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村屯发展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策略研究

2020-04-12伊全胜王春梅魏明秀顾瑶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伊全胜 王春梅 魏明秀 顾瑶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村屯如何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东吐莫村和胡吉吐莫村两个少数民族村屯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为例,挖掘民族村区域经济资源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人口分布的状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并进行逐一的梳理和分析,对探索区域民族村屯的资源开发利用如何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105 — 03

一、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村的区域界定

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村屯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及大兴安岭地区,历史上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于此,各少数民族依据所处地域资源特点形成了渔猎、农耕、旅游等各具特色乡村经济。

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村屯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期间各民族村屯的基层党组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分调动各族村民的积极性,探索解决少数民族村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蒙古族村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游振兴乡村经济

1.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的历史渊

源及人口状况

19世纪末期,蒙古族东吐莫村先祖率部族在此从事牧业渔猎生产活动,同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慢慢开始繁衍生息。至20世纪初,村落早期格局已慢慢成型,原址就在今东吐莫村乌双河西侧位置。东吐莫村位于胡吉吐莫镇西北部,距胡吉吐莫镇距离15公里,幅员面积15.4万亩,地势平缓,20世纪中期,成立东吐莫村后,村部的人口迅速繁衍,早期的村落驻地已经扩张,沿乌双河两岸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少数民族乡镇、村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空前,村庄人口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村落快速向四周扩张,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格局。

2.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的村落格局及生产生活方式

(1)村落格局

19世纪末期,东吐莫村的蒙古族人迁入今东吐莫村一带,至20世纪中期,村落早期格局已慢慢成型,东吐莫村的人口迅速繁衍。20世纪90年代以后,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格局。

(2)生产生活方式

早期东吐莫村的蒙古族居民生产方式以牧业、渔猎为主,后期因地制宜开始进行农业种植活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半农半猎的生产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吐莫村的居民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为支柱产业。

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的民居特色

早期东吐莫村的蒙古民居为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毡,顶部有圆形天窗,在柳条两侧涂灰草泥代替毡子,建设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后来在两个蒙古包之间,联以土墙,建设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90年代以后,随着东吐莫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渐渐取代了传统住房,现在东吐莫村90%的农户住房为红砖“彩钢瓦”结构的平房,也有少数村民在房屋立面贴以瓷砖,2017年东土莫村,把村庄西北部有代表性的民房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修复过程中注重了现代东北蒙古族民居的特色,增强了实用性和美观性。

4.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蒙古族习俗与东北民俗的融合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蒙古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的游牧活动使其保留了蒙古族一贯的生活生产的传统、留下了较为丰富的蒙古族历史文化遗迹,并沿袭了诸多的蒙古族语地名,成为该县乃至人文旅游资源的一个亮点。

东吐莫村保留了许多蒙古族传统风情,同时与东北风韵融合形成多元文化体系。东北民居、东北菜、扭秧歌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符号的“东北韵味”在东吐莫村也有一席之地。

东吐莫村的文化多元性为其开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基础,东吐莫蒙语为“东庙”,因杜尔伯特部蒙古王爷府第三努图克庙而得名,东吐莫庙遗址现在东吐莫村东南。东吐莫村蒙古族民俗文化保留传承较好,其蒙古族婚俗文化极具特色,具有典型的科尔沁蒙古族风格,有“求骨宴”、“抢红缨帽”、“赞荷包”、“遮光入洞房”等程式,具有引人入胜、容易传承、易于开发等特点。

5.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的土地利用現状及经济收入

东吐莫村下辖2个自然屯,幅员面积15.4万亩,其中耕地1.4万亩、草原2.8万亩、水面4.3万亩、林地3.5万亩、其他3.4万亩

2019年全村年收入1619万元,村集体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土地发包年收入162.5万元,人均年收入11135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养殖、务工。全村种植业年收入1469万元,人均年收入10104元,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种植面积为18364亩,养殖业年收入138万元,人均年收入4946元,奶牛存栏数1386头,5头以上养殖户240户,黄牛存栏数166头,10头以上养殖户58户,猪存栏数62头,5头以上养殖户2户。

6.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村加强党建引领发展旅游、民宿振兴乡村经济

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3人,支委会成员5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9名,女党员2名,高中或中专学历党员5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1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3名,外出务工党员7名。村干部4名,年龄构成,52周岁1人、44周岁1人、40周岁1人、49周岁1人,平均年龄46周岁,学历情况,大专文化3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1人。

村内共分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支部在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积极开展支部活动,发挥阵地堡垒作用,积极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固定党日活动、党员学习日、作风整顿、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多方联动推进村公益事业发展。

近年来,通过强化“蒙古族特色村寨”建设,使得村域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天然气入户219户,成为全市首个天然气入户的村。改造管网式集中处理室内厕所239户,铺设室外污水管网1.35万延长米,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2个,实现污水管网地下化。改造房屋外立面87户、围墙4011米,累计硬化通村公路、道路、屯内巷道7.7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绿化苗木13000株、架设围栏1500延长米。

东吐莫村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胡传承人生活在东吐莫村,东吐莫村也是蒙古族文化和生产发展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村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加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托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设施,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村风民风持续好转。依托村内围墙上的宣传画,充分展示蒙古族传统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成墙绘2900平方米,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长廊。依托阿木塔景区和银沙湾景区农户利用自家宅基地建设特色餐饮7处,民宿11户,100床位,马术俱乐部2处,可为游客提供70匹马进行野骑。

2020年东吐莫村被列为宅基地改革示范村屯,目前已完成对宅基地基本情况调查,一户多宅5户、闲置房屋3座、空地面积6230平方米,初步拟定宅基地改革思路:以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依托阿木塔旅游风景区和银沙湾旅游风景区,以东吐莫村现有宅基地为主打造餐饮、娱乐、民宿、马术俱乐部等相结合的蒙古风情街,利用传统村落资金全面打造升级东吐莫屯房屋,采取集中整合、房屋置换、自愿有偿退出等方式整合东吐莫屯西南区域,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闲置住宅、闲置房号,结合东吐莫屯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经营,面向即将面临退休且有农村情节的消费人群,在东吐莫屯打造旅客乡野生活居住环境和修身养性的康养处所。依托景区,为带动村屯劳动力转移和拉动经济做出了贡献。

村委班子在村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和积极地引领作用。班子成员也非常重视民主管理,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关系顺畅,经常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和议事会会议,讨论和研究本村的各项事务,及时化解了各种矛盾,为存于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治胡吉吐莫蒙古族村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1.胡吉吐莫村的历史渊源

19世纪末期,胡吉吐莫蒙古族村先祖率部族驻扎在胡吉吐莫,蒙语意思是“长满杏树疙瘩的地方”,20世纪初,村落早期格局已初步形成,原址就在今胡吉吐莫村西侧位置。

胡吉吐莫村位于胡吉吐莫镇,距离县城60公里,幅员面积9.6万亩,地势平缓,20世纪中期成立胡吉吐莫村后,村部的人口迅速繁衍。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少数民族乡镇、村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空前,1998年出现特大洪涝灾害后,原乌古墩村,聚宝山村搬迁至胡吉吐莫村,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格局。

2.胡吉吐莫村生产生活方式及特色民居

早期胡吉吐莫村的蒙古族居民生产方式以牧业为主,后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半农半牧,新中国成立以后,胡吉吐莫村的居民以农业、林业、牧业为支柱产业。

胡吉吐莫村的早期蒙古居民居住的是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90年代以后,随着胡吉吐莫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渐渐取代了传统住房,现在胡吉吐莫村90%的农户住房为红砖“彩钢瓦”结构的平房。

3.蒙古族风俗与东北风韵融合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蒙古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的游牧活动在县境内保留了蒙古族一贯的生活生产的传统,胡吉吐莫村浓郁的蒙古族风情,与东北风韵形成多元文化体系。

数百年前从蒙古草原而来的蒙古族习俗与东北民俗相融合,即有显著的蒙古族特色,又不失东北风韵,呈现出了多民族聚集地的文化多元性特色。胡吉吐莫村的文化多元性是显著区别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特色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东北独特的蒙古族民俗。

胡吉吐莫蒙语为“长满杏树疙瘩的地方”村蒙古族民俗文化保留传承较好,其蒙古族婚俗文化极具特色,具有典型的科尔沁蒙古族风格具有引人入胜、容易传承等特点。

4.胡吉吐莫村人口分布及收入

胡吉吐莫村总户数948户,总人口2212人,常驻人口737户1547人。胡吉吐莫村下辖3个自然屯,幅员面积9.6万亩,其中耕地26884亩、草原4.8万亩、林地1.5万亩。

2019年全村年收入3318万元,村集体主要經济收入来源是土地发包年收入42.5万元,人均年收入11150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养殖、务工。全村种植业年收入1881.88万元,人均年收入8507元,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种植面积为2088亩,养殖业年收入78万元,人均年收入352元,奶牛存栏数126头。

5.强化党支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支部共有正式党员60人,支委会成员7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0名,女党员8名,高中或中专学历党员1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8名。党员致富带头人2名,外出务工党员9名。村干部4名,年龄构成,50周岁1人、47周岁1人,44周岁2人、41周岁1人,平均年龄45.2周岁,学历情况,大专文化3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1人。村内共分3个村民小组。

近年来支部在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积极开展支部活动,发挥阵地堡垒作用,积极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国定党日活动、党员学习日、作风整顿、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累计硬化屯内巷道1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80盏。胡吉吐莫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胡传承人生活在东吐莫村马铁匠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加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托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村风民风持续好转。

未来的胡吉吐莫村和东吐莫村将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形势,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在农业农村局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的各项事业达到新的高度。

四、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村域经济振兴的举措

1.加快村域经济发展,必须统一认识

进入新时代,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想加快少数民族村域经济发展,必须将民族村屯居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上来。

2.摸清家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小康社会,但距离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现有农村体制机制基础上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务之急。

3.加强党的建设结合村域资源特色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村域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和村党支部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村域党支部建设的好,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村预经济就发展的好。因此,强化民族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好带头作用必不可少。带领少数民族村屯村民积极的挖掘整理民族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民族特色村寨”与文旅建设结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必定会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村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一大亮点与特色。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