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解文,相映生辉

2020-04-14李滨芝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新装

李滨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而题目中的“套子”则可以理解为沙皇专制统治和一些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旧秩序的反动势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觉得这篇文章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决定以文解文,探析《皇帝的新装》中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达到了相映生辉的良效。

要赏析《皇帝的新装》,首先得明确这样几个问题:1.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2.套子又怎样理解;3.“装”一词在文本中的丰富含义。毫无疑问,除了小孩子故事当中的人无疑都被装进了套子里,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利益,有的奸狡诡谲,有的装傻充楞,有的敢怒不敢言,有的投机倒把、大发横财……总之他们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纵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无知,然而他们向反动势力不得不低下了头,他们因循守旧,不愿意通过他们的正义伸张和殊死抵抗来获得新的自由,获得新的生活。于是他们都选择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当时的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很显然,丹麦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下形成的制度和秩序成了让丹麦人民逃脱不掉的“套子”,即便是封建阶级统治的头子也不断地寻找能够禁锢和钳制民众的工具,而新装的出现则恰好迎合了皇帝的心思,正中下怀。

“装”这个字主要有两种词性,作名词讲是服裝的意思;作动词讲一是安置、安放的意思,如:装载、装卸,二是故意做作,如:佯装、装相、装模作样,还有一个意思是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面貌,如:化装、乔装打扮。那么《皇帝的新装》中的“装”字又作何解呢?

故事中的骗子正是利用了皇帝妄图控制民众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贪图骄奢淫逸生活的心理才趁机设计了一个并不高明,甚至愚蠢可笑的骗局,“任何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如此显而易见,如此不言而喻,然而众人在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装面前装傻充愣、诚惶诚恐,安于现状,不敢说出真相,除了那个小孩子故事中的所有人都自动地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们在套子里装模作样,纷纷把自己伪装起来。

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皇帝和别里科夫都对衣服的功用有着近乎相同的态度,皇帝喜欢新装,穷尽所有也要做新装、穿新装,想要通过新装来达到掩人耳目、愚弄民众的目的;而别里科夫呢,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衣服成了他的套子。他们都把衣服看得很重,甚至跟命一样重。他们一个妄图通过新装禁锢和扼杀新思想,巩固自己的腐朽统治;一个保守、反动,拼命地成为统治阶级的走狗,反对一切形式的变革。除了套住自己,他们还妄图套住别人,皇帝通过这一件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来排除异己,巩固统治,而别里科夫不管是开除学生、干涉别人,还是辖制整个中学甚至辖制全城,妄图套住所有的人,“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他极力维护当权者的统治,反对一切变革。

再看故事中的骗子。他们两个是最擅长伪装的,然而又破绽百出。他们先是编造了一个谎言:“任何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后面写他们两个织布的过程,“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做是在工作的样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原料”“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这几个句子反复地提及骗子“装”这一个动作,一面迫切地把钱装进口袋,一面又假装自己做新装做得很认真,很投入,就这样,骗子们为皇帝置办好了可以套住所有人的新装。如此拙劣的骗术谁不能看穿呢?简直是破绽百出!然而所有的人却不得不相信了这个骗局,从这一点上说两个骗子的骗术实在难以称得上高超。然而,他却为皇帝提供了钳制民众思想、巩固统治的工具,这也正是皇帝明知被骗却屡屡放过骗子的原因,骗子成了皇帝的棋子,而骗子却从皇帝那儿获得了不菲的酬劳。

在骗子制作新装的过程中,穿插了老大臣代皇帝看新装的情节。这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不同的人在看到并不存在的新装时的表现:一面是眼见明知为虚,一面心中细思恐极,一面却不得不言不由衷。例如:“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由此,大臣们的眼见、心思、口说便产生了矛盾,人物的形象在这种矛盾的形成中和衬托下鲜明又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别具一格。就这样,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这些大臣们不得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努力去迎合皇帝的心思,口是心非,装模作样。

当然,民众更不消说。当皇帝穿上新装举行典礼时,“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很明显,这样的赞叹言不由衷,充满了溜须拍马、迎合奉承的气味,这样说,无非是为了赢得皇帝的欢心,保住自己的脑袋,至于所谓的称职不称职、愚蠢不愚蠢又有何相干呢?民众也纷纷把自己装进套子里,这样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再看别里科夫身边的人,无论是教师们,还是校长,还有全城的人,无一例外地怕他,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而一旦被别里科夫盯上了,他们就如同故事中的官员和百姓一样,丢乌纱帽的丢乌纱帽,丢工作的丢工作,甚至还要丢性命。于是“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他们什么也不敢,这跟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有何不同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别里科夫身边的人也都纷纷把自己装进了套子,只不过他们不曾觉知。

“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赞叹”。这件衣服真的那样让人赞叹吗?民众表现的越是言不由衷,其实越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当这种积郁已久的怨氣和愤怒达到极点的时候,势必会爆发出来。于是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作者没有安排一个大人发声,而是让一个单纯、天真的孩子道出实情,渐渐地人多了起来,“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别里科夫虽然满脑子都是“套子”思想,满口都是“套子”论调,教师们怕他、校长怕他、城里许多人都怕他,一如故事中的皇帝,而别里科夫唯一畏惧的就是结婚,当他遇到柯瓦连科、华连卡姐弟两人时,姐弟两人具有新思想,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敢说、敢做、敢想,敢于揭露别里科夫身上的伪善和腐朽,敢于触碰别里科夫身上最为脆弱乃至致命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故事中的小孩子何尝不像他们姐弟俩人,小孩子敢于说真话,姐弟俩人敢于说真话,他们都给人以希望。“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就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最终在姐弟俩的一推一笑中别里科夫死掉了,他的那种反动庸俗的性格和套子彻底消亡了。

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他们都深处特殊的政治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无论是骄奢淫逸、虚伪愚昧的皇帝,还是胆小脆弱、思想僵化、害怕变革的别里科夫,这两个畸形的典型都是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既有的腐朽的专制制度,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当时社会上的病状。

虽然很多人不得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然而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心里都有一杆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虽然故事中的皇帝妄图借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装套住所有人,然而一旦骗局被揭穿,谎言被识破,之前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侧目而视的民众便会揭竿而起,正如故事当中说真话的小孩子,他的一句话瞬时如同脱出之颖,刺穿了皇帝的新装,舆论哗然。然而,就像别里科夫的死去一样,“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是的,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所以要想彻底地挣脱掉套子的束缚,获得自由,就要更多人像故事中的小孩子一样站出来说真话,就要更多人站出来去同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抗争,这样的人多了起来,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改朝换代,江山易颜。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新装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野猪套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开关的新装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