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2020-04-17黄素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牛圈黄疸型牛病

黄素春

天津市蓟州区西龙虎峪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912

发热黄疸型牛病发病机制多是因血清胆红素过高引发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牛面部、小便发黄,大便呈灰白色,全身皮肤瘙痒,且伴有痉挛症状。如果仅仅是通过病症观察,在临床上极易与牛肝炎病混淆,因此治疗疗效不佳,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临床鉴别

从临床病症上看,发热黄疸型牛病多表现为持续高热、面部皮肤呈黄疸型黄色、小便发黄、大便灰白,且皮肤瘙痒并伴有痉挛。慢性黄疸型牛病在患病初表现为神情倦怠、不明发热、皮肤瘙痒,但此时尿液颜色无异常,随着病情推进,患牛皮肤出现血斑、食欲明显下降,淋巴水肿,实验室化验患牛血液胆红素骤升[1]。对病死牛进行尸体解剖发现,其皮下组织存在黄色脓液,膀胱充盈,心肌有积液且肥大,胆囊内有暗绿色胆汁,母牛阴道处有少量不规则出血。由于该病伴有发热症状,单从尿液颜色变化来看,极易与牛肝炎病混淆,因此在临床鉴别时要多方面考虑,提高诊断准确率。

2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治疗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过程中一类常见高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若治疗不及时,会对牛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牛群死亡。因此,要加强临床治疗,提高临床诊断疗效。但是,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针对性不强,因此疗效不佳,所以还是要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对症下药。例如:对于泰勒虫病,首先用浓度1.5%马拉赛昂溶液对病牛进行全身消毒,以防病情持续蔓延,结合贝妮尔注射溶液,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若病牛病情严重,可以辅以强心治疗[2];对于牛巴贝斯虫病,先向病牛注射咪唑苯脲,控制好病情,接着再经皮下注射阿卡普林,剂量为1 mg/kg。但是,需要注意副作用的预防,当注射药物后病牛出现烦躁不安、肌肉震颤等表现时,需要立即经皮下注射10 mg 阿托品;还可以将贝妮尔与水混合调配成浓度为7%的混合溶液,经胃部肌肉注射,剂量根据病牛体重而定,通常每天5 ~7 mg/kg,连续用药3 d;或是将黄色素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混合配比成浓度为1%的混合液,经病牛静脉注射,剂量3 ~4 mg/kg,每2 d 注射一次;对于支原体感染病,可以采用土霉素、四环素来阻断支原体进行治疗;无浆体病,主要采用的是抗生素治疗,将土霉素、四环素等与葡萄糖氯化钠配比成混合溶液,经病牛静脉注射,剂量为10 mg/kg,连续注射5 d,观察病牛病情,留意是否有药物副作用反应。

3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预防

3.1 加强疫病监测

结合各地区疾病的流行学特点,分析其发病规律,提高落实好病情防控工作。疾病高发区域内的养殖场应每年定期接种免疫疫苗,从根源上切断疾病的传染。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疫苗有牛流行亚单位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可根据牛群实际科学合理接种。

3.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必要手段。养殖场人员应定期对牛圈进行消毒,保持牛圈通风,及时清理粪便、垃圾以及污染过的垫草,确保牛圈干净、卫生、整洁。定期对牛圈、管道以及水管开展驱虫工作,避免外来物种对养殖场的影响。

猜你喜欢

牛圈黄疸型牛病
牛圈用草熏防虫又防蚊
连修两次的牛圈与“痛快”认错的真相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牛病细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探讨
春季牛病的预防和治疗对策分析
春季牛病的预防治疗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养牛小区的牛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