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物种伊犁鼠兔

2020-04-16李维东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伊犁天山命名

李维东

不少中国特有物种早在几世纪以前,就被西方学者命名,伊犁鼠兔是近几十年来,难得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为了满足国际动物命名法则的要求,我和同伴攀上天山山脉,花费3年时间终于采集到3个模式样本,成功将这个萌物命名为伊犁鼠兔。此后,由于心系鼠兔,我从一个医务工作者,变成了一名动物保护专家。

然而,伊犁鼠兔发现之初就已濒临灭绝,之后22年不见踪影,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短短三十年间,这个小种群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保护伊犁鼠兔迫在眉睫。

抢先获得命名权三年样本采集艰辛路

1983年7月初,我和同事们在尼勒克县北部的陶乌拉斯台山区,进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一位老牧民的孙女得了中毒性痢疾,将她治好后,我们受邀到其家里做客。老牧民住处附近,有一个叫做加斯库勒的高山湖泊,和海拔3200多米的吉里马拉勒山。清晨,我们花费3个多小时登上这座全是悬崖峭壁的平顶山,正在高处欣赏加斯库勒湖的美景时,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突然从岩石缝里冒出,又一下子钻了回去。我屏住呼吸等待它再次出现,终于,见到了这个全身毛发呈灰褐色,似鼠非鼠的小家伙。这是一个大家从未见过的物种,随即我采集了样本,下山向牧民询问,周围牧民竟都不认识它:“我们在这里放了几十年羊,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小动物。”

结束野外工作后,回到伊犁地区卫生防疫站,我将它做成固态标本,并开始分类鉴定,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也未找到该物种的任何记载。为进一步研究定种,我把该动物的彩色照片带给中科院动物所的马勇研究员,看过照片查阅资料后,他十分欣喜,肯定了我们的猜测,说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由于1号标本在国际分类学界不能排除个体变异的可能,马勇研究员建议我们尽快采集2、3号标本,确定物种并命名。根據国际动物命名优先权的原则,谁先在刊物发表,命名权就是谁的,当时伊犁鼠兔发现地离苏联边境才一百多公里,为防止这一动物命名权被邻国学者抢先,我们加快了野外调查的速度。

当年冬天,我们组成考察队,从伊犁蒙玛拉勒林场进入加斯库勒湖附近的冬季牧场,顶着风雪在野外工作了近十天,遗憾的是未能找到伊犁鼠兔。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爬遍吉里马拉勒山,寻找它的踪迹。1985年8月12日,我们调整思路,沿着山脉向东扩大调查范围,终于在吉里马拉勒山东端的切柳赛沟口,成功采集到另外两个伊犁鼠兔标本。

然而返回时,却被困在云雾笼罩的平顶山上,四周都是悬崖绝壁,走了4个多小时都找不到高山营地,最后我们用石块垒了一个小窝躲在里面,头顶雨衣在风雪地里冻了一夜。回到山下营地已是8月15日,正逢我30岁生日。年底,我带着制作好的标本和整理好的材料,前往北京。

就这样,一个新物种被发现,1986年我和马勇研究员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拉丁学名为: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1986。自此之后,国际动物史册上多了一个中国人命名的动物。如今,发现并命名一个新物种十分难得,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许多特有物种都被西方学者命名,如熊猫、野骆驼、普氏原羚、普氏野马等,能发现并命名伊犁鼠兔,实在是值得欣喜。

吃草药、食软粪鼠兔习性数十年研究

发现伊犁鼠兔是偶然的一瞬间,但为了对其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研究了三十余年,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探索。鼠兔在全球有30个种类,其中24种生活在中国,有10种为中国特有物种。伊犁鼠兔是所有鼠兔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且为中国天山特有物种,尤为罕见,即便无数次往返于天山之间,我们也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身影,绝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追踪粪便、尿迹、足迹以及储存的食物进行观察。

虽然伊犁鼠兔发现得比较晚,但它却是一个古老的残留物种,外形与鼠类略为相似,耳短且圆,没有外尾,体长约20厘米,毛色以灰棕色为主,头额部及颈部两侧有3块鲜艳的锈棕色斑。事实上,伊犁鼠兔属于兔形目,划分依据之一就是牙齿,和兔子一样,鼠兔也有两对上门齿,且摄食方式和行为等都与兔子相像。

作为食草动物,伊犁鼠兔所食用的植物多是珍贵药材,如雪莲、金莲花、红景天、虎耳草等。这些植物生长于高海拔的岩壁石缝间或小台地上,资源有限,伊犁鼠兔常常因此饿肚子。为了不浪费生存资源,伊犁鼠兔有吃软粪的习惯,即兔形目动物所具有的双重消化功能,鼠兔吞下的植物经盲肠汇集大量维生素,呈软粪排出,此时软粪维生素含量是正常粪便的4~5倍。伊犁鼠兔吃下这些软粪,又经消化,充分利用维生素,排出圆形硬粪便,就不再食用。在《本草纲目》里,鼠兔的粪便叫草灵脂,当地的蒙医会将鼠兔的粪便入药,专治小朋友惊厥一类病症。

伊犁鼠兔的排泄物在我们多年的观察研究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粪便的分布和新鲜程度可以判断鼠兔的活动范围,粪便残渣可以了解鼠兔食物构成,尿液还可研究鼠兔标记行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鼠兔喜欢用尿液和粪便标记领地,同时在发情期传递交配信号,这在小型哺乳动物间极为罕见,这是作为“独行侠”的伊犁鼠兔,在动物通讯方面特有的功能。只源于伊犁鼠兔数量太少,个体间交流没有其它鼠兔独有的鸣叫习性,只能采取一些大型动物的标记方式。

生活在天山南北海拔2800米到4100米的裸岩区,伊犁鼠兔既要躲避兔狲、石貂、白鼬、雪豹等天敌,还要适应高寒环境,毛发起到很大的作用。伊犁鼠兔有两个换毛期,4~6月春季换毛,8~10月秋季换毛。春季换毛集中在胸背部和头部,换毛后伊犁鼠兔头颈的锈棕色斑更鲜艳,与栖息地岩石上的地衣色调相似。秋季换毛始于背部,止于头部,换毛后毛被的密度和长度都会增加,背部绒毛颜色变浅,呈棕黄色,全身绒毛呈浅灰色,方便隐蔽于岩壁上。冬季伊犁鼠兔四肢及脚掌,尤其是后足的绒毛会变密变长,这有利于冬季保暖以及增加在雪地上的足支撑面积。由于伊犁鼠兔并不冬眠,所以入冬前,它们必须收集大量食物,将青兰、火绒草等植物的绿叶和少量花茎堆成小堆,藏在不易积雪的大岩缝和岩洞中,以保证冬天的食物来源。

从医生到动物保护者伊犁鼠兔生存举步维艰

这些年来,受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影响,许多动物还没被认识就已濒临灭绝,或是已经灭绝。伊犁鼠兔是一个不适应当前环境变化的物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动物。为了保护和研究伊犁鼠兔,1996年我离开鼠疫防治部门,调到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从事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正式从一名医生转变成动物保护者。

很多物种在保护过程中,存在越宣传、越保护,数量反而越少的情况,所以最开始我们采取“不宣传、不干预、不建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扰,保持伊犁鼠兔原有的生存状态。在2002年,我们发现因为栖息地减少,伊犁鼠兔数量从当初的3000多只,减少了一半以上,这时我们才开始做它的保护工作。2006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开始了天山一号冰川区伊犁鼠兔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并在天山南北的7个县市,对前期设置的14个定位观测点,每隔四年进行一次伊犁鼠兔的种群变化全域调查。实际上,1992年过后,我们就再也未见过伊犁鼠兔的踪影,直到2014年夏天,我们开始通过红外相机做伊犁鼠兔的调查,在野外布置红外相机时,意外碰到了一只伊犁鼠兔,这是22年来我们首次拍摄到伊犁鼠兔的身影。

惊喜过后,担忧挥之不去。现在71%的栖息地里已经没有伊犁鼠兔的踪迹,这意味着三分之二的鼠兔已经消失,剩余数量不到1000只。种群的灭亡,其原因绝不是单方面的,伊犁鼠兔数量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人为因素和气候变暖。

最先发现伊犁鼠兔的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是一个海拔3200~3400米的平顶山脉,鼠兔原本栖息在山顶人迹罕至的裸岩区,如今这里已牛羊成群,时常还有牧羊犬惊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此地的伊犁鼠兔很快消失。如今能发现伊犁鼠兔的地方,是一些海拔较高或人为干扰极小的区域,如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所在的天格尔峰。在乌鲁木齐市西南120余公里的天格尔峰,分布着大小76条现代冰川,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地。这里不仅有伊犁鼠兔,还分布着北山羊、雪豹、天山雪莲及红景天等珍稀动植物,构成此地独特的乌鲁木齐河源生态系统。但由于这里是牧业区和风景旅游地,人为干扰和破坏对伊犁鼠兔及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正在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退缩加速,伊犁鼠兔是一个耐高寒的动物类群,喜欢在寒冷的地方生活,随着雪线明显上升,第四纪冰期后,伊犁鼠兔逐渐退缩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呈高度片断化分布,对其生存极为不利。随着冰川不断上移,鼠兔只好进一步向高处退缩,但是在更多地方它们退无可退,加上自身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伊犁鼠兔在多数区域消失。

在我们的奔走呼吁下,伊犁鼠兔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视,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物种生存委员会,在红色物种名录里面,将伊犁鼠兔列为濒危物种,同时《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也将它列为濒危动物。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7月24日定为伊犁鼠兔物种日。我们也通过努力,成功建了两个伊犁鼠兔保护地: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和精河中华伊犁鼠兔保护地。

我们因为工作常年奔波在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天山顶峰,膝盖和关节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年龄渐长,再想徒步登如此高的山峰,已显得力不从心,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出来参与野外工作,继续保护伊犁鼠兔。

猜你喜欢

伊犁天山命名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伊犁放歌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过足官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