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语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2020-04-18山东省临沂第七实验小学闵凡红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5期
关键词:结合点要素课外阅读

◆山东省临沂第七实验小学 闵凡红

著名教育改革家、“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起人李希贵曾说:“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可以有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长期有效的阅读。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是盲目的、散乱的,而要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内引外联,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把语文要素当作“结合点”,迁移训练能力

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反复钻研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挖掘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分为人文要素和语用要素,这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吻合的。教师把握准语文要素,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语文要素后,课外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具有相同或者相近语文要素的文章,可实现迁移语文要素目标。

在部编本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忆读书》教学中,我把握本课的语文要素:搜集、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有的放矢指导学生阅读。在汇报阅读成果时,学生从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读书书目、感受和收获这三个方面进行汇报,我发现学生学会了梳理信息的方法,有的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本上进行标注,有的学生分条列出信息,有的学生借助图表梳理信息,还有的学生把所有信息归纳成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给他们推荐《读书与做人》,这篇文章在文体和思想上与课文《忆读书》类似,尤其是阅读本文时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梳理信息的方法。通过阅读《读书与做人》,学生梳理出作者读书的时间阶段、读书书目和读书感受,之后进行汇报,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学生运用这些梳理信息的方法能把长的文章读短,把复杂的文章读简单,读后脑海中就有了有效信息的框架,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把文章内容当作“结合点”,类比生成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把两篇或更多内容相似的课文结合起来进行类比阅读。在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文章内容当作“结合点”,在课堂上教授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在课外读一篇或者几篇内容相似的文章,这样学生可以将课内阅读方法充分运用到类似的文章中,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猫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性体会着读,讨论刚满月的猫和长大了的猫性格的不同,进而感受猫活泼可爱和贪玩的个性。如此,学生总结出阅读动物文章的方法。之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类似的动物文章《藏獒小虎》。通过阅读,他们从字里行间深刻地感受到了藏獒小虎喜欢自由、颇具人性等特点。

通过类比阅读,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方法,情感得到了熏陶,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举多得,在类比中生成智慧。

把文章作者当作“结合点”,探索专题阅读

教材中很多课文选自名家之作,如郭沫若、冯骥才、叶圣陶、冰心的文章,还有李白、王维、杜甫、陆游等的诗文。在课堂教学时,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教师还可以介绍作者生平、分析他们的语言特点等,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然后推荐该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课内阅读的延伸。把文章作者当作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学生对同一个作者的文章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还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例如:在教授《母鸡》这篇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将体现变化的词句串起来,作为情感变化的线索,感受前后鲜明的对比,进而了解“伟大的鸡妈妈”的形象。之后,分析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亲切舒服。学生对老舍有了初步了解,对他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兴趣,我便建议他们阅读老舍的《趵突泉》《养花》《我们家的猫》,这几篇文章通俗易懂,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阅读《赶集》《蛤藻集》《月牙集》等小说,引导他们关注作者,体会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把文体特点当作“结合点”,洞察语言特征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接触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不同的文体表达特点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也不同。以诗歌为例,在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只告诉学生诗意,然后让他们背诵,久而久之,学生缺乏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当在课外阅读诗歌时,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反复地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感悟诗中情感。

在教《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先读诗,初步感受画面美。接着,学生再读诗,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说出古诗的意思,然后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以及诗人寄情山水的心境。通过反复读诗,学生在理解诗意后体会美感,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升华。

课后,学生读同类文体文章——古诗《钱塘湖春行》,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试解全诗—感悟诗情”,理解诗句,品味诗歌情感,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他们看到古诗不再无从下手。

总而言之,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拓宽视野,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结合点要素课外阅读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