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主要特点

2020-04-09穆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自然哲理

穆楠

摘  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美国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本文试图以《雪夜林边驻足》、《未选择的路》、《火与冰》三首诗为例,从弗罗斯特的自然观、修辞手法、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弗罗斯特;诗歌;自然;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最受美国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新英格兰色彩,描绘了许多新英格兰的自然风光,因此也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曾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也被称为“美国文学的桂冠诗人”。1961年,约翰·肯尼迪亲自邀请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朗读诗歌《彻头彻尾的礼物》(the Gift Outright).他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以《雪夜林边驻足》、《未选择的路》、《火与冰》三首诗为例,从弗罗斯特的自然观、修辞手法、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主要特点。

1. 弗罗斯特的自然观

弗罗斯特1874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幼年丧父后随母亲回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马塞诸塞州的农场,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乡土人情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未选择的路》和《雪夜林边驻足》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乡村元素,《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1914年在英国生活时创作的,他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和他一起散步,为他介绍一些特别的植物或风景。而对于道路的选择促使了这首诗的产生。《雪夜林边驻足》描述了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坐在一辆马车上,他既被一片冬日的林地所吸引,又被眼前的事业所驱使。诗中用了许多乡村意象表达了对冬季林地的向往 ,如“森林”、“村庄”、“农场”、“湖”等。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表现了其乡村情节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悟与热爱,另一方面他也在诗歌中渲染了大自然的冰冷与无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思考人的命运。世界将以什么告终?1920年,弗罗斯特发表了《火与冰》提出了两种世界末日的观点,一种是火,另一种是冰,即地球要么被太阳灼烧,要么被冰冻结。虽然诗人心中的并不是真的火与冰,而是把人的欲望比作火,把人的仇恨比作冰。但之所以这么类比,是因为在诗人心中,火与冰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自然既有静谧的美景,同时也有令人畏惧的破坏力,为人类带来不幸与灾难。

2. 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

弗罗斯特说过,诗歌应该是象征,是隐喻。[1] 文学经常是以象显意,通过象征活动传达出某种象征意味,这就是文章涉及的意象的象征性。[2]《雪夜林边驻足》诗人以村庄象征着人类世界,森林象征着自然世界,树林的幽暗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未知的挑战。“还要走很长的路,我才能安睡”象征着人生之路的漫长。弗罗斯特曾說过:“诗源于普通的隐喻、巧妙的隐喻和高雅的隐喻”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隐喻。《未选择的路》中,“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贯穿整首诗,表面上,路是诗人在林间小路上遇到的分岔口。仔细品味,这种有形的路隐喻着人类面临各种选择时的最终决定。同样在《火与冰》中,诗人提出致使世界毁灭的是两种自然界的物质,而实际上是以火与冰隐喻着人类的欲望和仇恨,同时弗罗斯特也没有任何直指,在隐喻的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便读者在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答案。

3. 矛盾的哲学思想

弗罗斯特的诗歌没有十九世纪诗歌中常见的华丽的诗词,他作为诗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是他能够将口语模式与传统诗歌形式结合起来。诗歌总是以自然中或生活中的场景开端,以人生哲理结束,这也是诗歌貌似简单却耐人寻味的原因。弗罗斯特认为,一首好诗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它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雪夜林边驻足》中诗人沉迷于被白雪覆盖的森林,理想世界静谧美好,现实世界充满喧嚣与痛苦却又摆脱不掉,在沉思之后,诗人不得不因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家庭承诺而返回现实,继续前行。《未选择的路》中路的选择透视着在人生这条慢慢长路上,人们都会遇到各种机遇,因而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充满遗憾。与其懊悔,不如珍惜当下。《火与冰》中火与冰是自然中常见必备的物质,同样隐喻的欲望和憎恨也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那么真正令世界毁灭、吞噬一个人的是什么?是人类膨胀的欲望和仇恨。弗罗斯特意图让读者控制欲望,停止仇恨,回到人性的本真。

4、结语

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创作追求自然与真实,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如同散文小说一般,运用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表达生活。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事物,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罗选民. 英美文学欣赏教程: 散文与诗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明生, 文学意向的象征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自然哲理
一片云彩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哲理漫画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