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不必求多

2020-04-10赵艳东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饥饿好书面包

赵艳东

读书,不必求多。

我们一直被劝告要多读书,比如“开卷有益”,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本上”。然而,时至今日,对这些话都需要提高警惕了。

为什么呢?我们依次辨析几句。

关于“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还有“开卷更有益”。开卷也要有所选择,寻找“有益”之上的“更有益”。何况,如果有比“开卷”更有益的事呢?那么,面对鱼与熊掌、顽石与珠玉,我们自然会舍鱼而取熊掌、舍顽石而取珠玉。比如:体育运动员就多专业训练,而少“开卷”;科学家正专心做实验,紧要关头,也是先实验而后“开卷”。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书籍如洪水一般汹涌,早已不同于四十年前,更不用说一百年前、一千年前。曾经,从起初的甲骨、竹简,到后来的手抄,再到雕版印刷、活版印刷,书籍都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源。一直到鲁迅写的孔乙己时代,孔乙己仍然可以靠替人家抄书而谋生,只是他太好吃懒做总连书带笔墨都弄丢才失去这个谋生手段。可以想象,那些时代一本书的生产,有多艰辛;那些时代的作文著书,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很多时候,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所凝。那些文字与书籍,自然不同于现在电子排版、机械印刷的书籍,人人都可以出书,尤其是商业炒作,更是一年半载甚至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出一本书。仅仅我们中国每年出多少本书?我粗略地百度一下,数字如下:

2009年新版图书16.8万种

2010年新版图书18.9万种

2011年新版图书20.8万种

2012年新版图书24.2万种

2013年新版图书25.6万种

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而这些,还是五年之前的情况。如今,会更少吗?

这样一比较,文字质量,应该比较容易判断。即使是质量可以信得过,这么多书,谁能都读、都了解?难道不要选择一下吗?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尼采这样说的时候,必定是有很多文学不是“以血书者”了。更别说如今,我们哪里去找那么多“以血书者”的书呢?那么,在遍地快餐甚至是泡沫的如今,读书,难道还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卷有益”吗?

关于“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我觉得这样读书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扬汤止沸之法。我觉得若不从根子上去其俗恶之气,再怎么读书、读多少书,也是扬汤止沸,甚至是装模作样。倒不如读几本好书,甚至一本好书,得其精要,知行合一,以大道化世间事。这个道理应不难解释,比如《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注意此处圣人说“闻道”,而不是“读书”。若换成“朝读书,夕死可也”,那么孔圣人怕是不认的。孔子也注意化繁为简,多次提醒弟子们要一以贯之。例如: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子贡以为孔子是因为博学而有见识的,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东西贯穿始终的。”生活在红尘中,俗事无穷,岂可只靠“读书”来推卸拖延、自欺欺人?所以,我们更要探寻那个“一以贯之”的东西。

可能会有人质疑:哪有那么多一以贯之的大道供我们应对俗事、消减俗气?还不如读书,容易做到,又容易见效。那么,我们就借高人的话来一以贯之。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有言: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何必一日不辍、手不释卷地读书呢?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能根源不在于读书少,而在于其心志不纯不净。

关于“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本上”

“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本上”,须警惕,道理就更明显了。这句话并不是鼓励我们拼命读书、胡乱读书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饥饿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人。因为一个不饥饿的人就不需要面包,一个吃撑了的人更不需要面包。即使是真饥饿,也不一定非要吃面包,红烧鱼、烤鸭、鲍鱼、龙虾,又有何不可?总之,一是各自饥饱不同,二是各自条件不一。吃鸡鸭龙虾便当的人,不必非吃面包不可;吃饱了之后,更要适可而止,饿了再吃。

现在信息爆炸,读书太容易了。不选择、不控制量,可以吗?

综上,可以总结一下,读书不必多,不可无选择地求多。

关于选书

上周日带六年级的儿子进图书馆,见书架如林、书籍如海。家中书籍上千的我,心中也不禁恐慌,于是,更担心儿子被如海的书籍看花了眼、弄乱了心,便赶紧提醒:“这些书,大半是垃圾,不必浪费你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儿子问:“那么,哪些书不是垃圾呢?怎么辨认、远离那些垃圾书呢?”

我说,这是个好问题,大致可以这样做。先确定哪些书不是垃圾书。两类:一类是学业上的必需书,给饭吃的;一类是成长上的营养书,给美味佳肴的。

学业上的必需书,即学习上的工作上的,你所选专业的书,而且是所选专业领域内的精品好书,它们给你学问,给你技能,给你饭碗。这些书怎么选?不必着急,在学校里老师会给你推荐,在工作中你也可以向该领域的前辈请教。

成长上的营养书,即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领域内的经典好书。这些书给你欣喜,给你惊奇,给你透彻,给你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你心安理得并真、善、美地生活在人间。这些书具体是哪些书?这个要从“经典”里寻觅。

这时有人要说了:“说来说去,还是劝我们读经典!”

是的。可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信息不对称。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作为读者,我们常常处于信息贫乏的一方,因为不了解,很可能会选错——选不到“红烧鱼、烤鴨、鲍鱼、龙虾”,选不到“熊掌”“珠玉”,选不到“更有益”。那么,怎么办?就像买自己不太有把握的东西,就选大店、大品牌一样,那些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淘洗的这样的书。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些经典是大道,大家都走的大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世上本没有经典,读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经典”。本来应该公平竞争,让大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我们的时间太宝贵了,经不起浪费。所以,选择大家都走的大道——读大家都读的经典,构建与人交流的平台。而那些经典正是大平台,大家的平台,方便大家轻松交流。因此,讀书要读经典。

“经典大都是枯燥的书,怎么办?”

很简单,一个是在经典中尽量选择有趣的,比如选书名有趣的,选题材接近自己兴趣的。因为有了时间淘洗、众人选择,那些书应该不会太枯燥的。在经典中选,怎么选应该都不太会离谱。另一个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为经典有含金量、有难度,像爬山,上坡路,累点很自然。要有上进心,要有爬上坡路的信念。举些例子说:古典作品,比如《左传》《史记》《庄子》《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言”《西厢记》《桃花扇》等;现代作品,比如《文化苦旅》《各自的朝圣路》《呐喊》《彷徨》《边城》《金锁记》《呼兰河传》《白鹿原》《活着》《蛙》《一句顶一万句》等;外国作品,比如《理想国》《瓦尔登湖》《恶之花》《白鲸》《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好书实在太多了,即使是经典,也有足够多的空间供选择,有足够多的丰富多彩供享用。

如此,可以甩掉世上一大半的书籍,为你减轻负担。然而,尽管如此,剩下的书也广阔浩瀚,依然可以波涛汹涌,淹没那些盲目的读书人。

“拥有一本书”

前辈羊刚老师教导我们:“咱们学校的语文教育有个传统——‘拥有一本书,希望别丢了。”

“拥有一本书”,语言很准确:不是浏览,不是粗读,不是精读,而是“拥有”;不是越多越好,不是三本五本,甚至不是两本;而是在浏览、粗读、精读之后的拥有,是百里挑一,发自肺腑喜欢、享受并如数家珍,可以活学活用的一本书。

这个像孔子的“一以贯之”,像大道至简的道,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启发人寻找各自的天命,在广泛阅读之后,在精益求精地选择之后,找到的一本书,一本你真正喜欢的经典,然后就精读、细读、反复读,像金圣叹读《水浒传》而得出结论:“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然后活学活用,以一当百。

例如有同学把《基督山伯爵》读通,几乎所有的话题,他都能用书中的人、事、语言、细节、道理来讨论,而且文从句顺、合情合理、自成一格。

当然,“拥有一本书”也不是机械地只读、只用一本书,而是一种“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追求。也可以扩展一下,钻研一位作家的书,如“六神磊磊读金庸”;一个门类的书,赵玉平老师用管理学读四大名著,读得妙趣横生。不论怎样,精要在于避免恐慌与盲目,用有限的时间,选择最好的、最合适的经典,读通、读透,一以贯之。

如果非要给个一以贯之的一句话指南,我想到的是周国平先生《读永恒的书》里说的一句话:

要有非第一流好书不读的信念。

有了这个信念,才会避免时间、精力的大浪费。

猜你喜欢

饥饿好书面包
推荐一本好书
秋天的尺度
好书推荐
饥饿奏鸣曲
“好吃”的面包灯
主编推荐:六月好书排排站
狼与羊
面包山
饥饿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