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技术研究

2020-04-19郭小华钟子龙严志伟唐昌贻

江苏林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油茶树低产树龄

郭小华,钟子龙,严志伟,唐昌贻

(1.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浙江 遂昌 323300; 2.浙江省遂昌县林业局, 浙江 遂昌 323300;3.浙江省遂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 遂昌 323300)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盛果期可达80 a,树龄可超100 a[1-3],其茶油及其副产品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4-5]。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实生普通油茶,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产量低、效益差[6]。为了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专业人士对树龄50 a以下的油茶低产林采用高接换种技术进行品种置换[7-8],进入盛果期产油量比普通油茶林提高了十多倍[9],但对高接换种没有价值的树龄50 a以上的老油茶林[10],在品种置换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试图对50 a左右树龄的油茶低产林品种采用重新更新栽培技术进行置换,通过对不同更新方法和不同置换强度对油茶鲜果单位面积产量变化比较分析,探索出一种既能保证油茶少减产,又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的新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地理坐标位于28°35′—28°37′N,119°13′—119°15′E。根据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6.9 ℃,极端最低气温-9.7 ℃,极端最高气温为40.1 ℃,全年大于气温10 ℃的积温为5 653 ℃,时间为273 d,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50 d,年平均降水量为1 510 m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县在1972, 1973年左右种植的老油茶林有5 000 hm2,主栽油茶品种大部分为普通白花油茶,品种单一,产量低[11],油茶产油75—100 kg/hm2,产值不足7 500元/hm2。

1.2 试验材料

选择油茶重点产地金竹镇古楼村(俗名为上坪头)1972年用实生苗造林的普通白花油茶基地为供试对象,面积8.67 hm2,海拔650 m,坡度25°,坡向西南,土壤为山地红壤,pH5.3—6.0,土层深度80 cm以上,油茶林平均密度3 000株/hm2,劈山抚育1次/a,2017年鲜果平均产量2 352 kg/hm2。

1.3 试验设计

低产老油茶品种置换采用随机模式(间伐)和留优模式(留优株,伐劣株)2种方法确定处置的油茶树;在供试基地中选择油茶树分布均匀和立地条件相似的林地,设处理3个,即置换强度为30%、种植20株,采伐50%、种植30株和70%、种植45株;另设1个不置换的处理作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个重复之间保留5 m作为隔离带,20 m×20 m方形的固定样地共28个。

2017年10月初,开始各种固定样地的测设,其中老品种不置换的对照样地,分别用标牌随机标注出置换强度为30%,50%和70% 测产用的固定保留样株,待2017年油茶鲜果采收结束后,对每块样地中的低产老油茶树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采伐处置。2018年2月,在采伐后的空地上,完成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第一批次的换种栽植工作, 良种油茶造林密度控制在1 650株/hm2[12]左右。以后待栽种的良种油茶开始投产后,再进行第2批次、第3批次……的置换,直至整片基地的低产老油茶树全部置换成良种油茶为止。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2017,2018,2019年连续3 a的10月下旬,对每个重复试验样地中油茶鲜果产量进行逐块测定,对照样地测定每株产量,并根据油茶树上的标记,将保留30%,50%和70%的鲜果产量分别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将所采集的表观数据应用 DPS 软件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置换模式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为比较不同处置模式油茶鲜果产量之间的变化,现将2017年—2019年3 a间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见表1。

表1 不同置换强度油茶鲜果年产量分析 kg

由表1可见,首先,不同处理间,油茶鲜果产量最高的是留优模式。3 a中,置换强度为30%的留优模式油茶鲜果平均产量为72.79 kg,比随机模式的平均产量59.51 kg增加了22.32%,比对照的平均产量54.73 kg增加33.00%;置换强度为50%的留优模式油茶鲜果平均产量为58.33 kg,比随机模式的平均产量43.45 kg增加了34.25%,比对照的平均产量42.29 kg增加了37.93%;置换强度为70%的留优模式平均产量为35.26 kg,比随机模式平均产量27.31 kg增加了29.11%,比对照的平均产量25.04 kg增加了40.81%。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也表明,3种处理间油茶鲜果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这说明低产老油茶林中的油茶品种个体差异较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其次,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随机模式与对照之间油茶鲜果产量,2017年和2018年差异均不显著,只有2019年3种置换强度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油茶秋花秋实、抱籽怀胎[13]的特性有关。因为2017年的数据,是在尚未改变样地中油茶林生长环境时收集的,而2018年油茶在开始改变生长环境前(2017年)就已经进入了开花期,每株树能产果的数量也已定型,只有2019年,试验林经过2018年全年在不同环境的生长,其油茶鲜果产量才产生极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置换强度能直接影响油茶鲜果产量。由此可见,分批次对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留优模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2 不同置换强度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为了探索林农容易接受、损失少的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强度,根据表1,不同置换强度的油茶鲜果产量之间在2019年才显现出差异性,而且,留优模式油茶鲜果产量最高。故对2019年留优模式中置换强度30%,50%,70%的油茶鲜果平均产量与置换强度为0 (对照)样地的平均产量(94.03 kg)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2。

表2 2019年留优模式中不同置换强度产量差异对比表

由表2可见,置换强度为30%时,产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比未置换样地的产量提高0.72 kg;置换强度为50%时,产量比未置换样地减少12.78 kg,下降13.59/%;置换强度为70%时,产量比未置换样地减少46.08 kg,下降49.01/%。由此可见,从油茶鲜果产量来看,置换强度为30%最好;但从置换时间看,完成全部置换至少要经过3次。而且置换后新栽的良种油茶,最快也要5 a才结果,置换4次就需15 a,这样时间跨度太长,达不到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的要求;置换强度为70%,单位面积产量下降50%左右,损失太大,加上置换后重新更新栽培的成本,林农难以接受,推广有难度;置换强度为50%,单位面积产量下降15%左右,损失不大,置换后更新栽培的成本也不是很高,而且只需置换2次,5 a就可以完成整片基地的置换工作,还有新栽的良种油茶5 a就开始投产。据彭云金等研究,栽培6 a后,单株产量比对照至少可提高58.8%[14],在第9年就可以全部弥补前5 a损失的油茶产量。所以,50%的置换强度,不仅损失不大,而且回报快,林农容易接受,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 结论与讨论

分批置换低产老油茶林品种,采用留优模式效果最好, 置换强度为30%时的产量比随机模式增加22.32%,比对照增加33.00%;置换强度为50%时比随机模式增加34.25%,比对照增加37.93%;置换强度为70%时比随机模式增加29.11%,比对照增加40.81%。置换强度为50%时单位面积产量仅下降15%左右,损失不大,可在5 a时间内完成整片基地的置换工作,9 a时间就可以全部收回前5 a损失的油茶产量。可见,采用留优模式,置换强度为50%(分2次)的低产老油茶林品种置换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树龄在50 a以下的低产油茶林改造,主要关键技术是品种更新[8],品种更新的方法又以茶树高接换种为主,根据罗健等[9]研究,油茶高接换种工序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加上高接换种需2 a时间恢复树势,第3年才投产[15],所以,建议对树龄在50 a以下品种差的青壮年低产林,也采用留优模式,分2次,每次置换50%的分批更新换种技术。

猜你喜欢

油茶树低产树龄
浅谈油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油茶树不结果?有一点原因要注意
茶耳
干旱荒漠区2个‘早酥’梨品种光合特性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果实性状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晚秋黄梨低产果园改造技术
大力推广油茶树种植 发展健康优质食油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