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共性特征研究

2020-04-09张金石金英

参花(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渔猎游牧赫哲族

张金石 金英

摘要: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游猎民族,在其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渔猎文化。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民歌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点。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这四个民族的传统民歌来看,黑龙江渔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还有很多共性特征。为此,本文首先阐述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其次,探究关于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传承手段。最后,分别从称谓、题材、歌词韵律和音乐形态方面,来分析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共性特征。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 传统民歌共性特征

一、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发展

黑龙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大山、大江、平原、湖泊、森林,音乐形式更是气势恢弘,体现出了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广袤而深邃的内涵。这种内涵在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中多有体现,例如赫哲族民歌《富饶的大河》,从里面的歌词“富饶的大河这地方,我们是在这里生活的,我在这里捉过水獭,我在这里放过弓箭”可以看出,其表达的辽阔和磅礴的气势。

赫哲族民歌《赫哲人的手和眼睛》,歌颂了赫哲人在渔猎劳动中的勇敢、智慧、热情和力量。这首歌曲给予赫哲族很高的赞赏,歌颂了他们的勤劳精神和美好品质。在传统渔猎歌曲的基础上,歌曲塑造的形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还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桎梏,不再认为人是被自然所牵制而无能为力,而是表现了人的伟大力量和宏伟气魄,突出了人的作用。这首《赫哲人的手和眼睛》,是赫哲族民歌在思想上发展到有一个新高度的产物。自此,在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中,赫哲人的形象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赫哲族的另一首《节令歌》,改编了二十四节气内容。这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作品,具备了三江地区的物候特点。这首歌曲体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产生活内容,表达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节令歌》将赫哲族渔民猎手的生产劳动经验进行有效总结,与节令变化连结起来,使之更有规律性和传颂意义。此外,这首歌也能有效指导赫哲人把握节令进行生产,给他们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萨满演唱的祭词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形式是非常简单的,词语重叠使用。而慢慢地,其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愈加丰富,还会在其中运用很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对偶、隐喻等。在这种变化下,祭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多姿多彩。不过,祭词的长短和深浅,对于萨满的阅历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二、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继承

面对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继承问题,先要做到继承优秀内容,并进行发扬光大。现如今,现代音乐盛行,西方各个音乐流派的潮流涌动,如果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不重视,或是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则是非常错误的,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继承和发展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过程中,已经存有许多成功经验,其中包含了在现代内容中应用传统形式,使传统内容通过现代形式进行呈现等。所以,在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承传统民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思维和意识,或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媒体等,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在继承的同时推动其不断发展。

现代音乐有热情的表达方式,多变的节奏,繁杂的旋律,强烈且具有冲击性,看重实用性,而没有遵守传统的配器手法。这些因素于传统音乐内容而言,无疑是一大难关。所以,在将优秀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元素完美结合的时候,不仅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还要满足现代人们的音乐审美需要。这种结合要合理进行,不能单纯地拼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传统民歌的相关因素,掌握其本质、特点、情感表达,并熟悉现代音乐的基本特点。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在创作技法上的不断深化和不断提升。为了使二者的结合更加合理,更具有创新色彩,还要巧妙地应用技巧,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更好地发展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民歌文化。由此可见,本民族的民歌是不能摒弃的,需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在发展我国音乐时,应将民歌作为依据,使其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的最为直接且丰富的创作源泉。

三、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民族称谓和民歌题材的共性特征

(一)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民族称谓的共同性

从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称谓上来看,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四个民族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其一,达斡尔族的民歌称为扎恩达勒,可以直接译为歌,大概属于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汉族山歌和小调载体。其二,鄂温克族的民歌称为扎恩达仁,或是赞达拉嘎,意思是唱,与前者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音转,也是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三,鄂伦春族的民歌称为赞达仁,意义为放声歌唱,是其民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意思是山歌和歌谣。其四,赫哲族的民歌称为嫁令阔,意为歌唱,类似于汉族的民歌,有小调和小曲的意思。在传统民歌的分类和称谓上,皆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不同民族,因此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二)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题材内容的共同性

通常情况下,民歌的传播和传承形式是口口相传并世代相传。民歌能够很好地记录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它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也能充分反映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原汁原味的地域风貌。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其各民族传统民歌的题材有许多相似之处,与自然环境和劳动生产形式关系密切。在這些民族的传统民歌中,狩猎、放牧、砍柴、骑马等题材经常会出现,例如达斡尔族的《仙鹤》,鄂温克族的《赞马歌》,赫哲族的《捕鱼谣》等,这些传统民歌的题材都比较相似。受到生产方式的影响,与其相关的爱情主题也在传统民歌作品中得到展现,例如斡尔族的《想情人》,鄂温克族的《心上的人哪,代苏哥哥》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其爱情主题与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来看,当地民族传统民歌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联系,能够充分反映民族风貌。

四、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歌词韵律和音乐形态的共同性

(一)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歌词韵律的共同性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在这里,起兴是山歌小调中非常普遍的修辞手法,应用在各民族的民歌中。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歌词韵律主要是压头韵,通过头韵的比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彰显独特的艺术韵味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在衬词的使用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那依耶”“赫尼哪”“哦纳纳”等。这些相似的衬词,能够表达浓厚的真情实感,使当地民族传统民歌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传承与发展。

(二)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音乐形态的共同性

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从旋律的发展角度出发,这些民族民歌的音域都不宽,由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组成。其次,游牧渔猎民族自身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之相应的民歌也深受影响,有着强烈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模式比较整齐、规矩。少数民族大多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所以在演唱民歌的过程中,会与舞蹈结合到一起,形成歌舞曲的特点。最后,这些民族传统民歌都不长,一般情况下,都是单乐段。具体包含了单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和四句体,有时也会添加衬句。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单句体,就是歌曲结构比较简单,不会有复杂的形式。在二句体的歌曲结构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部分重复,也存在完全重复的情况。而三句体的歌曲结构通常是两句体加上衬词而形成的。四句体的歌曲结构相对来说比较规整。

五、结语

在我国黑龙江流域,世代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有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民族长期以游牧渔猎等为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渔猎文化。而各个民族的传统民歌更是带有浓厚的地域气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虽然它们各自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民族语言,使其传统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但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同,生产方式和思想内容相似,导致其民族传统音乐也具有共同的地域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劉佳.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19(16).

[2]李鸿姝.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非遗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J].休闲,2019(04).

[3]王晔,陈建烨.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策略[J].音乐创作,201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35409340);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8YSE634)。

(作者简介:张金石,男,本科,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金英,女,本科,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和钢琴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渔猎游牧赫哲族
都市游牧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