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表达中主观表达与客观感受的差异

2020-04-09马玉冬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孟姜女

马玉冬

摘  要:在声乐的演唱和表达过程中,演唱者的“主观意识”往往和“客观效果”不统一,有的时候差距非常大,甚至相反。通过学习和实践找出“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通过后天的强化训练使二者统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自身学习声乐以及声乐作品演唱经验以民歌《孟姜女》为例,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主观意识”;自我感觉;主观听觉;“客观效果”;《孟姜女》

所谓“主观意识”,从哲学上来说是指:“只凭着过往的经验,凭空想象客观的物质存在。”主观意识有时也能做到物质存在的真实反映。从声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来说,主观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感觉,其中又以主观听觉为主。“客观效果”就是声音从演唱者口中传出,通过空气的传播使接受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主观意识”(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差异普遍存在声乐作品的表达与接受过程中。

一、演唱学习和表达过程中是否存在“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呢?

在声乐作品演唱和表达过程中有往往这样一种现象,在演唱上,每当我们感觉很满意的时候,老师或者观众往往会说不好,他们会感觉所听到的声音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声乐学习和声乐作品表达的初期,经常与老师的意见产生分歧,甚至有时会怀疑老师。但老师的解释是:“你被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还会让你问其他的听者,他们的说法和老师是一致的。当我们感觉很不舒服的时候,老师和听者总是说声音听上去很好,老师还告诉你:“他本人在学习声乐初期也有过相同的疑惑。”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会相伴我们整个学习与表达生涯,谁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个问题,谁就会走上正轨。为了解除疑惑,可以查阅了些相关资料,说法与我们的老师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歌唱家米·康潘钠利提到:“许多人对于自己声音效果的判断常常被自己的耳朵欺骗。”伊·威廉康斯也说过:“当我的喉咙处于最良好的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人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

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场地的不同,也存在着“主观感觉”与“客观效果”的差异:因为环境改变的原因,因为客观的原因最后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你所想象的。 在不同的音乐厅演唱,也存在着不同的“自我感觉”和效果:在不同的剧场或音乐厅演唱,感觉大相径庭,因为不同的音乐厅所表现的客观效果会因为其物理构造的不同而表现极为不同的客观听觉。同样是歌唱,在音乐厅唱和使用麦克演唱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不同场地声音的客观表现有差异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种种实例与现象,充分说明在声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主观意识”尤其是“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

二、声乐作品中是否存在“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呢?

声乐的形成通常情况下是以歌词为依据的,它不同程度受着歌词的制约,音乐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不能脱离歌词所限定的范围,但与其相附的声乐艺术,即声乐作品中的音乐(主要指旋律,他从构思到形成与纯器乐作品旋律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区别。),由于构成因素的繁多复杂,使声乐艺术从总体上形成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每一个构成因素对整体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它和纯音乐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段(即音响),但它在表现形态以及美的构成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体现的是声乐艺术内在的规律和个性特征。从创作过程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而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是由客观→主观(曲作者)化的情感表现的多重认识活动。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过程的显著特征。前一个主观因素(作词)是在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而后一个主观因素所依据的实际上已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为此,后一个主观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它必须在尊重前一个主观化选择的同时,按音乐创作的规律来反映它,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综合的情感流动与再创造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声乐作品是集双重主观因素为一体的表现过程,而器乐创作则是单一主观化因素的体现。声乐艺术的情感机制是建立在明确对象之上的,是一种具象的情感反映。这种情感虽限定在某一具象里,但情感效应却远非是这一具象所独有的,从一定区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代表着某一区域或民族的整体精神和审美追求,具有一种情感表现的直接性。对于声乐作品,从音乐文本,进行理解,才能不失根本。

三、以民歌《孟姜女》 为例浅谈声乐作品“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

声乐世界的民歌《孟姜女》,在两千年的情感传承延续中,那种永不消逝的“怨妇情结”被作者或者说演唱者夹杂了个人对故事本身的关照和感受,被义无返顾的主观化。民歌《孟姜女》运用了1=G4/4、3/4、2/4,四个节拍,使曲调富于变化,恰倒好处,他每分钟56拍,旋律从舒展、缓慢、委婉、哀怨到流动、渐慢、凄凉再到快板、激烈而后又到渐慢,曲调柔美,结构严谨,情感真切,表现细腻,耐人寻味,处处流露着一种凄凉的哀愁与怨诉的凸显。民歌《孟姜女》全曲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基本是原民歌调,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話:“总谱上标志是忧伤,是几分忧伤?哪几分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

歌唱,也就是说声乐,是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民歌《孟姜女》的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极力表现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见的心情,“孟姜女望长城,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其曲调流动渐慢,唱词极尽怨诉与伤悲,一种凄凉的盼切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当然,这种哀怨更深的情结更重要的还是要得力于演唱者,即“二度创作者”的深厚功力,以声音与人共鸣,即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去说明。我要说的力量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因此,声音

孟姜女的第三段“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曲調变化,情感真挚而呼之欲出,演唱者因技巧而情感,由情感达到与孟姜女心里的同一,一种切肤之痛的思念,通过调性转换,音调较大的变化,描述了孟姜女为丈夫作棉衣,盼望与丈夫相见的急切之情,生动跃然。

到了曲子的第四段,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唱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极尽其力。当然,这种表演,要如实真切的表现,就音乐而言,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的艺术,拥有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完美结和,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性、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

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是一个从歌曲表层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再到内心感悟的过程。声乐中,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分析音乐作品,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竭力去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当认知者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是一个从歌曲表层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再到内心感悟的过程。声乐中,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声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景的再现艺术,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才能明白当时那个孟姜女。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对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观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构生动的现实现象,在脑海中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使逐渐明朗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获得血肉的同时也获得了灵魂和激情,去追求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随着人物的行动,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当然,对孟姜女的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会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正所谓,“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因此,声乐作品在创作、演唱、接收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存在“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因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心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也是艺术无限性和想象性的体现。

四、结语

声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声音的感受上确实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差异,声乐作品的演唱和表达的过程中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差异。学习声乐,需要主客观统一地感受,表达声乐作品也需要将创作,表达,和接收的过程统一地理解。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训练,还需要在作品感受上下功夫。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是用“持之以恒”最为学习的精神,一点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赵梅柏.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猜你喜欢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用意何为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因情之张弛,故能摇曳也
《孟姜女》两大歌系
孟姜女姓孟吗?
孟姜女哭长城
顾颉刚与孟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