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理论的实践化“双向”教学法

2020-04-18魏泓

关键词:翻译理论双向实践

魏泓

摘要: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互相促进。鉴于通常的理论一实践的单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采用实践一理论的双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自觉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实践一理论”双向教学法让翻译理论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出能熟悉翻译基础理论、熟练应用翻译理论的高素质人才。从翻译实践中学习“功能目的论”,以此为例阐释“实践一理论”双向教学模式,以探索有助于提升翻译理论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实践一理论教学模式;功能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6-0103-07

一、引言

“培养翻译能力是任何翻译教程的根本目标”。“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熟练掌握翻译理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毫无疑问,理论的基本职能是通过经验观察揭示或描写事物或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特征,用以指导实践”。那么,怎样教授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论一实践的单向顺向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指定一个将要学习的翻译理论,上课时进行讲解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主讲、先入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易于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让学生难以举一反三、自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让执行能力受阻。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理论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理论来自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翻译理论教学应突出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与“指导”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求从根本上提高翻译理论教学的质量及成效。

二、实践一理论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

本文所倡导的实践一理论双向教学法综合糅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具体可分为实践一理论和理论一实践两个教学步骤,以达到实践一理论之问的双向互动。具体而言,本文从“华兹生的《史记》英译案例”入手来学习“功能目的论”,然后再把目的论应用于对《红楼梦》的翻译实践指导中。

(一)实践一理论

在这一教学步骤,老师课前让学生练习与体会美国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史记》英译实践,然后让学生查阅华兹生的《史记》翻译和功能目的理论,并让学生思考华兹生的翻译与目的论之问的关系。上课时,老师以提问、讨论、讲解等方法相结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

1.课前布置翻译实践练习

为了全面认识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史记》翻译的特点与风格,老师可以让学生把华兹生的翻译和杨宪益夫妇与美国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 Jr.)所主导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这三个《史记》翻译是英语世界翻译最多、最为重要的。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于1959年开始翻译《史记》,选译了故事性强、极具代表性的31篇。杨译是面向普通读者的意译文本,语言简洁流畅,没有释义考证和相关研究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倪豪士教授开始领衔翻译《史记》,倪译注释很多,详尽严谨,最富学术价值。

【例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原文是《刺客列传·荆轲》的开篇首句,三个翻译各不相同。华兹生把上文中承上启下的话“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增译出来“Some220 years later there was the affair of Jink Ke inQin”,放在首句,方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对于原文整句话的翻译,倪译、杨译侧重直译,忠实于原句句式结构,主述位和原文基本一致,而华译的改变較大,不受原句句式束缚。华译更多顾及读者接受,依照目标语读者需求进行组句、谋篇。华译自由灵活,措辞优雅,如选用“originally”,“refer to as”等词,语言表达连贯而生动。在这三个翻译中,倪译非常倾向充分性,杨译兼具意译的成分,华译非常倾向可接受性。华译归化程度最高,改动最大,译文表达力最强,最为地道、流畅、优美。

2.课前布置查阅任务

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华兹生的《史记》翻译内容、成因、目标、方法与效果,同时查阅功能目的论的成因、内容与主要观点等,再让学生思考华兹生《史记》翻译和功能目的论之间的关系。

华兹生是世界知名译者,有访谈开篇说道:“华兹生真的不需要介绍。他是中国古典历史、哲学和诗歌的杰出译者。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和译本,把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介绍给英语世界,这方面他可能做得最多。任何修过有关亚洲研究或中国方面课程的人,可能都读过他的翻译。”华译《史记》久富盛名,颇具特色。《史记》有着近200年的西传翻译史,华译在其中至关重要。华兹生1958年的专著《司马迁: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史记》的著作,书后附有《史记》部分内容的翻译。他1961年的《史记》译著分上、下两卷出版,译出《史记》文学性强的65篇。他第二个版本是1969年出版的《(史记)选篇》,译有《史记》19篇内容。这两个版本都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华兹生修订1961年版《史记·汉朝》译作而再次出版,同年又选译《史记》秦朝部分13篇内容而出版《史记·秦朝》译本,都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至1993年,华兹生已译出《史记》130卷中的80卷,是英译《史记》内容最多的、最具影响力的译本。

华兹生的翻译孕育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开启了大规模的中国研究。美国对中国特别关注,积极号召研习中国文化,加强对中国的专业化研究。正由于美国所投注的惊人的物力和人力,“汉学”发展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北美。华兹生于195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卡廷研究基金”(Cutting Fellowship)资助后,便全心投入到《史记》的翻译与研究中去。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政府推行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战略方案,对待外来文化较为专断而随意,且当时的美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普遍不了解,甚至还存在着误解。

华兹生对当时西方的接受环境和目标读者的状况了如指掌。他力求译出《史记》文学性强的精彩篇章,并多次申明这种翻译取向:“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翻译整个《史记》,我对《史记》文本的兴趣主要在于文学方面,我认为我已经翻译了非常有文学趣味与影响的大部分历史章节”。华译定位明确,是为了一般读者(general reader)而译,而不是主要针对专家,他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作为思想与文学上的主要亚洲经典作品代表而由(哥伦比亚)东方研究委员会寻求传递给西方读者的,我们目的是提供基于学术研究而为了一般读者而作的翻译,但不是主要为了特别的专家”。华译目标是以简单易读的形式让中国典籍文本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篇章呈现出来,以便它们能被英语读者如同读希罗多德、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作品一样阅读。为了去除接受屏幕、易于被读者接受,华兹生对《史记》文本进行“操纵”与“改写”。华译《史记》(1961)打乱了本纪、世家、列传的体例与顺序,把所译篇章组织成西方读者所习惯的“头、身、尾”一以贯之的novel时间叙事结构,以汉朝缘起、发展为线索将《史记》内容串连起来,如第一章是陈涉世家、第二章是项羽、第三章是汉高祖等。华兹生为了广大读者能阅读顺畅,少用注释与直译法。他避免使用汉语的专业术语与称呼,尽可能少用中国的度量衡单位;他牺牲了严谨的忠实性,为了取得可读性。他在翻译中把一些隐喻与讽喻术语中的历史信息显化,尽可能避免脚注。华兹生个人喜爱文学、追求文学效果的“惯习”和当时的意识形态与主流诗学是契合的,个人选择与时代选择相一致,从而使译作达到让更广的读者接受的效果。华译不仅被西方大众读者阅读,而且被后来所有的译者与相关学者所阅读,呈现出“广而深”的接受特点,大大拓宽与拓深了《史记》在西方的接受。

华兹生在《史记》翻译实践中有着明确的目的与功能,功能目的论对其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属于功能翻译理论。skopos是希腊词,主要指“aim(目标)”“purpose(目的)”“intention(意图)”和“function(功能)”等意思内涵。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文化交际行为;功能性是其最重要的准则。功能目的论的杰出代表是雷斯(KatharinaReiss)、威密尔(Hans Vermeer)、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目的法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其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论有两个基本论断:(1)翻译交流行为由目的决定;(2)目的依据文本接受者而变化。受众设计(audiencedesign)决定目标文本的效果。翻译目的论成为功能派的奠基理论,具有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法则”(loyalty rule)。忠实法则由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她认为译文要忠于原著,最大化忠实呈现出原作与原作者的思想,译者应注意译文和原文之问的对应关系,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和自由。连贯原则就是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译文须流畅通顺、可以被理解与接受。在三大法则中,目的法则是核心原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忠实法则服从连贯法则。译者首先应保证译文符合既定目的,再追求译文文内的连贯、确保原文和译文相一致,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与功能。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决定原文的取舍、调整或修改。“目的论理论注重能达到文本目的、满足目标读者需求的调适性翻译”。功能目的论指出译者向读者传递意图和目标的重要性,注重读者接受,通过对读者的文化素养、阅读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而获得明确的翻译目的,从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出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译文。它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进行灵活创造的价值。

3.注重课堂讨论与互动

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华译所体现出的目的论翻译思想,再予以适当点拨与补充。

華译《史记》是翻译目的使然,翻译“目的”在他的整个翻译行为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华兹生根据当时美国政府的号召、意识形态的需求和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翻译,努力把典籍《史记》中的文学性精彩故事传递出去。他深知应为谁而译、怎么翻译。他是《史记》作者司马迁与西方读者之间的桥梁。华兹生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待,对读者定位明确,综合考虑读者的个人背景、文化素养、风俗习惯、知识构成、阅读需求、期待视野等多方面因素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创造。他也秉持忠诚原则,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呈现出原作的思想。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他始终遵从源语所表达的意思,很少出现漏译、改译的情况。当然,预期的交际目的是他第一的原则,他注重译文的忠实性,但不囿于等值,不是刻意追求精确性。在华兹生的翻译指导原则中,“目的法则”对“连贯法则”与“忠实法则”起着统摄作用。他根据翻译目的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与改写。华译汉朝部分第一卷整体上由“汉朝立国初期”和“巩固统治阶段”两大组构成,华兹生把所译的《史记》篇章都置于这两大组之内,从而构建出特定历史时间框架内具有持续性与统一性的叙事故事。华译从选材、结构与表达上都适当归化,译文忠实而灵活,语言自然、优美、传神。华兹生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译文流畅而生动,具有高度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华兹生采取系列调适手法,尽力消除文化隔阂,顺应西方人的期待规范。华译关注《史记》的文学吸引力,把注释降到最低,尽力译出更多的内容。他有时“直译”、有时“意译”,自觉达到两者的灵活运用与融合统一。不同的翻译目的与策略带来了不同的翻译效果。华译虽不太严谨,注释较少,但内容整体上颇为忠实、确切,是部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华译《史记》在西方最受欢迎,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与普及性功能,在《史记》与中国文化西传中功绩卓著。但华译后来因不能适应西方学术研究的深入需要而日益受到批评,不过,华译会作为经典化文学性译本而在《史记》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

(二)理论一实践

在第二步骤,老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目的论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可以用目的论分析《红楼梦》的实践翻译。

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霍克斯(David Hawk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为了翻译此书,辞去了牛津大学教授的职位。他翻译的动机比较单纯,主要是满足个人喜好,同时希望西方读者能品味到其中的意蕴、情味与美感。霍克斯在译本的“介绍”中说:“我所坚持的一个翻译原则是:翻译一切,甚至是双关语……如果我能把这部中国小说所给与我的快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读者的话,我就没有枉活一世。”本着这样的目的,他在翻译时较为随意、不刻意追求译文的忠实性。再者,他当时没有受到任何的政局影响,不需要将《红楼梦》翻译成某种预定的状态。相反,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目的大为不同。他们受外文出版局的委托,有担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志在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他们在翻译时,考究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对译本的处理相对来说更加忠于原文。可见,在翻译目的方面,一个是出于个人对《红楼梦》的热爱,一个却是要担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体现在具体的选词造句、技巧运用等诸多方面。

【例2】(宝玉)说着,顺着脚一径来到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红楼梦》二十六回)

自古以来,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竹子逐渐演化成中国人坚强不屈、正直高雅、清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在《红楼梦》里,竹子的喻意被赋予了林黛玉,她像一个居住在静谧而又飘缈的天堂里的仙女。杨宪益别出心裁地把潇湘馆翻译成BambooLodge,译文既忠实又有创意;而霍克斯匠心独运地把潇湘馆译成Naiad House,因为霍克斯明白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竹子对英美读者来说可能只是一般的植物而已。为了顺应英美读者们的期待视野与接受习惯,霍克斯把潇湘馆译成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Naiad House(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霍克斯用优美地道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令人如醉如痴的仙境,自然而然地唤起读者的审美联想。杨译倾向异化,霍译倾向归化,两个译文各具特色,风格各异。杨译和霍译因翻译目的不同而使得译文大为不同。

三、实践一理论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教师明确翻译理论的具体教学目标后,选择与之对应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与把握,进而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过程中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水平,从而真正有利于提升翻译理论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从实践中进行理论认知

一般而言,翻译理论来自于翻译实践。“理论——可以说一切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和科学规律。翻译理论往往从实践中而来,是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翻译实践的发展,会带动翻译理论的发展。综观中西翻译史,只要翻译实践出现发展高潮,翻译理论势必会随之出现发展高潮。

实践一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例出发,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理论,进行体会与探讨。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不会让学生对理论望而却步,宜于去除其认为理论是抽象刻板甚至高不可攀的想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翻译理论所揭示的规律,而且能追根探源、弄清来龙去脉,以深切感知与认识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从而透彻把握理论并留下印象深刻。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利于提高学生对翻译的认知水平,深入认识翻译作为语际转换过程的实质以及翻译的各项基本规范。这种翻译理论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使其在实践中对理论自行感悟与探索。

(二)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来自实践,又超越实践,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不能离开翻译理论的指导。优秀的翻译来自译者素养和才智的运用,亦来自理论和技巧的应用。翻译实践绝不能单凭经验与感觉,认识不能止于表象,必定要有提炼后的理性认识。有些翻译大家似乎不太在乎翻译理论,但他们其实“胸怀理论”,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无形的翻译技巧。对于学生而言,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可以少花时问、少走弯路,缩短成为优秀译员的进程。翻译理论知识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保证与依据,从根本上提升翻译质量与效果。

实践一理论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主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利于理论的消化与吸收。若学生能对翻译理论掌握纯熟,那么在实践中学生会自然地对翻译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会自觉地有个理论的认识与规划,进行决策制定,自然而然地把理论应用在翻译过程中,予以指导与规范。翻译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高的认知水平,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对策的能动性,有效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达到更为灵活、自由的境界。翻译理论知识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修正,辨明正误,校正偏差。

實践一理论教学法深富启发性。它深入浅出,来自于实践、再到实践中去,启迪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多方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多维思维,利于学生同时领悟多种理论。实践一理论教学法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举一反三,对几种理论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应用。例如,华兹生的《史记》翻译案例不仅对“功能目的论”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文化改写理论”与“社会翻译学理论”。华兹生在当时的接受环境中不得不酌情适当改写,以便适应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与审美需求。社会翻译学理论中的场域、资本运作、个人惯习等因素对他的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见,在同一个翻译实践案例中,学生可以同时交叉学习几种理论;同样,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学生可以同时应用几种翻译理论来进行反思。

(三)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一理论翻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不至于觉得理论高深、枯燥,望而生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一理论翻译教学法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自觉认知理论,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师应设法把翻译理论课上得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味。这种教学法益于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整个身心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想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求知欲、主动精神。“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一个人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一定会对这个事物保持充分的注意,并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努力挖掘出学生积极学习的智慧与潜能,让学生好学、乐学。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成功教学的一个最大的敌人是学生的厌烦”。

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理论水平、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主感悟,让学生们互改、互评、自主探索、自我提升。教师的翻译理论课堂设计都应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学生的接受效果作为评估依据。教师是导演,应善于策划、调节、组织、指导,从“教”变“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结语

翻译理论在教学中异常重要,它能让学生的实践翻译行为从自在行为上升为自为行为,使其成为高层次的跨文化语际交流行为。当前我国的翻译理论教学依然存在着不足与局限性。实践一理论双向翻译法具有诸多优点,它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的自主参与、互动与交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不断探索有特色的翻译理论教学模式,注意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熟悉翻譯规律,并有意识地运用规律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本文所提出的“实践一理论双向教学法”不是被动地传授给学生翻译理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感悟与体验,让翻译理论教学具有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真正有助于培养出翻译大师而不仅仅是翻译匠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双向实践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