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的研究

2020-04-10曾祥坤

中国铁路 2020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科技指标

曾祥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0 引言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发达国家为继续把持世界发展主导权,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纷纷把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国将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我国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凝聚、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企业,尤其是兼具行业科研院所性质的企业,根据不同批复部门,建立不同类型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省部级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同时,为促进经营建立相应的研发生产类实验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主管部门众多,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机制是否适合、运行方式是否高效、平台资源是否充分利用,需要运营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质量和绩效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运营管理[1]。科学评估各科技创新平台在科研水平与产出、人才储备与培养、平台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能为平台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更好地支撑企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1 背景及研究进展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继建立了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世界知名的国家科技创新单位。同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评估结果常作为经费投入、人员晋升的标准[2]。美国评估标准包含:研究开发项目是否优质,研究人员是否胜任;课题是否国家急需,是否与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一致;实验室是否适合承担该研究,联邦政府是否应该予以支持等[3]。德国评估标准包含:科研工作现状,科研工作在国际比较中的状况,既定目标与科研成果的比较,课题的合适性,内部的联系,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界的合作及国际合作,参与欧盟科学技术总体规划的情况,申请第三方经费情况,资助科研新生力量,科研成果的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等[4]。结合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高效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支撑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先后设立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包括科学技术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此外,许多高校、企业也建立了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比分析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5-10],还存在平台种类繁多、主管单位和部门多样化、主管部门评价方式不统一的现状,对比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可看出诸多不同点。

表1 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于不同时期,数量增长快,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其产出远远达不到国家发展要求,很多重要领域亟需真正具有标志性、带动性,能解决制约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随着《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11]、《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简称《整合方案》)[12]等一系列文件发布,国家明确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将既有及筹划新建基地整合为科学与工程研究、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3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见图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国科发基〔2017〕322号)要求,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建立分类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及体系[13]。截至目前,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并没有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企业本身对于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的需要,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政策导向作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应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以及行业、企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表2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图1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方案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类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定位各异,相应评价指标也不一样。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定位于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定位于为发现自然规律、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数据等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定位于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此外,针对定位于促进企业经营和生产的科研生产类实验平台,在评价标准上不太注重设备先进性,而是重点考虑资产回报率等。考虑评价指标差异性,为便于工作开展,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平台,重点对某些具体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动态调整。

2.1 分层结构的建立

综合分析以上4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基于我国铁路行业国家级试验平台评价体系[14]的前期成果,为了便于数据的可量化性,经过细化、分析,得到三级分层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共包括24 个因素(见表3)。其中,一级指标指评价最终目标层,主要包括科研水平与产出、人才储备与培养、平台管理与建设3 方面;二级指标是基于一级指标的分类;三级指标将二级指标细化为便于统计的具体指标项点。

2.2 比较矩阵的构造

根据三级分层评价指标,采用delphi法或其他专家调研方式获取专家对不同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比较相对于同一高层级指标的2个同层级指标的重要性[15]。使用数量化的相对权重wij描述,构造比较矩阵[16]。参考Satty 提议,wij在1~9 及其倒数中取值,比较矩阵的确定方式见表4。

比较矩阵中,wji=1/wij。

如一级指标的比较矩阵如下:

按照此规则类推,得出各类别、各层级指标的比较矩阵。

表3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结构

表4 比较矩阵的确定方式

2.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计算各类别、各层级指标比较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特征向量标准化为权向量,确定各类别各层级指标权重。铁路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见表5。具体实施评价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能力,基于一个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别的平台,仅相应调整权重即可。

表5 铁路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

2.4 实例应用

三级指标是比较量化的指标,对于平台自评、管理者评价、企业考评等很容易操作。在平台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同行评议专家作用,组成评价专家组,结合量化的指标标准,填写专家打分表。利用灰色评价法,得到该平台最终得分。以某科技创新平台为例,经过平台自评,按照以上评价流程,得到评分结果(见表6)。平台评价结果很容易识别优劣势,平台自评价也可与专家评议结果比较,摒弃自身主观因素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能力提升,提高平台运用的综合水平。

表6 某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各指标得分

3 相关建议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从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本身或单一科研管理部门角度考虑,平台只是企业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

(1)坚持分类评价。《“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强调,要建立分类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及体系。平台定位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同。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存在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开展成果工程化转化的情况,要通过2种类别的使用率等方式分类。实际操作时,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平台对具体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调整,或下沉至各子实验室开展评价,保障指标实现量化,避免主观影响。

(2)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经过多年摸索,科技计划项目评价以定量与定性2种方式结合为导向。定量评价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定量评价指标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客观性,需要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不能造成主观偏差,影响评价指标的可靠性。但是,平台部分指标不可量化,如突出代表性的成果、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发展规划和设想、国内外地位和影响等,需要定性评价,由专家写出具体评语,通过可量化的得分体现。

(3)保障动态调整机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政策导向作用,就要建立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目标一致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动态调整力度,做到有进有出,实现平台建设良性循环。同时,评价作用重在引导、规范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并起到激励、鞭策等作用,需要与国家政策、行业规划、企业规划和计划有机结合。因此,在每个规划重要节点,要具备保障评价指标权重甚至指标本身可动态调整的机制。

(4)建立保障信息化系统。随着企业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增多,如果量化指标越来越具体,同时很多指标数据需要实验平台的实时数据积累,单靠人工评价,对于平台使用、管理人员等都是极大负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平台使用过程中形成大量试验数据,数据资源分散在企业内部各平台依托单位,不能建立有效的共享和比对。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评价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

(5)保障统计数据科学有效。按照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平台的要求,至少应保障相对独立的人员、财务、资源管理。而实际情况中,为保障平台可持续运行,经常需要依托单位持续的财政投入,工作人员未脱离原岗位,大多存在兼职现象,相应的资源也由依托单位或部门全权支配,人才、成果、科研投入等量化评价指标难以真实反映且需要实时更新,如何做好边界区分仍需进一步研究,科学有效的数据才能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科技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