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着力做好“七个注重”

2020-04-16虞爱华

党建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安徽文艺

虞爱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指挥、亲自部署推动,先后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快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文化文艺事业活力迸发、成果显现,近三年共获国家级文艺奖项40个,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回望安徽文化文艺事业向“高原”“高峰”迈进之路,主要是做好“七個注重”。

一是注重“引领与引发”。作家艺术家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需要思想引领;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需要激情引发。安徽在文艺界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增强“四力”和“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教育实践,分级分类举办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等培训班96期,轮训6000多人次,用新思想引领作家艺术家创作方向。同时,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有2万多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安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建设等一线蹲点采风,极大地催生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大家纷纷表示,身逢盛世,理应不负韶华;时不我待,理应只争朝夕。年近七旬的女作家潘小平带领团队,行程2万公里,历时3年多,创作出反映70年治淮史的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聚焦合肥“科技创新”领跑之路、历时1年多蹲点创作的报告文学《领跑者》被文学界赞誉为“在百年报告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个很重要的篇章”。

二是注重“人民与名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名家大师既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也是文艺创作的“领头雁”。文化离开人民则根基不稳,文化缺少名家则高峰难立。安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作家艺术家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号召文艺工作者争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每年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文化年货”7000余场,开展乡村春晚近2000场,现场观众395万人,1000多万人在线观看。创新打造“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文化名家进高校”“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品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1家单位入选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同时,安徽高度重视名家培树工作,推动文艺工作者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锻造自己,实现从形向神、从术向道、从艺向德的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名家带徒”计划,韩再芬、黄新德等17位德艺双馨的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等领军人物采取“一带一”方式收徒培养新秀43名。定期召开安徽原创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全国专家对陈先发、李凤群、胡竹峰等我省知名作家作品专题研讨、集群推介,“文学皖军”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是注重“新作与佳作”。新作犹如百花,百花齐放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佳作就如牡丹,牡丹绽放方能彰显高雅气质。安徽不断在提升原创力上下功夫,以体现“四个讴歌”的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为主,推出戏剧、影视剧、歌曲、广播剧、图书等重点文艺项目136个;实施中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120多篇原创文学作品在全国重点报刊发表。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对标全国大奖,努力将新作打磨为佳作。近三年来,安徽时隔22年再获鲁迅文学奖,时隔16年再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奖项,时隔11年再获中国摄影金像奖,时隔7年再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蝉联中国曲艺牡丹奖,实现中国舞蹈荷花奖两项零的突破,在“星光奖”“群星奖”“梅花奖”“曹禺奖”“山花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评选和中国戏剧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都有安徽一席之地。

四是注重“节点与重点”。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把握住重要时间节点,就抓住了创作的重要契机。过去两年,安徽紧扣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按照“源头抓起、节点把控、全程跟进、动态管理”原则,对各门类创作选题、内容、周期等规划设计,推出了一批献礼作品:电视剧《黄土高天》《生逢灿烂的日子》、纪录片《小岗纪事》《小岗人家四十年》等在央视及地方卫视黄金时段热播,广播剧《小岗新传》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黄梅戏《邓稼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电视剧《外交风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今明两年,安徽还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策划谋划,倾力打造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国家情怀》、电影《大事》、黄梅戏《鸭儿嫂》、广播剧《听老乡拉家常》,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等一批具有安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点作品。

五是注重“精品与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看精品,精品的背后是精神。安徽积极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崇德尚艺的精神追求,不断强化社会效益优先理念,不把文艺这一人类的精神生产简单等同于物质生产,坚决抵制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号召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不当“文化土豪”,不做“市场奴隶”。鼓励作家艺术家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情怀,努力克服“浮躁”这一顽症,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安心致远、专心致志,创作具有崇高精神,彰显信仰之美、理想之美和人格之美的精品佳作。近两年,圆满完成10个省级文艺家协会集中换届,主席满票、副主席高票当选,在全省文艺界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

六是注重“人才与爱才”。人才是文艺繁荣的重要资源,爱才是领导干部的重大责任。安徽把文艺队伍建设工作摆在紧要位置,外请内培、分层分类建设新时代“文艺皖军”。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出台《安徽省获全国性文艺奖项配套奖励办法(试行)》,对获全国文艺奖项的给予1:2配套奖励,推动创作资源与回报向原创作者和核心团队倾斜。在政治上给予荣誉,推荐广播剧编剧吕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全省共有53名一线文艺工作者当选省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在学习上给予帮助,策划了“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先后邀请包括铁凝、吉狄马加等在内的230多位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到安徽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将民间文化带头人、网络文艺新群体等纳入培养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内外人才同场竞技、相互提高。安徽正在制订引进优秀文艺人才政策,为有志于安徽文化建设的人才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七是注重“艺术与技术”。艺术为技术注入灵魂,技术为艺术插上翅膀。安徽大力推动文化艺术与现代技术“两术融合”。在全国首创“有戏安徽”直播品牌,将戏剧演出由过去在剧场演、在剧场看,转变为实时同步在剧场、电视、电脑、手机“四位一体”传播,两年共直播152场,线下观众不到10万人,线上观众达1659万人,“有戏安徽”抖音矩阵上线,“大家DOU唱黄梅戏”抖音挑战赛首月播放量破亿。挖掘安徽黄梅戏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两成为、两促进”,即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旅游品质提升、旅游促进文化广泛传播。推出大型实景光影剧《天仙配新传》,运用灯光、水效、全息、裸眼3D激光投影、机械特效、洪水体验等舞台技术,为观众带来多维沉浸式体验。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析,精准定位、精准投放,满足分众化、多样化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责任编辑:张纪)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安徽文艺
1942,文艺之春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浪漫雅痞文艺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