APP下载

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2020-04-20刘芝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偏瘫量表护士

刘芝

(淄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淄博 255200)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疾病的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1]。 脑卒中急性期后因神经功能缺损易导致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故脑卒中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改善疾病预后[2]。脑卒中后偏瘫导致患者平衡功能失调,易发生跌倒等风险事件,会影响患者康复积极性[3]。不同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存在较大差异[4],而常规护理以责任护士随机进行护理为主,未按跌倒风险实施相应预防性护理措施,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 Morse 跌倒评分量表能够以患者实际生理状态及功能情况为依据, 对易发生跌倒的患者按其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跌倒措施, 以达到预防跌倒的目的[5-6]。 该研究对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对患者平衡功能、跌倒风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MRI 确诊[7];年龄介于18~75 岁;遗留一侧肢体偏瘫;病情稳定。 排除标准:进展性脑卒中;因脊髓损伤等所致偏瘫者;意识障碍无法沟通者;干预期间死亡或提前出院、转院者;评估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按照入院时间分组,2018 年7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患者进入对照组,2019 年7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患者进入观察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男29 例(58.0%),女21 例(42.0%);年龄49~75 岁,平均(68.74±4.2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34.0%),高 中14 例(28.0%),中 专12 例(24.0%),大专及以上7 例(14.0%)。 对照组:男28 例(56.0%), 女22 例 (44.0%); 年龄47~75 岁, 平均(67.54±5.3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34.0%),高中14 例(28.0%),中专12 例(24.0%),大专及以上7 例(14.0%)。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自理能力训练、早期康复功能训练、病情观察、安全管理及并发症预防等。

观察组采用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护士分层。将本科所有护士按照学历、职称、神经内科工作年限、能力,采取个人申请、科室评价的方式按要求分为N0、N1、N2、N3、N4 共5 个层级,不同层级护士均按时参加医院及科室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2)跌倒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2 h 内,责任护士采用Morse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FS)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根据MFS 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跌倒高风险(>45 分)、跌倒中风险(25~45 分)、跌倒低风险(<25 分),并根据风险程度实施分层护理。 其中,跌倒高风险患者由N3 级护士负责(1 名护士负责1 名患者),跌倒中风险患者由N2 级护士负责(1 名护士负责2 名患者),跌倒低风险患者由N0~N1 级护士负责(1 名护士负责2 名患者),责任组长由N4 级护士担任,协助护士长监督和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跌倒预防护理。 (3)分层护理:①跌倒低风险患者:患者入院后,病区物品做到规范定位放置,地面无杂物乱放,地面无积水,康复锻炼时应有扶手,并有医护人员在一旁指导和保护时方可进行康复训练。每周进行1 次跌倒风险评估。 ②跌倒中风险患者:多为难以预见性跌倒。 对肢体肌力较低或伴有眩晕者做好跌倒防护,指导患者遵医用药,用药后注意卧床休息,加强观察,定期测量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性跌倒。 每3 天进行1 次跌倒风险评估。 ③跌倒高风险患者:多为可预见性跌倒。 对患者及家属加强预防跌倒宣教,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识,加强防跌倒措施,如24 h 留陪人、下床时有专人协助、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等措施。每班交接班并评估跌倒风险。 两组均干预3 周。

1.3 观察指标

(1)平衡功能:干预前、干预3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8]评价两组患者平衡功能。 该量表含有14 个项目,采用0~4 分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56分。 其中,0~20 分说明平衡功能差;21~40 分说明能够在辅助下步行;41~56 分说明能够独立步行。 评分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

(2)跌倒事件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的跌倒例数, 计算跌倒发生率。 跌倒发生率=跌倒例数/总例数×100%。

(3)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3 周后,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9]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含有8 个方面及35 个条目, 选取生理机能(10条目)、躯体疼痛(2 条目)、社会功能(2 条目)、情感职能(3 条目)4 个方面进行评分,并将每方面的评分转换为百分制, 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量表Cronbach’α=0.755~0.82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BBS 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跌倒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BB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BB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BS 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BS 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 值 P 值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16.37±2.32 16.54±2.46 0.275 0.689 53.82±6.39 47.53±7.48 3.502 0.005 30.173 21.557 0.000 0.000

2.2 跌倒发生率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发生1 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0%(1/50);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7 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4.0%(7/50)。 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34<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两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注:t1、P1 表 示 两 组 干 预 前 数 据 比 较;t2、P2 表 示 两 组 干 预 后 数 据 比较

组别时间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观察组(n=50)对照组(n=5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t 值1 P 值1 t 值2 P 值2 57.47±7.43 79.42±5.34 16.963 0.000 57.92±6.56 73.32±5.27 12.941 0.000 0.321 0.637 5.749 0.000 57.32±6.79 77.84±6.86 15.033 0.000 58.57±6.49 73.68±6.31 11.804 0.000 0.941 0.083 3.124 0.010 71.23±7.56 87.43±5.97 11.892 0.000 71.38±6.62 83.86±5.24 10.452 0.000 0.809 0.175 3.178 0.009 57.69±6.85 70.56±4.63 11.007 0.000 57.81±7.36 66.69±4.48 7.288 0.000 0.084 0.861 4.248 0.000

3 讨 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事件的统称, 包括脑梗死、脑血栓栓塞症、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发生时,脑组织会突发并呈进行性受损,往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0]。 临床研究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人数已达到6.2 万[1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中枢控制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均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不协调, 极易发生跌倒事件,甚至因跌伤而诱发更严重的后果[12]。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预防或降低跌倒风险尤其重要。

Morse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能够准确评估住院患者潜在的跌倒风险[13]。 责任护士在患者患病后即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有利于早期筛查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分级,从而采取相应的分级护理预防措施[14]。 对具有跌倒风险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分层护理,能力强、资历深的护士负责管理高跌倒风险患者,中度或低度跌倒风险者则可以在高级护士的指导下,由能力略差、经验不甚丰富的护士进行护理。分层护理可使护理资源获得最高效的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避免浪费护理资源[15]。 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B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信心,提高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这也是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重要原因。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因自身疾病已经受到严重影响,若再发生跌倒,除了可能导致躯体疼痛,跌伤并发症也会加重病情,进一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及护理负担[16]。 部分患者因担心跌倒而恐惧功能锻炼,遵医行为减弱,严重影响其康复进程[17]。 SF-36 量表是一套衡量人类健康的指标体系, 能够全面评估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 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反映了总体的健康趋势[18]。 跌倒发生率降低,患者运动功能增强,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总体生活质量会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信心,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综上所述,基于跌倒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偏瘫量表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