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0-04-14谢欣

医疗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谢欣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九江 332000)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是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1]。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半身不遂及言语障碍等症状,若出现大面积梗死可产生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等严重后果,直接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2]。偏瘫是脑梗死患者的严重后遗症之一,一旦发生则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目前,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多以康复训练为主,而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同训练的疗效具有一定差异[3]。因此,选择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1~69岁,平均(50.15±2.34)岁;病程15~28 d,平均(21.50±3.41)d。试验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平均(50.24±2.31)岁;病程15~30 d,平均(22.01±3.3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经CT、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2)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3)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颅脑创伤造成偏瘫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合并高危死亡因素患者;(4)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5)表达、听力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床上翻身训练、床上坐起训练、上肢训练、下肢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起蹲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30 min/次,3次/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 (安阳神方康复机器人有限公司),患者面对电脑显示屏而坐,将机器人上臂支持系统与患肢对位、对线固定好,根据患者身高调节距离和高度,从一维空间、二维空间至三维空间,训练强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式选择训练模式,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肘关节、肩关节、前臂、手部抓握等相互配合,30 min/次,1次/d;采用A3下肢康复机器人(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先测量患者身体尺寸,包括大小腿长度、腰深尺寸及骨盆宽度,根据测量尺寸调节设备对应位置的尺寸,调节完毕后,由专业操作人员辅助患者穿戴,绑紧设备各处绑带,然后减重处理,初始总量为患者体重的60%,引导力为30%,速度一般设置为0.8~1 km/h,然后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增加跑步台速度,30 min/次,3次/周。

两组均连续训练8周。

1.3 临床评价

训练前与训练8周后,参照Berg平衡量表(BBS)[4]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包含从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转移、无支持闭目站立等14个项目,分数范围为0~56分,分数越高表示其平衡能力越好;参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ADL)[5]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9大项,50个条目,采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

训练8周后,两组平衡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训练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分,x-±s)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训练8周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训练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x±s)

3 讨论

偏瘫是一种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身体半侧的肢体运动功能不全,或完全丧失随意运动的症状,该病主要是由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原因引起。脑梗死偏瘫是由于血栓堵塞心脑血管所导致的疾病,患者临床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不协调、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及偏身感觉减退等[6]。该病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恢复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脑梗死的范围、程度、性质、部位以及后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通常病情较轻的患者2~4周即可恢复,但病情较重的患者0.5~1.0年后仍难以恢复,甚至将遗留终身残疾[7]。因此,临床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除及时进行疾病治疗外,有效的康复训练也极其重要。康复训练可尽快恢复患者各项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为减轻患者后遗症影响,避免造成残疾,临床常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状态下,经医师或康复师会诊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康复师一般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耐受力及脑梗死部位等综合因素,制定从简单到复杂,从床上翻身运动到坐姿训练、上肢训练、下肢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系列康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但由于传统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依赖康复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难以保证训练的稳定性和训练强度,且目前专业康复人员明显缺乏。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已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康复训练比较,康复机器人可提供高强度、高准确度的训练,且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充分满足患者康复治疗的需求。在训练过程中,机器人可承担部分人体重量,模拟正常人的步行规律进行重复运动,并可提供客观、量化、可视化的数据监测,使患者重新学会控制运动系统,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8周后,试验组平衡能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