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精神扶贫困境及对策探析

2020-04-10黄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

黄婷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地要求农村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一同消除,新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具有特定的内涵,消除农村精神贫困的困境在于农民脱贫意愿不强、农民脱贫能力不足、精神扶贫干部的工作效能不足。因此,农村精神扶贫需要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完善精神扶贫工作机制,调动農民的积极性,激发“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且“我能脱贫”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精神贫困;农村;精神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0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而农村精神贫困正凸显为制约其顺利推进的痛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关于激发贫困群众积极主动性的讲话,为消除农村精神贫困提出了新思路。本文拟就农村精神扶贫的最新困境及对策提出浅见。

一、新时代农村精神扶贫的内涵界定

农村贫困现象中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紧密相连的。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农村贫困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持续存在的呼声,因此精准把握新时代农村精神扶贫的内涵具有特定的意味。

1.精神扶贫的思想渊源。精神扶贫思想的发展是有历史可循的,从我国成立起历代领导人都对精神扶贫问题极为关注并做出过富有时代特征的精辟论述。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都非常重视精神富裕对物质建设的反作用,他坚持“要把精神多搞一点,艰苦奋斗多搞一点”[1]。邓小平同样关注精神对物质的制约作用,强调自力更生能振奋整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精神扶贫理论,在温饱问题趋于有效缓解的过程中指出,外部的帮助只有与内部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胡锦涛在完善我国扶贫开发格局时提出,“要注重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2]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阶段更加重视精神扶贫的作用,在扶贫事业中强调要突出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反复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3]。农村精神扶贫思想,在历代领导人的重视下不断发展成熟。

2.新时代农村精神扶贫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农村精神贫困现象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表象,新时代农村精神扶贫也相应有了特定的内涵。关于农村精神扶贫,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统一的概念。现有学术研究中,关于精神扶贫的代表性观点。一是在《精神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助人自助视角》一文中指出的,精神扶贫是帮助贫困者从思想、意识等层面找出贫困根源,在利用外部帮扶的基础上通自身努力来消灭贫困,并且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意识。二是《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中国城市反贫困的新思路》一文中指出,精神扶贫不是与物质扶贫一样给予物质帮助,而是给予贫困者思想上的辅导,帮助贫困者在有利于消除贫困的大环境中冲破精神层次的阻碍,形成一个贫困者自主脱贫,社会各阶级积极参与协助脱贫的城市反贫困新局面。

鉴于以上观点和国家领导人的精辟思想,可以认为,农村精神扶贫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强调贫困者的自主性,利用外部帮扶激发贫困者的脱贫意愿,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农村精神扶贫面临的困境

在有外部帮助提供脱贫帮扶的时候,贫困群众能否脱贫最主要的是看意愿和能力。我国早期的城乡发展剪刀差、长期的扶贫方式以及没有培育高素质的精神扶贫队伍使得农村精神扶贫面临着亟待攻破的困境。

1.贫困农民的脱贫意愿不强。首先,贫困农民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他们习惯了把自己定位成贫困群众,等待着别人对他们的物质帮助,靠政府来获得他们的非劳动或财政性收入,主动伸手向政府要扶贫资金。其次,贫困农民容易安于现状,不会主动去打破自身的贫穷局面,学者贺雪峰在《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类型、误区及对策》一文中指出,一个农民家庭只要有进城务工的收入就能大大满足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需求,但是面对进城务工的机会,有一些农民更愿意待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游手好闲。最后,贫困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消极的状态。贫困农村中普遍有一种认定自己贫穷命运的思想,他们认为自身一没背景、二没财富,因此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穷苦状况,这也导致一些贫困群众对政府提出的一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扶贫项目十分冷漠。

2.贫困农民的脱贫能力不足。一方面,贫困农民思维方式陈旧,无法与市场经济思想接轨。贫困农民大部分身处落后闭塞地区,接收外部的市场需求、价格等信息有限,不能掌握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技能,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由于自身经济薄弱承担市场风险脱贫能力十分匮乏,因此他们很难参与市场竞争,也难以产生创新发展的思想,只能固守着过去农业生产时生活的本分。另一方面,贫困农民大部分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也弱。如今不少贫困农民对国家发布实施的关于“三农”、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了解或者存在认识偏差,而且在政府开展的免费技术培训中存在学不会的现象,大部分人没有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没有可以获得持续性收入的劳动技能,也就不可能脱贫致富。

3.精神扶贫干部的工作效能亟待提升。第一,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纯。部分农村的基层组织从人员选拔开始就存在着腐败贿赂现象,对于精神扶贫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不愿深入调查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只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机械完成任务,一些贫困群众甚至“被脱贫”,对于精神扶贫工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期持续发展的建设,甚至对脱贫战役出现了厌倦的态度。第二,精神扶贫工作方法亟须改进。在网络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精神扶贫工作还是采用传统保守的工作方式。部分扶贫干部对于宣传精神扶贫的政策仍采用大喇叭、张贴宣传栏等单向灌输的方式,没有考虑到信息的覆盖面和贫困群众的信息接收度。第三,精神扶贫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扶贫干部在精神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的精神贫困认定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对于精神扶贫包括哪些内容也模糊不清。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舆情调查和效果反馈机制,难以对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对精神扶贫的概念和内容缺乏了解,导致在开展精神扶贫工作中没有系统的思路,缺少有针对性的方法。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