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敢逆行者 李兰娟:用生命践行诺言

2020-04-15阿航

伴侣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兰娟肺炎病人

阿航

本文主人公李兰娟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让李兰娟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传染病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禽流感还是目前的新冠肺炎,她始终坚守在抢救病人的一线。在患者眼中,她是白衣天使;在同事眼中,她是女中豪杰;在学生眼中,她是学习榜样;在丈夫眼中,她是优秀妻子。她有着怎样的多彩人生呢?

求学之路充满艰辛

为回馈乡亲学习针灸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0年,成绩优异的李兰娟,尽管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但面对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时,她选择了放弃读书。所幸的是,班主任建议李兰娟不要退学,而是先请假一个月,在家边自学边劳动,期末考试时她的成绩不但没有落后,反而名列前茅,之后李兰娟便得到了靠助学金读完初中的机会。

能继续读书让李兰娟对学习倍加珍惜和努力,中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省重点高中录取。她说那时有一幕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开学前,母亲将家里仅有的5元钱给了我。从家到学校的路上,5元钱快被我用完了,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让我先领课本,后来不仅为我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我就这样坚持读完了高中。”

高中顺利毕业的李兰娟,为了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便在浙江省中医院学习了针灸,短短几个月,她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回到乡里,李兰娟利用业余时间,用针灸为乡亲们治疗腰背疼痛。她说,山区乡亲们因常年劳累,多数人患有腰背疼痛的毛病,针灸能治疗疼痛。

后来,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社,因为李兰娟会针灸疗法,大家都希望她来做“赤脚医生”。当时“赤脚医生”的收入甚微,但李兰娟凭借着对医学的挚爱和乡亲们对她的信任与感激,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起了“赤脚医生”。

然而,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资金有限,设备简陋。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与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到山上采草药。半年多时间里,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疗伤寒,哪些能用来消肿,哪些能用来治疗跌伤,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零成本的草药不仅节省了合作医疗社的开支,而且效果不错,很多村民在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都康复了。全村400多户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做“赤脚医生”的两年里,她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面对疫情临危不惧

创建新型疗法救治病患

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能获得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李兰娟十分感激,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好医生。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技术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2002年底,“非典”爆发。在浙江发现首位“非典”病人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非典”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非典”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2012年,“非典”十周年时,曾在浙江治疗的“非典”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2013年,H7N9禽流感肆虐时,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专家。H7N9禽流感病毒虽然是个新面孔,但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兰娟并不慌。如何让病人度过危险期? 李兰娟团队针对患者出现的重症肺炎、“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多器官衰竭等,首创了“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当这一疗法应用于H7N9重症患者时,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后,李兰娟还积极撰写论文为全球认识H7N9提供支持。

与丈夫恩爱至今

成为科学界的院士伉俪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结为夫妻,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然而在结婚仪式中途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赶回老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的火车,他们就在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仍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内心却很甜蜜。”

工作中,李兰娟和郑树森都是“医学狂人”。李兰娟的同事和学生这样评价她:“目标坚定,行事如风。”受李兰娟的感染,她的学生们都不敢懈怠,努力学习着李兰娟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李兰娟说:“经常是丈夫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忙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我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工作内容展开。”有时,李兰娟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使得不少患者奇迹般地康復。

同时,李兰娟与丈夫都是热衷公益事业的人。他们认为,受益于国家,就要反哺国家。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一个民族要想健康,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2012年5月,李兰娟与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树兰人才基金”,奖励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虽然工作忙,但他们却从未忘记孝顺双方的父母。郑树森读博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他,自己悄悄跑回去陪侍在公公身边,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饭,亲自为公公诊疗病情,直到公公完全康复她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岁高龄时两次骨折,郑树森亲自为岳母实施手术。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有方法;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身贫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说:“虽然她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心扑在了工作上,但晚上工作到再晚,我也会等她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有我们今天的相濡以沫。”

73岁再战前线

播种治愈新冠肺炎的希望

近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人民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73岁的李兰娟和17年前面对“非典”一样,临危不乱,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有网友评价李兰娟“大难见真情”“为国为民真国士也““大医精诚、国士无双”。

病人紧握李兰娟的手表示感激

除了科研、临床工作,李兰娟还是国内卫生信息化的先行者,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于医疗行业。在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李兰娟指出,现在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我们利用了大数据的技术和手段,将每个人的流动情况摸得很清楚,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传染源,更好地控制传染源。

李兰娟与科研团队在探讨

目前,对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特效药物,李兰娟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仍采用抗击H7N9禽流感病毒的“四抗二平衡”策略,这一套方案和方法,在救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当中,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1月24日,李兰娟院士领导的在杭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三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离拥有疫苗更进了一步。2月4日,李兰娟团队公布了两种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分别是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李兰娟表示,现在这两种药物已经在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计划用这两种药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李兰娟一直行走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

近40年来,李兰娟一直坚守在传染病学的最前沿,她这样说:“我人生最大的满足,便是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网友们说:“相信国家,相信李兰娟等具有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神的科学家们,我们最终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李兰娟肺炎病人
谁是病人
来势汹汹的肺炎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院士李兰娟:73岁上前线
李兰娟
古稀率队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