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思路分析

2020-04-10马晓丹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海绵城市

马晓丹

摘要: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部分城市地面渗水能力不足,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在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宜居性,这必定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生态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其实就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对提高城市的绿地率,确保城市适合人们居住及其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核心是控制地表径流、下渗蓄水、排水防涝、实现雨水资源化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其建设实施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努力,坚持绿色、创新、共享的建设理念,多专业、多部门协调推进,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绵城市概述

(一)内涵

海绵城市是在我国面临城市内涝、水污染等多种水问题时,学术界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中提出来。海绵城市旨在城市建设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海绵有吸附的功能作为参考,通过城市绿地、道路、屋顶以及雨水管网系统等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建设加强地表径流下渗、雨水收集等具有类似“海绵”功能的城市,海绵城市也叫低影响开发。

(二)意义

(1)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绿色变革,打破以往传统的城市建设思维,进一步超越的同时也是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顺应自然。在协调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发展,确保所建设城市的绿化率、适合居住和持续发展。(2)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急剧的膨胀和裂变随之出现,许多“城市病”,如城市对低温、高温、暴雨等天气的处理能力较低,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的实效性,必须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基础,提高城市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规划碎片化

虽然如今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不断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规划碎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中,就出现了部分城市对城市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盲目地进行一些零散破碎,不成整体的项目。而建设海绵城市的实质是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以及水环境进行综合的治理,并不是采取碎片化的推进方式单独地一个点一个点地治理。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以自然、循环等方向为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以水养人、以水为友的目的。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让其城市回归自然、融入自然,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堆山挖湖等一类的破环性建设情况。

(二)部门间协调难度大,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国务院已经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做出了总体的部署,但是要保证各地建设效果,就需要拥有详细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涉及非常多部门,例如,住建部门、规划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让多部门规划一致的难度非常大。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其责任体制规划不明确。

(三)城市改造难度大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对所建设的城市进行改造,而在改造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例如,对于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如何合理地进行组合,在建设城市时如何恢复城市湖泊以及河道生态系统原本的样子。而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顺利实行,在城市建设过程如何做到各个项目从最初的设计再到根据设计图纸施工,不走样、达到设计的标准等问题[1]。而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多都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或在老城区周边进行新城区的施工建设,因此,我国大多城市都是新老城区交错的现状,这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而在老城区中存在绿化率低和缺少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等问题,如果在原本所有的基础设施、绿化带等基础上进行整治、调整都会为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还会影响当地居民。

(四)环境污染风险

部分地区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其经济效益,忽视了当地的生态效益。在建设之前并没有对当地的城建环境和生态进行观测工作,同时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三、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海绵建设目标

1、调查生态本底基础以明确指标

各控规单元的海绵建设应在前期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规划中充分考量各单元经济实力、土地开发状况、海绵本底值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各控规单元的海绵指标要求,分配到各建设项目中时也应结合项目性质、地块属性等情况,保证海绵指标与实际项目的契合度,制定可落实的目标要求[2]

2、做好控规单元的系统化规划

区域化海绵城市建设也非独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割裂考虑,应从规划进行源头把控,在前期规划工作需要将各海绵建设区域作为整体考虑,统一规划建设,整个区域的雨洪排泄路径,生态留白带等都应事先安排,提前规划,确保各区域的水文关联,排水路径合理,并注意与后续建设贯通,避免给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以此充分发挥海绵区域化效应。

(二)完善项目海绵设计

1、发挥蓝绿基础设施的主导作用

公园绿地、河道等作为蓝绿基础设施,在城市洪涝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步形成共识,两者的面积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基本成正相关[3]。因此蓝绿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发挥更大的滞纳、调蓄雨洪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径流净化设施的布局提供更多的利用空间。在工程实际设计中,海绵城市建设宜以公园类项目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引入周邊客水,统筹考虑海绵化改造。

2、确保海绵设施之间的水文衔接

一个项目能否实现海绵指标要求,与其自身,及其同周边项目之间的海绵设施衔接情况有重要关系。衔接问题具体包括径流通道的预留、道路竖向的安排、绿地空间的布局、以及科学布置项目内部的排水管网和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中务必理清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确保各项目与周边建设情况、水文情况统筹协调,构建系统化的海绵体,更好的发挥海绵设施综合效益。

(三)确保内涝防洪与海绵措施和谐并举

海绵城市在面对中小型暴雨时内涝防治效果显著,但发生重现期较大的暴雨时,海绵设施的作用则较小。一方面,雨水收集设施的容积有限,只对周边区域有效果。另一方面,城市防洪排涝的主力军是地下管道设施,若相关设施不给力,仍难以应付严重内涝[4]。就此而言,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前提下,协同作战,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运作水平。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否能够实现连片效应,关键看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雨水收集设施能否有效运作,发挥协同作用,只在城市局部区域打造“样板”无法实现海绵城市的真正效益。因此需要改变过于粗放的规划建设形式,建议以控规单元设立海绵区域化建设单位,基于各控规单元不同的城市水文特性、下垫面特征等自然本底情况,细化海绵建设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兰,李锋.“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J].生态学报,2018,38(07):2599-2606.

[2]张伟,王家卓,车晗,王晨,张春洋,石炼,范锦.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探索——以南宁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08):44-52.

[3]李方正,胡楠,李雄,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4]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海绵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