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等词语看汉语造词的认知基础

2020-04-09袁明知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娃娃鱼造词

袁明知

摘  要:综观汉语词汇史,对汉语造词的研究少于汉语构词研究,其中关于方言词的造词研究寥寥无几。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词语:“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通过对这几个特色词的形成条件、依据的基础形式、造词法的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汉语造词的认知基础。

关键词: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造词;认知基础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2

一、引言

综观汉语词汇史,对汉语造词的研究少于汉语构词研究,其中关于方言词的造词研究寥寥无几。造词是指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材料创制新词,词形成的两个前提: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以及已有的语言材料;即是本文接下来谈到的词的形成条件,以及词依据的基础形式。本文选取了四川泸州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造词理据,不仅可以解释汉语造词的认知基础,还可以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知识。

二、关于三个词的产生

在造词活动中,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往往起着先导的作用,因为新词都是在新事物的出现下,人们根据具体的环境通过认识和联想运用语言材料使其外部现实化,才被创造。下面以三个词的产生为例。

如“娃娃鱼”的产生:娃娃鱼(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中国部分河流中;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故叫它娃娃鱼。实际上它不是鱼类,而是一种早在恐龙之前出现的两栖类动物,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本草纲目·鳞部四》:“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

又如“米贵阳”的产生:泸州地区对三声杜鹃的叫法,名字来源于童话故事,学名鹰鹃。正确的叫声应该为“民贵呀,民贵哦”,杜鹃啼血的正史典故就出自于此。传说蜀帝日夜牵挂百姓福祉,死后化为三声杜鹃,日日飞到宫城里提醒后来的执政者要以民为贵,啼叫到泣血染红了杜鹃花。

再如“儿紧睡”的产生:三月农忙的季节,一种鸟儿在清晨骂人:“儿紧睡,儿紧睡(紧,川黔方言,是还在的意思)!”为了不当鸟的儿子,于是赶紧起床忙农活。其实,“儿紧睡”是一种催耕鸟,学名红尾鸲,乡里人根据其悠远清脆的叫声给它取名“儿紧睡”,体现了有趣的民俗文化。

由此可见,造词活动就是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给事物命名的活动。人们在造词时因为认知的角度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名称。如“米贵阳”和“民贵呀”就是同一种鸟的两种不同称呼,“米贵阳”是来源于民间童话故事,“民贵呀”来源于正史典故。没有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词义;没有依据的语言材料,就不可能将自然界的声音物质化为语音;人们的认知活动和基础的语言材料永远是词得以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三、依据的基础形式

词形成的基础形式就是词形成时所依据的一种语言形式。基础形式是人们认知活动的结果,因为人们认知的不同和词形成的途径不同,所以词形成的基础形式有2条不同路径。其一,以词和词组为基础形式;其二,以自然界的声音为基础形式。以下对三个词的具体分析。

1.“娃娃鱼”是兼有两种基础形式的词。首先,娃娃鱼——一种叫声像娃娃的鱼,说明该词形成的基础是一个表示概念的词组,这样的词组作为词的基础形式基本上都是说明性质。其次,该词是人们通过找到事物间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方法形成认识,并用词组来说明。如对“娃娃鱼”解释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在水中像鱼一样生活”,类似的还有“鳄鱼、甲鱼”等词语,这些X鱼按照典型范畴理论划分都是非典型的鱼;这些词组都包含一个比喻内容,这种具有说明性质的比喻正是词形成的基础形式。最后,“娃娃鱼”的叫声是自然界的声音,这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基础形式,它的叫声“哇~哇”似婴儿啼哭,人们根据感知(听觉)从中截取一个声音片段运用现有语音材料进行摹声,约定成词——娃娃鱼。

2.“米贵阳”是以自然界的声音为基础形式而形成的词。“米贵阳”学名鹰鹃,人们又根据其叫声“民贵呀~”是三个音节命名为三声杜鹃;类似的还有布谷鸟的叫声“布谷~”是二个音节命名为二声杜鹃;子规鸟的叫声“快快割麦~”是四个音节命名为四声杜鹃。这就体现了人类根据丰富的认知方式造就了易懂的词,不仅对自然界声音模仿后用自己的语音加工成词,而且根据声音的长短不一造词来分别同一科目的不同鸟。另外,人们造词时的认知活动是多角度的。如人们为什么不依据麻雀的叫声“渣渣”而将其命名为“渣渣鸟”呢?因为麻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人们用(视觉)感知根据其形体特征“棕、黑色的斑杂状”将其命名为麻雀。而“米贵阳”常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人们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使用的是(听觉)感知。“儿紧睡”一词的形成的基础形式与“米贵阳”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四、造词法

在形成新词的过程中,人们使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这些为事物命名创制新词的方法就叫造词法,本节以葛本仪先生划分的八种造词法为基础进行分析。

1.摹声法

汉语中的摹声法造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另一种是模仿外来语言的语音来造词。“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都运用了第一种摹声法;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表事物的猫、蛙、蝈蝈、布谷、知了;表声音的叮咚、哈哈、哗啦啦、噼里啪啦。这里举一些让人不易察觉的外来音译词,如引擎(engine)、基因(gene)、普罗大众(Proletarius)、歇斯底里(hysteria)。以上两种情况虽然模拟的对象不同,但它们都以汉语的语音形式为基础对摹声进行改造;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人即使有相同的认知方式,但其所用的语言材料不同,那么造词的结果也会不同。

2.比拟法

比拟法就是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比拟等手段创造新词的方法。比拟法有两种造词情况,一种是整个词就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如杠精、菜鸟、白领、水龙头、仙人球、纸老虎等;另一种是词的部分比喻,如木耳、电驴、雪花、单身狗、程序猿、柠檬精等。“娃娃鱼”不是鱼,而是两栖爬行动物,由于人们在几千年前的认知水平有限,以为在水中生活的都是同一种生物,故运用已有的语言材料“鱼”这一成词词素充当比喻成分,最终与摹声的“娃娃”词素组合成新词。这一认知方式还反映在“鳄鱼、甲鱼”的造词上,它们都起源于三亿年前的石炭纪。综上,“娃娃鱼”一词的形成运用了摹声法和比拟法。

五、造词的认知基础

人类认知上的概念必定会在语言造词上有所反映。我们认识某种事物时,常用凸显的部分认识隐蔽的部分,利用已知事物去认识未知事物,这就是我们所采用的隐喻认知模型和转喻认知模型。

1.隱喻: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隐喻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即隐喻将始源域中具象的事物映射到目标域中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如把上升、赚钱的股市叫做“牛市”,把下跌、赔钱的股市叫做“熊市”。红尾鸲的叫声“儿紧睡~”是生动、熟悉的概念,而红尾鸲隐蔽在茂密的树林中,导致这种动物是陌生、难以观察的概念,隐喻认知在两个概念之间起联系的作用。

2.转喻:依赖于A和B的临近性与关联性,把A看作相关的B,属于同一个认知域的转指。比如用北京指代中国,用华盛顿指代美国,就是用典型的局部来转指非典型的整体。在娃娃鱼一词中,我们把鱼当作A(局部),把水中生活的动物当作B(整体),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限制下,“鱼”都是属于“水中生活的动物”这一认知域,那么A与B就是同一认知域的转指。

六、结语

综上可知,“娃娃鱼”、“米贵阳”、“儿紧睡”等方言词的形成条件与普通话词汇差别不大,其依据的基础形式和造词法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认知基础不同,但其认识模型相同。这说明造词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任何地区的成员都可以创造新词,只要能被社会约定成俗,就可以保留在语言中,这正体现了语言的全民性。

参考文献:

[1]刘宗保:现代汉语造词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14年第1期。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6~76页。

[3]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4~255页。

猜你喜欢

娃娃鱼造词
喜欢开玩笑的娃娃鱼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娃娃鱼
山区娃娃鱼生态养殖经
文家兴养殖娃娃鱼致富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修辞造词的重新定位和分析模式构建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从2006及2007年度新词语看“修辞转化”造词法的应用
辞格造词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