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重病患者应用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测定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评估影响

2020-04-17陈庆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期

陈庆荣

【摘要】 目的 探究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测定用于评估危重病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入院7 d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90例)。入院后及治疗6 h后检查患者的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分析, 比较不同乳酸水平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死亡率、全血乳酸、碱缺失、HCO3-、pH水平。结果 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全血乳酸水平均高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和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 碱缺失、HCO3-、pH值均低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和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全血乳酸水平均高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 碱缺失、HCO3-、pH值均低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Ⅱ评分(17.37±3.89)分、全血乳酸(3.57±2.22)mmol/L均低于死亡组的(23.11±4.02)分、(7.47±2.33)mmol/L, 碱缺失(-1.49±2.33)mmol/L、HCO3-(22.89±5.41)mmol/L及pH(7.42±0.15)水平均高于死亡组的(-8.36±3.36)mmol/L、(16.98±5.44)mmol/L、(7.28±0.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嚴重高乳酸血症患者中, 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全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 碱缺失、HCO3-、p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入院6 h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高于高乳酸清除率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病患者的预后可通过早期乳酸清除率和乳酸分层进行评估, 同时联合APACHEⅡ评分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全血乳酸;乳酸清除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44

危重病患者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 时常合并严重感染性休克和脓毒症等, 进而引起全身性感染, 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各个器官, 且存有较高的死亡率[1]。而患者发病后会显著提升血乳酸水平, 进而可根据患者的乳酸水平反映疾病详情, 并评估其预后质量[2]。有相关研究显示[3], 危重病患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后, 会显著提升死亡率, 当乳酸>10 mmol/L后, 死亡率可达到83%左右, 这就说明患者休克情况和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本次针对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测定用于评估危重病患者预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64例, 女56例;年龄19~77岁, 平均年龄(48.4±9.6)岁。根据入院7 d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90例)。

1. 2 方法 入院后检查患者的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分析, 在治疗6 h后复查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分析, 并对患者使用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估, 同时计算全血乳酸≥4 mmol/L患者的乳酸清除率, (入院时血乳酸-6 h后血乳酸)/入院时血乳酸×100%=6 h乳酸清除率。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分析不同乳酸水平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高乳酸清除率和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全血乳酸、碱缺失、HCO3-、pH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乳酸水平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全血乳酸水平均高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和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 碱缺失、HCO3-、pH值均低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和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4 mmol/L≤乳酸水平<10 mmol/L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全血乳酸水平均高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 碱缺失、HCO3-、pH值均低于2 mmol/L≤乳酸水平<4 mmol/L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全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 碱缺失、HCO3-及pH水平均高于死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24例严重高乳酸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清除率比较 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全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 碱缺失、HCO3-、p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高乳酸清除率和低乳酸清除率患者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和动脉血气比较 低乳酸清除率患者入院6 h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高于高乳酸清除率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的全血乳酸、碱缺失与高乳酸清除率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危重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低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等组织低灌注症状, 进而引起组织缺氧缺血, 提升组织无氧代谢, 会明显减弱机体乳酸清除功能, 进而显著提升血乳酸水平[4, 5]。这就表示危重患者组织供氧情况可通过血乳酸水平反映。当患者出现休克时, 低氧与低灌注情况就会增加乳酸, 严重影响肝脏灌注和肝脏血管收缩, 以紊乱乳酸代谢功能[6, 7]。危重病患者中极易出现脓毒症休克、酸中毒情况, 其中脓毒症休克通常是由乳酸性酸中毒所致[8], 脓毒症患者中高代谢状态、较严重的炎症反应和高乳酸血症密切联系, 而未出现低氧情况后也极易出现乳酸血症[9]。酸中毒症状中, 会抑制肝脏吸收乳酸, 进行明显减弱乳酸清除率。这就表示根据血乳酸能够反映灌注和缺氧详情[10]。

在此次实验中对患者的乳酸水平开展分层比较, 乳酸水平的提高会加重碱缺失和pH失代偿, 并增加APACHEⅡ评分。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全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 碱缺失、HCO3-及pH水平均高于死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高乳酸血症患者中, 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全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組, 碱缺失、HCO3-、p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入院6 h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率高于高乳酸清除率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的全血乳酸、碱缺失与高乳酸清除率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及早对患者进行乳酸监测, 能够预测预后质量, 同时还可以评估临床治疗疗效。虽然血乳酸水平能够对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但也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灌注不良、肝肾功能障碍等, 均会减弱乳酸清除率, 而仅根据全血乳酸浓度无法对治疗、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机体组织氧合情况进行有效判断, 因此可结合APACHEⅡ评分进行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 监测危重病患者的早期乳酸清除率和乳酸水平, 并联合APACHEⅡ评分, 能够有效评价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何敏, 周浴, 朱建勇, 等. 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2):169-171.

[2] 许世琴, 贾安奎, 徐爱华, 等. 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5):996-999.

[3] 施秋凌, 谢波, 郑霞. 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评估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价值. 浙江医学, 2017, 39(7):542-544, 548.

[4] 叶辉, 熊新发. 休克患者血乳酸测定的临床价值.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13):115-116, 119.

[5] 谭德敏, 谭孟源, 陈军, 等. 中心静动脉血CO2分压差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 38(12):1118-1122.

[6] 黄四云, 丘文凤, 罗伟文. 乳酸清除率联合剩余碱评估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9):1280-1281, 1284.

[7] 矫傲, 杨贺.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血症乳酸清除率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31):84-85.

[8] 陈兆芸, 彭文宏, 马君武. 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影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 39(20):2399-2400.

[9] 盛忠燕. 重症监护病房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及其6 h清除率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21):7-8.

[10] 利君, 张智明, 刘伟剑, 等. 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评估脓毒症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9):39-41.

[收稿日期: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