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宝训》中看明代东北边防思想

2020-04-17尹梦

青年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

尹梦

摘 要:明代《宝训》作为记言类书籍,是按朝编修的,将前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分类别进行摘录,其内容取材于实录,但又在实录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以备后代皇帝观阅,而《宝训》中的思想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的行为。本文意在从明代《宝训》中找出历代皇帝关于东北治边之思想。

关键词:《宝训》;东北边防;思想

一、明代《宝训》

中国古代有编修国史或前朝史的传统,从唐代起便有编修《实录》的政策,后代也都沿袭这一传统。到了明代,编修《实录》进入到新时期,而这一时期却没有出现国史,所以形成了重实录轻国史的特点。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洪武七年五月《大明日历》修成后,宋濂等儒臣又建议“请如唐太宗《贞观政要》分类,更辑圣政为书,以传于天下后世”,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皇明宝训》等书。

明代皇帝,除了被承租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其中太祖的《洪武宝训》篇幅最长,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短。

现已知的《宝训》都是与《明实录》一起修撰,《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宝训》十五卷杨士奇等修。《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蹇义等修。《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宝训》十二卷杨士奇等修。《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等修,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迹于中,凡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与实录同修。《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刘吉等修。《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宝训》十卷费宏等修。《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隆庆中,徐阶等修,未竣。万历五年,张居正等续修成之。《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张居正等修。《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等修。相比于宋代《宝训》,明代宝训卷数较少且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在体例方面后来几朝的宝训则是在太祖《洪武宝训》的基础上稍加增减而成,其中都可以见到最初太祖宝训的影子。

而阅览《宝训》更是成了参考祖宗行为以治国的一种途径,“宫中万几之暇,披览资治通鉴及本朝宝训等书,以知前代兴亡之迹、祖宗致治之由”。《宝训》从内容上看虽是从《实录》中相似,但更集中在皇帝的训教且注重言行。“欲治其国,先治其家”,明太祖时期为了延续王朝统治,特别注重后代皇子的教育,朱元璋的教子方法非常独特,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内容丰富,《宝训》也就成为专供皇嗣翻阅的教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参考前朝皇帝的经验。皇帝在日常翻阅《宝训》时,先代皇帝对于事物的处理方式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世皇帝。受之影响,《宝训》也就起了一些耳濡目染的作用。

二、明代東北边防基本情况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明承元制,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统辖,时间长达277年之久。由于明王朝是将蒙古人所建的元朝赶到北方后建立的,所以明代边防问题尤为重要。“永乐十六年五月丙辰虞王通曰:备边国之重务,其军政不可不肃者。”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相同,在东北的鸭绿江一界接壤朝鲜,在北方与蒙古鞑靼、兀良哈诸部地域有所发展,瓦剌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属关系。在明后期,北方瓦剌、鞑靼、兀良哈诸部地域有所发展,与明相交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一线,东北退至辽河流域。元末明初,女真各部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东北沿海地区,明政府对女真各部的政策除了武力征讨外,主要是采取招抚政策,在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都司建立前,该地区女真诸部相继归顺,明朝在东北地区相继建立了129卫。在此基础上明政府决定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它的建立标志着明朝在东北的统一大业已基本完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即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大约每5 600人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所。每千户所1 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十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下面分为二总旗,每总旗又分五小旗。卫的上级机构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掌一省或一方军政,全国共设十六都司,原则上都司统卫,卫统千户所,但也有一部分千户所直隶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此制承自元朝,除元朝就有的军户外,又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新的军士来源。无论何种来源,都是父子、兄弟相继,世代为军。军籍由都督府掌管,与由户部掌管的民籍分属不同系统。每户军户中必须有一人在指定的卫所服役,称为正军,其子弟称余丁或军余。

明代的东北地区不仅是边疆地区,也是几个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不仅生活着汉族,女真族、蒙古族、高丽族也在这里居住。高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37年在辽河以东、鸭绿江以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668年,唐朝灭高句丽后,其遗民依旧留在辽东地区,并成为后来渤海国的组成部分。

三、明代东北边防思想

明代东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它临近明朝都城——北京,东北地区的安定直接影响着北京的安全,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根据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居民构成特点以及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采取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

首先,明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部落的基础上建立卫所,“选其酋及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值,俾仍旧俗,各统其属”。明朝政府在奴儿干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建立了384卫、24所,各卫所的首领都是土官而非流官,都是由居住在该卫所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来担任,并且世袭,“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其次,采取分枝离势,分而治之的政策。就是将一个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或是势力较强的部落分成几部分以减弱其势力,然后分别治理。这一政策在奴儿干诸卫中显得尤为明显。永乐元年时明王朝在绥芬河流域设置了建州卫,但后来逐渐将建州卫一分为三,也就是有名的“建州三卫”。明政府这种在某一强部设置几个卫所,正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各个卫所互相牵制、互相削弱,达到使其分而治之的目的。明政府的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获得了显著效果,致使女真社会长期分裂成许多部落,而且各部落之间相互厮杀、互相削弱力量。

最后就是“以夷制夷”的政策,对于同一个少数民族的不同部落,明政府往往是扶植一个部落以牵制另几个部落;而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明政府则往往采取扶植一个民族而牵制另一个少数民族。而关于具体该扶植哪个部落或民族,辖制哪个部落或民族,政府往往根据“扶近制远”“扶强制弱”“扶顺制逆”三条原则进行选择。仁、宣两朝本着休养生息的方针调整边疆政策,由开拓征伐转向收敛防御,采取“守其要害,严其防禁,务农以足食,练卒以养戚,寇至则御,寇退不追”的政策。

而少数民族在发展自己民俗文化的同时,其统治者也对华夏文化心存敬畏,在洪武五年三月时高句丽王遣使希望“东夷之人自昔以来皆遣子弟入太学,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亦且仰声名文物之盛”。

明王朝统治东北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自永乐年间到嘉靖年间,这一阶段明朝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已完全形成,其主要设施就是今天所见到的明长城,在其统辖的东西地区境内修筑了一道西起山海关外铁场堡,向东北经兴城、锦西,到义县的清河门,再东行过北镇至黑山的白土门,再转东南、经台安、盘山至海城,再沿辽河北上,经辽阳、沈阳直至开原的威远堡,然后再转东南,过铁岭至抚顺,直至鸭绿江边的镇江,长达1 770余里的边墙,即“辽东边墙”。“辽东边墙”把东北的汉人聚居区、蒙古人聚居区、女真人聚居区明显分开,“方今海内小康,残虏叛服不常。古今制夷狄惟在守备,若城堡坚固、粮食充足、十足精炼、哨瞭严谨,彼亦何能为患”。

参考文献:

[1]朱元璋.皇明祖訓[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中国研究院.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2.

[3]中央研究院.明太祖宝训[M].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2.

[4]中央研究院.明成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2.

[5]中央研究院.明成祖宝训[M].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2.

[6][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8]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饰出版社,2000.

[9]章翊中,张竞华.明太祖朱元璋吏治措施及其特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46-49,86.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