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2020-04-17赵广振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

赵广振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 每组35例。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 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 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覺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均较好, 随着浓度增高, 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起效时间更快。

【关键词】 上肢手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7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 近几年,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 超声被广泛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1, 2]。而罗哌卡因是近年来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 具有长效、心脏毒性低、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效果好等特点[3, 4]。本研究选取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本院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 每组35例。A组中女14例、男21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42.09±7.54)岁。B组中女15例、男20例;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43.15±7.62)岁。C组中女16例、男19例;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42.92±8.51)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进行麻醉,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进行麻醉, 均由同一高年资麻醉医师完成, 由助手协助给药, 并由另一名麻醉医师监测、记录三组患者各项麻醉指标。具体方法: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均需采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体征, 并经静脉推注2 mg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0025, 规格2 ml∶2 mg)发挥镇静效果, 然后帮助患者调整至平卧姿势, 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放松肩部, 手臂自然摆放在体侧, 之后选用便携式超声系统和25 mm宽频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设置为6~13 MHz, 为探头涂抹耦合剂且包裹上无菌塑料袋后扫描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 确定前斜角肌外下方类圆形或圆形低回声目标神经干后不断移动超声探头, 保证臂丛影像处于超声图像正中, 然后选用7号注射针头, 连接注射器和延长管, 穿刺针在超声探头外侧端进针, 再通过超声图像引导及平面内技术合理调整进针深度、角度, 首先由臂丛后外侧缓缓贴近臂丛神经, 若回抽无血, 则需要注入15 ml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 国药准字H20100104, 规格75 mg/10 ml), 之后退针到皮下, 再次调整进针角度, 把针尖推到臂丛前上方贴近臂丛神经部位, 确认回抽无血后还需注入15 ml罗哌卡因, 促使罗哌卡因围绕目标神经四周扩散。针对术中出现镇痛不全者需静脉注射0.1~0.2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2022076, 规格2 ml∶0.1 mg)、2~3 mg咪达唑仑, 若给药后仍然未能达到手术镇痛要求, 则可以改成全身麻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记录对比三组患者麻醉相关时间, 包括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

1. 3. 2 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 采用针刺法[5]检测三组患者用药后15、30 min不同部位神经痛觉阻滞效应, 主要有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 每5分钟检测1次, 判定标准:完全阻滞:刺痛感消失;部分阻滞:轻微刺痛;未阻滞:明显刺痛感, 计算三组完全阻滞率。

1. 3. 3 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  采用Bromage改良法[6]检测三组患者用药后15、30 min运动阻滞程度, 每5分钟检测1次, 判定标准分为0级(不存在运动阻滞)、1级(上肢感觉沉重)、2级(上肢无法抬起)、3级(难以屈肘)、4级(难以屈腕)、5级(手指无法活动)。

1. 3. 4 对比三组患者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7]:术中, 患者无疼痛感, 无需给予镇痛药辅助麻醉, 即优;术中, 患者有轻微疼痛感, 需给予芬太尼≤0.1 mg、咪达唑仑≤5 mg辅助麻醉, 即良;术中, 患者有一定疼痛感, 需给予0.1 mg<芬太尼≤0.2 mg、咪达唑仑≤5 mg辅助麻醉, 即可;术中, 患者疼痛难忍, 需改成全身麻醉, 即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3. 5 观察对比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对比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 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 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三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对比 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三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对比 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三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A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 其中麻醉优32例、良3例、可0例、差0例;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 其中优29例、良6例、可0例、差0例;C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 其中优26例、良9例、可0例、差0例;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5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 超声技术高速发展, 麻醉水平不断提升, 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手术麻醉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的引导, 能帮助麻醉医师直视臂丛神经以及周围结构, 有助于准确穿刺到目标神经, 同时能观察到麻醉药物注射情况和麻醉药物扩散范围, 可保证麻醉药物均匀扩散, 充分浸润目标神经, 能有效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 快速起效, 且能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8]。根据相关调查可知, 麻醉药物浓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9], 故需要选用适宜浓度的麻醉药物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臂丛神经完全阻滞。而罗哌卡因是当前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 使用后能抑制第一神经元钠离子通道, 可阻断神经传导及兴奋性, 且心脏毒性较低[10]。

综上所述, 0.3%~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 且随着浓度增高, 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起效时间更快, 神经完全阻滞率更高, 但手术麻醉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实际身心状况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浓度。

参考文献

[1] 黄刚.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0):145-148.

[2] 郭能起, 吴论, 伍嘉艳, 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8):109-110.

[3] 李少芳, 叶凤卿, 叶小霞, 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北方药学, 2016, 13(3):41-42.

[4] 王勇兵, 卓秋贵.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 18(8):1048-1049, 1052.

[5] 齐文勇, 党友, 王海侠.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北方药学, 2017, 14(8):190-191.

[6] 高孝坦, 郑晓春, 李学山, 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6):74-76.

[7] 栾晓红.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31):47.

[8] 初秀, 聂晶鑫, 王东.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28):145-146.

[9] 王英伟.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作用对照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30):163-164.

[10] 宋若男.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0):147-148.

[收稿日期:2019-06-04]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单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