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调理方案在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4-14杨阳万小明梁卫东

医疗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治未病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杨阳, 万小明, 梁卫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与骨质量降低,骨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出现骨折为特征[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不良生活、工作习惯的影响,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越来越多,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干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2]。西药因不良反应大、远期疗效不确定等缺陷,给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而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较有力的支持[3]。本研究应用“治未病”理论,采取健康宣教、调整饮食、外敷中药热奄包、穴位敷贴法等中医特色疗法结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保健功法调养,对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进行有效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8±3.4)岁。试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1~68岁,平均(63.6±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2)依从性好,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定期随访;(3)年龄50~70岁;(4)干预期间不接受其他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排除标准:(1)有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史,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2)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的患者,或女性卵巢切除患者;(3)干预期间配合度低,或自动退出,或有不良反应、病情恶化等现象的患者。

西医诊断[4]参考《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骨量丢失百分比(%)为>M-25%,峰值骨量M±SD为>M-2SD;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50岁以上男性,缺乏锻炼、体重偏轻者,日照不足者,情志抑郁者,嗜烟酒咖啡者,有遗传或慢性疾病者;没有症状或有全身无力、腰背酸痛等轻微症状,脊椎无显著后突畸形;X线片显示骨质稀疏,其中脊椎、股骨上端、骨盆部较为明显,椎体可见鱼尾样双凹形,胸椎有楔形变化。中医诊断[5]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辨证诊断,根据患者主诉、体征的不同,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一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了解发病的高危因素,告知其如何未病先防。

试验组予以“治未病”调理方案。(1)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定期体检,并监测其骨密度;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包括适宜的日照、加强体育锻炼、注重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进行辨体质食疗、药膳调养,并注意情志调节,预防跌倒。(2)中医特色疗法干预[6]:中药热奄包(海桐皮汤加减,组方为桑寄生、独活、威灵仙、桂枝、制草乌、制川乌、花椒、当归、红花、赤芍、姜黄、透骨草各30 g)外敷;穴位敷贴法,将狗脊、淫羊藿、杜仲按照2:2:1进行配伍,制成膏药类剂型,每贴规格为3.5 cm×3.5 cm,敷贴1次/d,每次8~12 h,穴位一般定在命门、肾俞、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关元;艾灸足三里、命门、神阙、肾俞、脾俞、大椎穴等穴位,温和灸为主;保健功法调养,行太极拳功法,可自行或有组织地进行锻炼,练功时间以10:00~11:00、16:00~17:00为宜;八段锦功法,每次练习0.5 h左右;五禽戏锻炼,肢体力量不足或动作不协调的老年人慎用,锻炼以汗出为宜。

1.3 临床评价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骨密度值、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新发骨折率,并评估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骨密度大幅度增加,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骨密度值与干预前无明显改变,甚至降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密度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及1年,试验组L1-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密度值比较(g/cm3,x-±s)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新发骨折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新发骨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新发骨折率比较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代谢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易发骨折、驼背[7]。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工作习惯不断积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许多固有或非固有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对人类骨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8]。骨质疏松症的前期阶段可见骨量减少,这一时期的患者属于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虽然此时骨量有明显下降,但是还没有进入到骨质疏松阶段,患者仅表现一系列和骨密度有关的症状,若不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则会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导致新发骨折的出现[9]。近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十分重视,发现传统西药在预防骨质疏松症上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切[10]。因此,选择更为科学、特效的调理方案干预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已成为目前该领域探讨的重点。

骨质疏松症及其前期阶段在中医里归属为“骨痿”“骨痹”“骨枯”“骨极”的范畴,表现在肌肉骨骼关节,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肾两虚,防治应以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1]。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对人类健康保健与疾病防治有较好疗效,其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该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12]。因此,本研究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调理方案中,予以健康教育和干预治疗。其中,中医特色干预疗法有其独特的作用,中药热奄包外敷、中药穴位敷贴、艾灸均可行气活血祛瘀、温经散寒定痛,对增高骨密度值有一定的功效[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新发骨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治未病”调理方案干预骨质疏松症,可减少骨折发生,且干预效果好。

综上所述,“治未病”调理方案应用于骨质疏松症高危患者中,能有效减轻其症状,改善其骨密度,提高其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治未病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