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的产业特征、形态与模式

2020-04-18杨建强潘启龙

食品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资现代农业产业链

杨建强,潘启龙

1. 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阳 550003);2. 贵州省创业股权投资协会(贵阳 550003)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创造出新的产业生态[1]。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互联网改造产业经济俨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技术与大数据,实现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在“互联网+”驱动下,对产业的影响不断深入,其作为技术手段和生产生活方式[2],促成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商业模式,促进农产品产业多维发展。

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融合,而创造出的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能力[3]。在“互联网+”作用下,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链环节相互融合,形成新型的互联网农业,并具有新的特征、形态和模式。

1 互联网农业的特征

互联网农业颠覆传统农业的概念,扩展传统农业的外延,丰富传统农业的内涵,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特征是指一个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明显区别于其它农业形态,具有解构性和融合性、数字化和现代性、共享性和扩散效应、市场化和差异化并存的一些产业特征。

1.1 解构性和融合性

农业产业链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发生解构,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业产业链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与融合,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推手。

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影响农资的供产销;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溯源管理,提升生鲜农品供应效能,保证食品新鲜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细化农业产业市场、增强顾客的消费体验;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整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食品产业链向下游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精准化、集约化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链的延伸,丰富了农业的金融产品、提高农业金融的服务水平,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良性生态。

1.2 数字化和现代性

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与运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扩大了产业规模,促进了农业产业向农业产品深加工和食品质量管理,监管与服务的二、三产业延伸。

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整合农业数据链,打造农业数据管理平台,将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数据化改造,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数字化链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精准化、扁平化与虚拟管理,增强消费者体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农业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1.3 共享性和扩散效应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增强信息共享带来的产业扩散效应。

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实现农业数据共享,有效遏制农业中的“双柠檬效应”,实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全信息有效衔接,增加农业信息流通过程中的附加价值,改善了农业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接二连三”,创新农业管理方式。

1.4 市场化和差异化

传统农业以“小农”生产经营为主要特点,由于“小农”的局限性,其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具有同质性,现代要素低,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制约了新型农业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农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挖掘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的价值,优化区域农产品布局,可以塑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构建新型产业链,解决农产品多样性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生鲜产品的流转速度,保证农业生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2 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形态

产业形态是产业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产业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农业产业链一般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等三个环节,产前主要涉及农资、农机等供给,产中主要指农业生产,产后主要指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在“互联网+”条件下,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及全产业链的分化、重组、再造等,能够形成新的互联网农业产业形态。

2.1 产前环节

传统农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农资交易和农机协作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互联网农业通过构建农资交易平台,形成第三方农资信息平台(B2B2C),通过线上线下(O2O)模式,实现农资产品的快速、有效交易;与农资供应商达成契约、培育农资服务网点,形成农资企业产业链的拓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农机协作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解放农业生产力[4]。同时,一些互联网农资平台利用资源优势,发起相关的惠农贷款、

融资租赁等金融活动,促进了农资与农机环节的互联网农业金融新业态。

2.2 产中环节

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依托“互联网+”能够促进智慧化、订单化生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增强生产环节的风险抵抗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以绿色、生态、无公害为要素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智慧农业的实践与发展,形成订单农业、众筹农业等模式。

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农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组织的生产信息、供需信息、信用状况等更加容易获取,服务于互联网农业产中环节的农村物流、涉农金融等新业态得以不断涌现。

2.3 产后环节

产后环节主要是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与售后反馈。当前产后环节的产业形态众多,现代农业在产后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如农产品加工方面,通过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定制化加工,形成农产品B2B交易电商,减少农品流转,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仓储与运输方面,通过现代仓储技术和物流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调度,大批量生鲜农产品的配送开始出现;销售方面,电子商务拉近了消费者与产品供应者的距离[5],出现B2C、O2O等新型网络销售方式,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售后方面,信息技术使消费者体验与需求得到有效反馈,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变革,提供高品质产品。

3 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

产业模式是指从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主要是指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农业实现商业利益和价值的途径或方式。“互联网+”能够改进现代农业既有商业模式或者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提升产业附加值。

3.1 电子商务化模式

电子商务深深影响现代农业的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

在农资采购方面,农资生产企业通过构建农资采购平台,按照地域和商品分类进行农资产品的展示与介绍,实现网上采购与支付一体化;通过供需深度合作,可以直接邀请或吸引农资供应商入住产业园区或合作社,实现农资产品直接供应,实现便捷、价低的采购。

农产品销售方面,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跨产地的大规模销售,并且及时获知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满足有效市场需求的程度。同时,产品的快速供应,可以减少产品的损耗、降低产品流转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3.2 生产智能化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通过构建农产品生产智能化平台,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利用智能技术及时了解农产品生产的温度、营养、病虫害等情况,并以此及时调整生产因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食品,也有利于产品品牌的构建。

农产品生产智能化也有助于形成定制农业和众筹模式,满足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农业产业链绿色食品供应质量,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

3.3 经营网络化模式

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尤其是生鲜农品的销售,互联网技术发展了一批以农资销售、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综合电商平台,并附带经营农村物流、涉农金融、农业信息服务等,缩短市场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提高了信息交流的准确度,增强了消费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现代农业的价值增值通过网络交易得到进一步实现,围绕农产品消费市场产生的各类产品需求,以及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需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高效、创新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3.4 管理数字化模式

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农产品产地和生产日期的追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信息传递;基于信息管理平台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了涉农产品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基于第三方的物流及仓储管理平台,加快生鲜农产品流转与配送,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并催生一批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溯源管理与仓储物流的产业企业,加快涉农生产、销售和管理服务的跨界融合,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4 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互联网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市场作用下,互联网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未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4.1 把握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互联网农业为信息时代的全新农业发展形态,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明确发展方向:一是结合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建设与融合,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打通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全过程管理,促进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积极培养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乡村建设。

4.2 明确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

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是一项繁杂、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市场和企业有机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互联网农业的良性发展。

4.3 加强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

互联网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政府作为引导者与管理者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的制度,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保障;健全互联网农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支持等,提供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要素保证。

5 结语

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渗透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形成新产业形态与业态。农业产业企业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强粮食与食品安全管理,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将互联网作为新型生产方式推进农产品产业链管理,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扩展产业链,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资现代农业产业链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