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林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调查与分析

2020-04-19郭同斌

江苏林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瓢虫徐州市天敌

郭同斌

(徐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9)

林业害虫及其天敌昆虫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员,其中天敌昆虫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不可忽视、并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关键因素。在较为复杂的森林生态环境中,天敌昆虫与寄主害虫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常使害虫维持为一个较稳定的种群,在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1]。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猎物体外活动,与猎物关系不很密切,食性较杂,发育过程中需要捕食多个猎物个体才能完成生发育,因而易与寄生性天敌昆虫(至少幼虫阶段寄生在体内或体外,离开寄主不能独立生活,与寄主关系较密切,且仅寄生1个寄主个体)相区别[2]。我国天敌资源丰富,利用历史悠久。早在1 600 a前就利用黄猄蚁(Oecophyllasmaragdina)防治柑橘害虫,是最早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国家[1,3-4]。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缘,属南暖温带,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森林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林业害虫及其天敌种类众多。当地林业部门先后于1980—1982年、1988—1990年(沛县)和1991—1994年(铜山县)进行过3次森林病虫普查,普查名录记载和近年来报道的捕食性天敌近50种[5-10],但有关徐州本土天敌资源的系统调查并未见报道。为此,笔者结合2015—2017年开展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对徐州市林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以期为今后捕食性天敌生物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参考。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与重点

调查范围涉及徐州市下辖的11个县(市、区)。城区和铜山、贾汪部分重点镇由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调查任务,其余分别由所在县(市、区)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承担。调查林地涉及全市有林地和苗圃、果园、桑园等。平原农区重点调查云龙潘塘,开发区大庙、徐庄、大黄山,丰县凤城,沛县沛城、鹿楼,铜山张集、房村、棠张,睢宁睢城,邳州八路,新沂唐店和贾汪大泉等镇杨树林网、林带、成片林和围村林(桑、桃、梨、苹果等果树林及柳、榆、槐、柿、椿、楝、枫杨、泡桐等乡土树种林)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丘陵山区调查云龙山、天齐山、龙腰山、凤凰山、虎山、走马山、楚王山、岠山、大洞山和铜山赵疃林场、吕梁林场、新沂马陵山林场、贾汪青年林场等丘陵山地侧柏纯林及近10 a新造混交林(由榆、槐、楝、椿、榉、乌桕、女贞、黄连木等树种混交而成)害虫的捕食性天敌;城市园林调查徐州城区彭园、淮塔、云龙湖、大龙湖、云龙公园、东坡广场、泉山森林公园和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等园林植物(悬铃木、栾树、朴树、重阳木、石楠、黄杨、海桐等)害虫的捕食性天敌;特色经济林调查市林果场和铜山邓楼果园的苹果、梨,邳州铁富银杏及新沂沭河板栗等经济林害虫的捕食性天敌。

1.2 调查方法

采取踏查和灯诱等方法,调查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寄主和分布等情况。踏查前查阅、参考徐州市3次病虫普查资料及近年来的防治情况[5-10],了解历史记载天敌的种类和分布等,为设计踏查线路提供依据。根据天敌及其寄主害虫的生物学,在害虫发生盛期进行踏查。城区和各县(市、区)分别设计踏查线路3—5条,每10—15 d对全部踏查线路进行1轮外业调查,3 a共踏查近1 000次。在每个踏查点采集发现的天敌成虫、幼(若)虫标本,详细记录天敌种类、捕食寄主或栖息植物及采集地等,并用带微距镜头的尼康D810相机拍摄天敌生态图片。在市林果场、赵疃林场和马陵山林场等20多个样点设立黑光灯,逐日收集诱到的天敌标本,毒死后置于三角纸包内,放入盛有生石灰的标本缸中保存。

1.3 标本鉴定

对外业采集和灯诱的天敌标本及时进行制作、保存,拍摄的图片整理后保存于电脑内。通过直接观察或解剖镜下观察,利用文献、资料及检索表等工具对天敌标本和图片进行分类鉴定;外部形态特征相近难区分的种类,送请南京林业大学郝德君教授和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云鹏副研究员等专家鉴定。

1.4 汇总分析

对各县(市、区)调查采集的捕食性天敌鉴定结果进行汇总,编制全市捕食性天敌昆虫名录。对制作的天敌成虫标本数量进行统计,参照参考文献[11]的方法,根据分布范围与标本总数等因子,划分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类、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查阅并统计1982年全省森林病虫普查名录记载徐州有分布的[5]和沛县1990年、铜山县1994年普查名录记载的[6-7]及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报道的[8-10]天敌昆虫种类,发现徐州市历史记载林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共49种,隶属7目15科,其中,此次调查到的有26种,另23种未调查到,这次调查新增记录58种,共调查到84种,隶属于7目25科(见表1,2,3)。因此,徐州市有记载的捕食性天敌为107种,隶属于7目26科。此次调查到的天敌种数,较历史有记载的增加了35种。

依据捕食性天敌的分布范围和3 a调查采集制作的成虫标本总数,将捕食性天敌种类划分为优势种类、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11],划分标准见表4。

2.1 半翅目

历史记载半翅目捕食性天敌7种,此次调查到4种,新增记录8种,共调查到12种,包括蝽科3种、猎蝽科6种、蝎蝽科1种和负子蝽科2种,以猎蝽科种类最多,占调查到总种数的50.0%,未调查到的3种也均为猎蝽科,表明半翅目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为猎蝽科昆虫(见表1,2,3)。由表3中的分布范围和标本采集制作数量可知,半翅目捕食性天敌常见种类有蠋蝽(Armachinensis)、益蝽(Picromeruslewisi)、蓝蝽(Zicronacaerulea)、暴猎蝽(Agriosphodrusdohrni)、黑红赤猎蝽(Haematoloechanigrorufa)、短斑普猎蝽(Oncocephalusconfusus)和褐负蝽(Diplonychusrusticus)7种,在多数县(市、区)(3个以上,标本数>2,下同)调查到,表明其分布范围较广;其余5种标本数较低(绝大多数1—2枚,个别3—5枚,下同),或仅拍摄到照片,为稀有种类,分布范围较窄[仅分布于1或2个县(市、区),下同];常见种类中以暴猎蝽和褐负蝽标本数较高且分布广[标本数≥10,分布4个以上县(市、区),下同],表明它们为优势种类。

2.2 鞘翅目

历史记载鞘翅目21种,此次调查到12种,新增17种,共调查到29种,包括叩甲科1种、步甲科16种、虎甲科4种和瓢虫科8种,以步甲科和瓢虫科种类较多,占调查到总种数的82.8%,未调查到的9种天敌有8种为步甲科和瓢虫科,表明鞘翅目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为步甲科和瓢虫科昆虫(见表1,2,3)。由表3中的分布范围和标本数量可知,鞘翅目常见种类有大星步甲(Calosomamaximowiczi)、绿步甲(Carabussmaragdinus)、黄斑青步甲(Chlaeniusmicans)、蠋步甲(Dolichushalensis)、中华婪步甲(Harpalussinicus)、烁颈通缘步甲(Poecilusnitidicollis)、单齿蝼步甲(Scaritesterricola)、云纹虎甲(Cicindelaelisae)、四斑隐胫瓢虫(Aspidimerusesakii)、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rubidus)、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红环瓢虫(Rodolialimbata)和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duodecimguttata)15种,在多数县(市、区)调查到,分布较广;其余14种标本数较低或仅拍摄到照片,为稀有种类,分布较窄;常见种类中以绿步甲、黄斑青步甲、中华婪步甲、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和十二斑褐菌瓢虫6种标本数较高且分布广,为优势种类。

2.3 膜翅目

历史记载膜翅目2种,此次调查到1种,新增12种,共调查到13种,包括蜾蠃蜂科1种、胡蜂科3种、异腹胡蜂科1种、马蜂科6种和泥蜂科2种,以马蜂科和胡蜂科种类较多,占调查到总种数的69.2%(见表1,3)。由表3中的分布范围和标本数量可知,膜翅目常见种类有黄边胡蜂(Vespacrabrocrabro)、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variavaria)、角马蜂(Polisteschinensisantennalis)、约马蜂(P.jokahamae)和陆马蜂(P.rothneyigrahami)5种,在多数县(市、区)调查到,分布较广;其余8种标本数较低,为稀有种类,分布较窄;常见种类以陆马蜂标本数较高且分布广,为优势种类。

2.4 双翅目

历史记载双翅目5种,此次调查到2种,新增3种,共调查到5种,包括食蚜蝇科4种和食虫虻科1种。分布范围和标本数量统计结果表明,双翅目常见种类有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balteatus)和中华食虫虻(Ommatiuschinensis),分布于全市各地;其余3种标本数较低或仅拍到照片,为稀有种类,分布较窄;2种常见种类标本数较高,也为优势种类(见表1,3)。

表1 徐州市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历史记录与此次调查的比较

表2 徐州市历史记载此次未调查到的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

表3 徐州市捕食性天敌昆虫名录(2015-2017年)

表4 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类别的划分标准

2.5 蜻蜓目

历史记载蜻蜓翅目6种,此次调查到3种,新增16种,共调查到19种,包括蜓科1种、箭蜓科2种、蜻科9种、伪蜻科1种、蟌科2种、色蟌科2种和扇蟌科2种,以蜻科种类最多,占调查到总种数的47.4%(见表1,3)。由表3中的分布范围和标本数量可知,蜻蜓翅目常见种类有碧伟蜓(Anaxparthenopejulius)、红蜻(Crocothemisservilia)、异色灰蜻(Orthetrummelania)、黄蜻(Pantalaflavescens)、玉带蜻(Pseudothemiszonata)、黑丽翅蜻(Rhyothemisfuliginosa)、褐尾黄蟌(Ceriagrionrubiae)和蓝斑长腹扇蟌(Coeliccialoogali)8种,在多数县(市、区)调查到,分布较广;其余11种标本数较低或仅拍到照片,为稀有种类,分布较窄;常见种类以黄蜻标本数较高且分布于全市各地,为优势种类。

2.6 脉翅目

历史记载脉翅目5种,此次调查到3种,新增1种,共调查到4种,包括草蛉科2种和蚁蛉科2种。分布范围和标本数量统计结果表明,脉翅目常见种类有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和褐纹树蚁蛉(Dendroleonpantherinus)2种,在多数县(市、区)调查到,分布较广;其余2种标本数较低,为稀有种类,分布较窄;常见种类以中华草蛉标本数较高且分布于全市各地,为优势种类(见表1,3)。

2.7 螳螂目

历史记载螳螂目2种,此次调查到1种,新增1种,共调查到2种[广腹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和中华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隶属于螳科,为常见种类,在多数县(市、区)调查到,分布较广,其中以中华大刀螂标本数较高且分布于全市各地,为优势种类(见表1,3)。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到8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中,分布较广的常见种类多达41种,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蜻蜓目、脉翅目和螳螂目等7目的种数分别为7,15,5,2,8,2,2种;其余43种为稀有种类,分布范围较窄;常见种类中分布广且标本数超过10枚的优势种类共14种,7目的种数分别为2,6,1,2,1,1,1种。

3 讨论与展望

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林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较为丰富,共有107种,隶属于7目26科,其中有历史记载的为49种(7目15科)[5-10],此次仅调查到26种,另新增58种,共调查到84种,隶属于7目25科,较历史记载种数增加了35种。历史记载有23种此次未查到,其中主要种类为鞘翅目的步甲、瓢虫和虎甲类捕食性天敌,主要原因可能与森林资源和寄主害虫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徐州历史记载林业害虫436种[5-7],此次调查到226种,有210种未查到,新增记录268种,因此此次调查的害虫种数较历史记载增加了58种(内部资料,未发表)]。根据天敌分布情况和标本采集数量的调查结果,初步发现在41种常见种类中的优势种类达14种,分别为半翅目的暴猎蝽、褐负蝽,鞘翅目绿步甲、黄斑青步甲、中华婪步甲、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十二斑褐菌瓢虫,膜翅目陆马蜂,双翅目黑带食蚜蝇、中华食虫虻,蜻蜓目黄蜻和脉翅目中华草蛉及螳螂目中华大刀螂。此外,蠋蝽和红环瓢虫在其寄主害虫(分别为侧柏毒蛾和草履蚧等徐州市主要林业害虫)大发生时,它们的种群数量会明显上升[9-10,12-13],加之分布范围广,也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势天敌。因此,本调查首次系统查明了徐州市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初步掌握了它们的寄主、分布和发生等资源现状,调查确定了16种本土优势捕食性天敌,为优势天敌品种筛选和生物学及保护利用技术研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防治已成为有效控制重要林业害虫的一种重要手段,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利用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长期开展林业害虫的防治研究,主要措施包括引进天敌和人工助增(包括环境调控、接种释放和淹没释放)等[14-16]。天敌昆虫的成功引种定殖是经典生物防治中有效防控害虫的关键,而本土天敌作为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固定生物因子,不必考虑引进天敌必需经历输引前安全性检测和引进后对新环境的适应等阶段,对于本土害虫或入侵害虫都可以直接进行控制,调查筛选并进一步扩增害虫发生地的本土天敌昆虫,增加杂食性优势天敌的利用,也都有利于有效防控林业害虫[16-17]。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和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为当前徐州市重要林业害虫,前者为外来入侵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后者为江苏省杨树人工林重要食叶害虫[18-19],捕食前者卵或幼虫的本土优势捕食性天敌有蠋蝽、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中华大刀螂4种,常见或稀有种类有益蝽、七星瓢虫、丽草蛉(Chrysopaformosa)3种,此次未调查到而有历史记载的种类还有黄缘步甲(Nebrialivida)和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2种[20-22],捕食后者卵或幼虫的有蠋蝽、中华大刀螂和广腹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等[8,23]。根据本调查成果,建议在研究掌握上述10种本土天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美国白蛾喜食的树种叶片等天然饲料或昆虫人工饲料规模饲养美国白蛾幼虫,以其为替代寄主进一步研发它们的人工增殖与助迁释放技术,从而筛选出能够规模化扩增和捕食能力较强的本土优秀天敌品种用于防治生产。对暴猎蝽、绿步甲、黄斑青步甲、中华婪步甲、红环瓢虫、黑缘红瓢虫和黑带食蚜蝇等其他优势捕食性天敌,可以根据蚜虫、蚧虫和其他鳞翅目害虫等不同目标害虫的防治需要,开展相应的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因此,今后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加大捕食性天敌的人工保护与助迁释放力度,并与已调查掌握的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本土优势寄生性天敌配合使用(待发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中天敌对其寄主害虫的自然调控作用[1,16,24],不断提高害虫生物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瓢虫徐州市天敌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小小瓢虫
果园天敌(续)
飞呀,小瓢虫
我国茶园害虫天敌蜘蛛的研究进展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