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生素A、D、E对0~3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和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分析*

2020-04-20张金凤王雅歆姚俊彦康翠英王炜华刘丽晓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婴幼儿维生素

张金凤,王雅歆,姚俊彦,胡 川,康翠英,王炜华,刘丽晓

上海市浦东医院儿科,上海 201399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均可造成严重影响[1]。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诱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也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0~3岁幼儿机体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各项功能成熟度低,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呼吸道又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故极易发生反复感染[2]。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维生素A、D、E是人体必需微量有机物,主要用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生命健康,现有研究表明,此类物质在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与免疫功能改变关系密切[3-5],维生素A、D、E水平降低时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发生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内的多种疾病。本研究主要探讨维生素A、D、E对0~3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并总结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对防治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可行性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0~3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25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身体健康的儿童150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0~3岁;观察组患儿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童呼吸道感染相关标准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6],即近1年内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超过6次或下呼吸道感染超过2次;对照组儿童体检结果显示无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及其家长均对研究知情同意,配合检查。对照组中男82例、女68例,平均年龄(1.45±0.33)岁;观察组中男71例、女54例,平均年龄(1.38±0.45)岁。两组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中62例患儿仅行常规治疗,设为A组,其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1.38±0.41)岁;63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补充维生素,设为B组,其中男34例、女29例,平均年龄(1.32±0.46)岁。A、B两组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普通生化促凝管中。在实验室避光条件下进行血清分离,注入离心管,置于-20 ℃低温冰箱待测。

1.2.2血清维生素检测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检测:使用雅培公司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由本院检验科人员操作。血清维生素A、E水平检测:使用德国医学诊断中心实验室(DIE MDI)提供的标准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由北京和合医学检验所进行操作。血清维生素A参考范围为0.3~0.7 mg/L,<0.3 mg/L即认为缺乏;血清25(OH)D3参考范围为≥75 nmol/L,50~<75 nmol/L表示不足,50 nmol/L以下即可认为缺乏;血清维生素E参考范围为5~20 mg/L,<5 mg/L即认为缺乏。

1.2.3治疗方法 A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止咳、化痰、平喘、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B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维生素治疗,根据血清维生素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膳食,补充或酌情服用患儿所缺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记录各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25(OH)D3、维生素E水平检测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比较A组与B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发热、咳嗽、扁桃体肿大、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内复发情况。

2 结 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维生素水平检测结果及缺乏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25(OH)D3、维生素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缺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维生素水平检测结果及缺乏情况比较

2.2治疗前后A组与B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3种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A组与B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治疗后,B组患儿发热、咳嗽、扁桃体肿大、肺部啰音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A组与B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A组与B组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3 讨 论

婴幼儿阶段是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对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入侵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高[7]。有研究显示,0~3岁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在儿童群体中最高,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一阶段婴幼儿呼吸功能、免疫功能较弱,对外界病原体抵抗力较弱[8]。因此,临床应加强低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干预和预防。维生素既不是人体组织构成原料,也不是生命活动能量来源,但在人体正常发育和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对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低,主要通过食物摄取,一旦血清中维生素缺乏则可直接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从而发生多种疾病。既往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是儿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9]。由此可见,科学喂养,确保婴幼儿所需营养物质,对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A、E均为人体维持生命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调查显示,维生素A不足可增加儿童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风险,已被列为儿童重点监控营养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维生素A纳入儿童基本用药[10]。血清维生素A缺乏对上皮组织完整性有一定损害,可破坏抗感染第一道防御屏障,同时对其他免疫系统造成影响[11]。维生素E是强抗氧化剂,水解后生成生育酚,对提高维生素A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主要功能为调节骨与钙磷代谢机制,同时也参与了机体免疫反应与细胞生命活动。有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IgE水平,能够减少哮喘发作,表明其在治疗呼吸道相关疾病中有一定意义[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0~3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25(OH)D3、维生素E水平均较对照组健康儿童明显降低,缺乏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缺乏维生素A、D、E对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缺乏维生素A、D、E可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引起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B组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治疗联合维生素治疗,结果显示B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A组,且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于A组。说明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补充患儿所缺维生素,可有效提高其免疫功能,加快临床症状的缓解,降低治疗期间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减少复发、改善预后。我国儿童维生素营养现状不容乐观[14],社区卫生服务应重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以积极控制临床发病率,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15-16]。主要干预措施总结如下:(1)加强儿童营养状况检测。综合分析儿童常见疾病致病因素,并据此完善相关营养素临床检测,对儿童家长全面普及营养缺乏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要求各年龄阶段儿童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明确营养状况变化。(2)指导家长科学喂养婴幼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设立专门的婴幼儿喂养服务窗口、定期组织家长参与教育讲座等方式干预患儿日常保健,详细解答家长对喂养婴幼儿存在的疑虑,以提高喂养科学性。(3)对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长期随访干预。社区卫生服务期间对儿童家庭定期或不定期上门随访,主要了解儿童居住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状况等,针对居住环境差的家庭应嘱家长保持室内通风;营养素缺乏的患儿玩耍活动后应及时换洗衣物、擦干汗液以免着凉;为儿童成长建立无烟环境;保证儿童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体质较差的儿童应合理搭配饮食,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满足生理功能需求、提高抵抗力。(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儿童应及时遵医嘱补充,避免发生缺乏,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其加强随访,关注补充营养素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0~3岁低龄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维生素A、D、E缺乏是导致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常规抗感染同时补充维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将低龄儿童营养状况监测及呼吸道感染疾病防治作为重点内容,指导儿童家长及时补充婴幼儿所需营养。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婴幼儿维生素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本没用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