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夏商西周时期的斝

2020-04-14周要港

关键词:酒器用途器物

□周要港

一、引言

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与爵同义。或说斝受六斗。”作为一种器物,它在中国的存在是与中华文化一道开始的,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我国伊洛地区、东部地区、河套地区等史前文化中均有考古发现。

先秦时期礼制的诸多文献对斝的用途作了记载。如:《礼记·明堂位》中有“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的相关记录。从这一段记录中不难看出,斝在当时,可用于敬酒和灌祭。《仪礼·特牲馈食礼》中亦有着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斝)①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艺林·说斝》中认为“诸经中散字疑皆斝字之讹”,并列举了五条证据。证据之一,是1901年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曾为清代金石专家端方所收藏的“柉禁诸器”,其中恰有爵一、觚一、觯二、角二、斝一,五者与《特牲馈食礼》所记相比,“数虽不同,而器则相若”。的祭器组合。这一记载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基本证实,为我们研究先秦礼乐制度与酒器制度提供了一个借鉴。至宋代,随着金石学兴起,对于斝的用途开始众说纷纭。如北宋学者王黼在《博古图录》中对铜斝的用途进行了揣测。他在《博古图录》中说:“尝读诗,至宾之初筵……然后知酒之败常有如此者,败常若是,安得儿不喧哉?先王制斝,所以戒其喧也。”到了近现代时期,又有众多学者对斝的用途作了各种各样的论述,如:容庚先生在其著作中认为,斝具有温酒的功能[1]。后来,马承源先生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认为,斝具有温酒的功能,同时也兼具“祼礼”的功能[2]。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斝具有温酒与襄助祼礼的功能。斝是如何发挥襄助祼礼功能的?据学者分析,斝应当是在仪式中用于和酒和滤酒[3]8-11。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在考古发掘中,龙山文化遗址、山西襄汾陶寺等史前遗址都出土了斝,这为我们探究斝的起源与用途提供了一条捷径。原城遗址中出土的陶斝,造型优美,但底面附有烟炱、腹内残留有水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斝并没有酒器与礼器的作用,它应该还是平民所用的炊具与盛水器。在襄汾陶寺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一件陶斝,它的年代比大汶口文化所出的斝更早,造型精美,故当时很多人猜测其为酒器,但随着考古发掘与清理的深入,发现在斝中盛放着史前的猪肉,并且与灶放在一起,所以斝在山西地区的作用应当是起炊具的作用[4]。

既然斝具有盛酒的功能,那么,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它同样也可以作为茶具使用。如:清代学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宝钗的杯子上刻着“瓠瓟斝”三个隶书文字。这也许仅仅是《红楼梦》小说中存在的,但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形式存在,毕竟艺术源于生活。

所以,对于斝的用途不应当一概而论,应根据时代的不同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斝

1.夏代陶斝与铜斝

夏代陶斝,由新石器时代晚期陶斝发展而来。主要为夹砂褐陶与夹砂红陶,有侈口与敛口两种类型。束腰,下部有三袋足,足部较尖。部分器物后有鋬。多饰有绳纹与附加堆纹。(图1)夏晚期陶斝已经基本具备了早期铜斝的风格,该时期陶斝在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出土,器物组合有陶鬶、陶盉等。

图1 古城寨遗址出土夏代陶斝

图2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青铜斝

图3 盘龙城李家嘴遗址出土早商陶斝

图4 郑州卷烟厂出土早商铜斝

夏代的铜斝,出现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器颈上口侈大,斝柱较小,多呈倒三角形,没有纹饰。器腹外鼓,略呈扁圆状,下有三个大的空锥足,足部较尖,后有一弧形鋬。除颈部饰有不规则的圆饼纹饰或者乳钉纹外,基本无其他纹饰。(图2)与铜斝组合的器物,有铜爵与铜盉。

2.商代陶斝与铜斝

商式斝,在商代考古发掘中出现较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文化为代表,后期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

商代早期陶斝,主要为夹砂灰陶与夹砂黑陶。敞口,高领,圆鼓腹,高尖锥状实足,颈部有鋬。口沿上多有两菌形斝柱。器身多饰绳纹与弦纹,部分饰有夔形纹。 (图3)

商代早期铜斝与夏代铜斝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延续了夏代铜斝的特征。口部依然外侈,较大。颈部与腹部都比较宽。腹部向外突出,底部较平且下有三个空锥足,后有一弧形单鋬。(图4)但该时期的铜斝,也有着浓厚的商代青铜风格。口沿上的斝柱,已由倒三角变为菌形纽、伞形纽。在纹饰方面,一改夏代朴素的作风,而是采用饕餮纹、云雷纹等,火焰纹的使用更加普遍,有的出现多层纹饰。与铜斝组合的器物,有铜爵、铜尊、铜觚等。

商代晚期,陶斝逐渐走向衰落,发现数量较少,造型、装饰等与前期相比较为粗糙。主要为泥质灰陶与夹砂褐陶。侈口,束腰,鼓腹,分档实足。口沿上有菌形柱,颈部有鋬。上饰粗绳纹与弦纹。(图5)

图5 安阳殷墟出土晚商陶斝

图6 殷墟妇好墓出土晚商铜斝

图7 周原遗址出土西周铜斝

商代晚期,铜斝造型与工艺达到了高峰期。该时期器形变化不大,基本上与早商一致,足仍以三角锥形为主,斝鋬出现了兽形鋬。方形斝开始出现,器形显得更加厚重,纹饰繁缛。斝柱开始对称立于口沿之上,而且形态种类较多。(图6)动物形斝柱也有出现,比如鸟形纽柱等。还出现了浅浮雕。多层纹饰也大量出现。饕餮纹、夔纹、龙纹、蕉叶纹等大量使用,而且部分器物底部出现铭文。

3.西周时期的斝

西周时期,斝开始作为在饭桌上宾客所用的酒器。《诗·大雅·行苇》云:“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这句诗,应该就是斝在西周时期地位的一种体现。史书记载,商人好酒,周人好食。所以,斝在周朝仅仅是大型宴会中所使用的器物,地位较之商朝已经下降许多,到了西周中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配套组合有尊、觯等。

西周时期的陶斝,较少发现。铜斝,部分继承了晚商的因素,且有了发展。该时期,斝颈收束,口部外侈,腹部外鼓较为明显,底部略呈圜底,形似鼎形,有弧形鋬,部分有盖,总体较商式斝宽。下部为锥足或者柱足。部分器物仍饰有动物纽。(图7)

三、斝柱功能分析

斝的特征为三足两柱,与爵相似,所以学术界对于斝柱用途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据学者考证,商周时期酒里面杂质较多,所以斝口沿的两柱是用来放置过滤囊口的,然后用其过滤酒,得到纯净的酒[5]。最初的两柱,为横置三棱椎形,而后到了商代中期两柱开始对称立于口沿之上,并且形式多样化,柱帽形式高大;到了商晚期和西周初期,出现了鸟形柱帽,甚至在一些斝的口沿上两柱已经消失。所以,到了商代中晚期,斝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实用器的价值,它在祭祀中的地位也开始下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盛酒器而没有了滤酒等功能[3]。在商代墓葬中,斝与尊所摆放的位置相近,尤其在商晚期斝体形硕大。所以,可以猜想,在商代晚期,斝与尊的功能应该可以互相替代了。学者张文认为,斝是进行禘礼的重要器物,所以斝柱应作为生殖的象征[6]。

《明堂位》孔疏中记载:“灌谓酌郁鬯献尸求神也。”《周礼·春官·司尊彝》中记载:“秋尝,冬蒸,祼用邵彝黄彝。”从文献记载来看,铜斝应当是和郁鬯之器。郁,指代郁金香。鬯,指代秬鬯酒。故,此是利用郁金香与鬯酒进行蒸煮。在考古发掘中,部分铜斝内底部残存有郁金香痕迹[7]。这种酒含有大量的渣滓,需要过滤之后才能饮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缩酌用茅,明酌也。”郑玄注:“缩,去滓也。”据此,可了解到古人利用茅草作为过滤酒中渣滓的工具,使酒变得纯净。而斝柱的功能应当是与茅草配合起着过滤酒液的作用。根据陈佩芬先生分析,其操作方法是在两斝柱上悬挂过滤囊,然后将酒注入囊中进行过滤[5]。至今,在豫西的农村,农民们在油坊中过滤所压榨的食用油时,也是采取将带有渣滓的油注入油桶附带的过滤网中,从而得到较纯的油液。

斝,被苏秉琦先生称为 “中国文明的火花”[8],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斝,分布地域广、流行时间长、式样繁多,在中国青铜文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斝兴起于新石器文化中期,到了二里头文化四期铜斝出现,商代走向兴盛,伴随着尊、罍等酒器的兴起与商代的灭亡,斝在西周中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酒器用途器物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DNA的奇妙用途
查酒驾
用途
B4RM4N智能调酒器
唐代酒器“双鱼榼”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