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04-16纳日碧力戈李鹏程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界民间

纳日碧力戈 李鹏程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四方努力: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高层与基层相通,中层与学界互联,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

【关键词】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学界;民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 者】纳日碧力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鹏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1-0001-006

一、高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代表了中央的声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毛泽东在1920年就开始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从建立联邦制的设想到定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复雜而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其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发展和确立符合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这项长期努力的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前一年,毛泽东就提出“帮助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自治自决,都是很要紧的”[1]3。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将国内各民族合称“中国民族”,随后改为“中华民族”,表明了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立场。[2]1939年,八路军政治部编写发行了《抗日战士政治课本》,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由几十个民族组成,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民族。[3]807这个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与国民党的大民族中心主义立场划清了界限。孙中山和蒋介石认为汉族、国族、民族是同义词[2],汉族等于中华民族[4]。当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对“中华民族”也存在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例如,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四届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蒙古问题决议案》有这样的表述:“中国农民也受中蒙大地主的压迫”,“内蒙古农民中的革命工作,应竭力联合中蒙农民有反对共同的仇敌”。[5]46此处的“中”不包括“蒙”,中蒙并立,比较接近前述“汉族等于中华”的表述。新中国的建立标志了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成为普遍共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时代来临,“中国”“中华民族”这两个关键符号已经成为中国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标志,成为各民族关键符号共同体的核心,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并回顾70年前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披荆斩棘,共同缔造新中国的历程。[6]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出发,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发展了本土化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成为立国原则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定,各族人民第一次真正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创造了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铭记70年的经验,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持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的认同,各民族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地继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体制和机制。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7]144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高层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反复强调文化认同是“根”、是“魂”的重要性,号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从中国国情出发,高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调,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中层领导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方针,这是第二步,没有各地、各部门中层领导的积极推动和主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难以落实到位,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526

二、中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由各民族共同组成,是百川归海的共同体,是交融共生的共同体。中层领导干部是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事关大局,十分重要。中央制定的有关民族团结的大政方针需要中层领导干部贯彻执行,落实到位,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变成空洞的口号,挂在嘴上的漂亮辞藻。

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长期工作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朝夕相处,具有和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其中许多领导干部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他们熟悉少数民族事务,掌握民族政策,是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在内地发达都市,情况就不同了,除专门负责民族、宗教事务的干部,其他中层领导干部大多对于民族事务、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不大了解或知之甚少。同时,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入内地都市,调动转业、毕业分配、求学应聘、打工创业、婚恋入城。《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发达省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从约41万增加到80万,增加近1倍。在此期间,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4省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幅都在2-6倍:上海由约6.2万增加到28万,增加4倍以上;江苏由约15.3万增加到38万,增加1倍多;浙江由约21.2万增加到121万,增加6倍;广东由约35.4万增加到206万,增加近6倍。[9]627-628此外还有大量外国人进入我国大都市,例如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常住广州的外国人有3.4万,其中日本人接近5 000人,韩国人约3 300人,美国人约2 800人;广州的非洲裔人口有30万人以上。[10]各类人群跨区域大流动,汇聚都市,萍水相逢,语言文化从单向同化变成双向交融,新面孔要组成复杂共同体,培育共同体意识,城市中层干部很关键,他们的工作涉及政令下达和贯彻执行,涉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涉及社会的满意度,也涉及美好生活。在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时候,中层干部就更加重要,他们是民族关系的协调者、民族政策的执行者、民族团结的推动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者。

但是,一些中层干部仍然不适应少数民族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对于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入城持消极应对的态度: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遵纪守法,还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1]过去,有一些城市的民族工作不够给力,原因有三:这些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毕竟很少,只要学好当地的语言文化、遵纪守法,融入社区生活即可,而人口占绝对少数的那些外来文化人群,也别无选择;因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因此“民族问题”就不存在,就不需要“自寻烦恼”“无事生非”;既然少数民族人口不多,“民族问题”又不存在,就不需要开展民族研究工作,不需要了解太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做到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即可。

然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已经成为国内民族事务的新着力点之一。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利用现代媒体和新技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互联网+民族团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联网空间;要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三、学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界为国家大政方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和咨政参考,学术话语可以转化成为官方话语和民众话语,学术关键词会变成政府和百姓的关键词,学术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也可以以智库和智囊的形式转化为政府资源。学界关于民族事务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至关重要,这也决定了学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然而,学界人士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差距较大,立场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对于问题的分析解答和对策建议更加不同。以前些年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讨论1为例,虽然论辩双方都以“国家社稷”为重,都从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愿望出发,但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积累和学术立场的差距较大,很难求同存异、达成“重叠共识”,只能更多地服从中央精神,紧密关注政府决策。

学界研究民族有两种视角:一是普遍、平面地看问题,一是特殊、立体地看问题。前一种视角大多从国民平等的立场出发,横向而非历史地看问题,强调人人平等,去特殊化;后一种视角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情景,强调历史。就“民族”概念来说,持普遍主义观点的人不会强调“民族”的特殊性,而是默认“民族”概念的普遍性,把它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可以和外语直接对译;持特殊主义观点的人会强调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的不同,会强调中外“民族”的不可通译,“中央民族大学”英译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颇具代表性,用汉语拼音而非nation、nationality、ethnicity来翻译“民族”,突出了本土特色,也反映了跨国、跨文化翻译的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指出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四个共同”,讲历史,讲大局,讲趋势,再一次明确无误地定位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充分体现中国各民族不分大小都对中国建设有贡献的平等观,为少数民族作为新时代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分子而感到骄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根据。学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国历史的主流,认清各民族共同为中国辽阔疆土的形成、中国绵延历史的书写、中国灿烂文化的创造、中国伟大精神的培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认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意义,认清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和正确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目前学界普遍对少数民族事务不甚了解,尤其对少数民族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大多把有关少数民族的判断建立在一厢情愿的直觉甚至歧视之上,由于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难以从他者角度看问题,总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科学”“客观”的,对方的观点是“感情用事”“主观的”“非科学的”“孤陋寡闻”“缺乏现代知识的”“狭隘的”“落后的”,等等。例如,有的学者片面地认为美国政府实行“熔炉政策”,族群问题解决得好,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实行熔炉政策,以确保安全稳定。事实上美国“熔炉政策”从来没有成功过。[12]自美国诞生,成千上万的移民蜂拥而至,来自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波兰的移民及其后代,在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之后掌握了英语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变成了美国白人,“白”和“非白”立即成为种族区隔的标记,非裔美国人、墨西哥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美国印第安人受到各种潜在或者公开的歧视,而这些“非白”族群也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熔炉政策”对他们的作用不如想象那么大。美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宣传非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对美国的贡献,对他们实行双语制度。[13]118-123目前执政的特朗普政府筑墙排外,把美国的许多社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有较强的右翼种族主义倾向。

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全面了解,学界有不少人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甚至少数民族群体与“问题”、维稳挂钩。如有的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是好事,大家都说汉语,就不会出现新疆和西藏的民族问题。岂不知,语言的边界与民族、国家的边界不重合是常态;语同心异也常见,国共两党语言通而理念隔,台湾至今不能和大陆合为一体。大量操母语的少数民族烈士为新中国献出生命,说蒙古语的人民楷模都贵玛收养了28名南方孤儿,受到历届中央领导人高度评价的乌兰牧骑大多用蒙古语表演节目,把他们的语言和“问题”、维稳挂钩,就不仅仅是奇谈怪论了。

另有一些学者从民族本位出发,把中国历史等同于汉族历史,把少数民族排除在外,甚至把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等看待,认为“五胡”、元朝、清朝“破坏了”中华文明,他们不赞同清朝继承中华道统文化的说法,和不赞成日本侵华时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继承了中华文化道统的说法同一个道理。这种把蒙满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等同于入侵日本人甚至八国联军的看法,在学者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感情冲动大于理性思考。还有的学者对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认为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起到积极作用。针对这些认识不清的问题,需要讲历史,讲大局,正本清源,纠正偏激,澄清事实。

中央政府确认5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复杂过程,不能简单判断下结论,说这是一厢情愿的建构,“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如果读读《郭道甫文选》[14]《回忆阿合买提江》[15]《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16]《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17]《乌兰夫传》[18],就不会匆忙定论。

辛亥起义,是以革命相号召的。……其响应的目的,不是打倒甲民族的统治,而代以乙民族的统治。更不是某些民族应该平等;某些民族不应该平等。因为中华民国,是要整个各民族共同支持的。所谓“五族共和”,实不足以概括整个中国各民族。难道历史上光芒四射的苗族,还够不上一个单位吗?……五色国旗的象征,只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不能代表中国全部各民族;苗族是绝对不承认的。[19]255

苗族的代表人物梁聚五坚决要求承认苗族是中国各民族成员之一,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就是承认他们为反对民族压迫做出的贡献,承认他们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前期贡献。蒙古族的革命先行者乌兰夫,从青少年时代就寻求蒙古族的解放之路,曾经到苏联求学,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救族之路。

乌兰夫正是在蒙藏学校的这两年中,找到了跟着共产党走,向俄国人学习,救祖国、救民族的道路。他认准了这条路,并懂得了只有和中华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蒙古人民才能求得解放。[18]21

四、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口流动和网络交流方便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其正面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人口流动和网络交流也为夸大民族矛盾、歪曲民族关系主流、宣传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观点提供了平台,需要认真对待,不可放任自流。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历史人物,他们大义凌然,慷慨赴死,令人敬佩。不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出发,从新时代、新中国的长远发展着眼,在宣传和纪念某些历史人物的时候,还要考虑其他民族的感受和感情。同时,其他民族也要理解这些英雄人物在其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避免情绪化反应,讲包容,讲和睦。

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法律保障,要完善已经制订的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反对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分裂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大落实执行的力度。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总纲》第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不过,制定和修订宪法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对于基层民众来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还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细化落实,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育部门正在推出民族团结通识教材,涵盖中小学和大学。青少年要从小养成各民族互守尊严、彼此尊重语言文化的习惯,习得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语言和文化不分民族一律平等,这是在长期的国际反种族主义运动中达成的共识。黑格尔就不看好方块汉字,认为“低等的”汉字不能为知识自由发展提供空间,不利于科学思维,因此阻碍了科学发展。[20]25这个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不攻自破,中国自古有发达的文明,经验性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汉字并没有阻碍科技发展,李约瑟博士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代中国拥有一支以汉语为母语的强大科学家队伍,他们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汉语表达科技思想、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毫不逊色于英语等西方语言。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像西方部分学者对待中国语言和文化那样,站在同样的我族中心主义立场歧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五、讨 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層民众共同努力,高层与基层、中层与学界齐心协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就目前情况看,高层非常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到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高层的共识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配合高层共同努力,在发动各种媒体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同时,还要多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事迹,从历史到现今,发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符号,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的话语表达,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报道,结合生动的民族志材料,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

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明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的关键所在。

此外,把握好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互联共有”[22]的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们的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开拓、书写、创造、培育的。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彼此碰撞还是互相和好,他们对于历史文化和精神家园的“互联共有”是持续不变的特征:汉字把东西南北联系起来,历史上出现了西夏文、女真文、契丹字、蒙文、方块壮字;满语的Dulimbai Gurun和蒙古语的Dumada Ulus给“大中国”命名,胡汉一家,南北同在。

费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成为我们正确认知和把握中国多民族和睦共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据。新时代来临,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民族工作带有“五个并存”的特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高层领导突出强调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和“魂”,号召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致蔡和森等[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陈建樾.激荡与互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3] 八路军政治部.抗日战士政治课本:摘录[G]//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 陈建樾.国族观念与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基于近代中国的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 中国共产党四届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蒙古问题决议案:一九二五年十月[G]//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一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OL].(2019-09-28)[2019-09-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28/c1024-31377932.html.

[7] 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8]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G]//毛澤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0] 周大鸣,陈世明.城市转型与社会治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7(5).

[11] 新华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OL].(2014-09-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12] Nathan Glazer,Daniel A Moynihan. Beyond the Melting Pot[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3] Raymond Scupin,ed. Race and Ethnicity:An Anthropological Focu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M].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3.

[14] 奥登挂.郭道甫文选[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15] 玛依努尔·哈斯木.回忆阿合买提江:上、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6] 张兆和,李廷贵.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下册[M].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0.

[17] 札奇斯钦.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8] 《乌兰夫传》编写组.乌兰夫传:1906-198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9] 张兆和,李廷贵.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M].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0.

[20] Kenneth Robinson,ed.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of in China,Vol. 7,Part I:Language and Logic by Christoph Harbsmeie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 纳日碧力戈.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

[22] 纳日碧力戈,特日乐.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FOUR ASPECTS TO CONSOLIDAT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ran Bilik,Li Pengcheng

Abstract: Consolidat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needs the efforts of four aspects: top leadership, mid-level cadres, intelligentsia, and commoners. The top leadership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mmoners, the mid-level cadr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firmly established.

Keywords: top leadership; mid-level cadres;intelligentsia; commoners;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界民间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