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国到秦汉:儒家与法家的渊源与融合

2020-04-08孔凡洪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渊源儒家思想融合

孔凡洪

【摘 要】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在很多方面都是对立的,儒家主张“仁政爱民”,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依法治国”等等。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又是统一的。两家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在师承关系上,法家思想家大多师承儒学大师。法家源于儒家,最后融于儒家,其發展过程至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儒家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渊源;融合

中图分类号:B22;B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207-02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起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以尊卑等级的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繁杂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发展壮大。法家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主张,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儒家和法家,两家思想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彼此影响,法家脱胎于儒家,最后又融于儒家。

一、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一定的法家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他的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跟其它流派产生碰撞和交流。

孔子一向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时,要施行“德治”“礼治”。但同时,孔子也认识到“德治”“礼治”的局限性。当教化失去作用时,他主张采取政令刑罚措施,维护社会的稳定,“政令刑罚”正是法家积极提倡的。

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尽杀萑符之盗”的消息传进孔子耳朵后,孔子说道,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民众受到伤害就用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孔子这番言论包含了一定的法治思想,他的“宽猛相济”思想历来被统治者所推崇。

孔子做过鲁国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对法治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孔子主张“司法以直”。《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鄐地的土田,罪过在于雍子。雍子把女儿嫁给负责此案的叔鱼,叔鱼宣判邢侯有罪。邢侯发怒,在朝廷上杀了叔鱼和雍子。叔鱼的哥哥叔向说,雍子贿赂判官;叔鱼出卖法律,邢侯擅自杀人,三人罪状相同。于是杀了邢侯示众,再把雍子和叔鱼的尸体摆在市上示众。孔子称赞叔向,认为他不包庇亲人,做事合于道义,有着古代流传下来的正直作风。

不仅孔子承认政令刑罚的作用,孟子对于法的认识也丝毫不逊于孔子。孟子指出,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孟子以规矩来比喻法律,说明孟子对法治思想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

据此可以看出,法家学派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其思想已经在儒家思想中孕育萌芽了。

二、法家思想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成分

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子产,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商鞅、李悝、慎到和申不害等人的发扬光大,法家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将法家思想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法家思想遂成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学派,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崇和追捧。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对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法治思想影响深远。

李悝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法经》是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改革过程中,李悝反对“富足者为淫佚”,提倡节俭,与儒家的节俭思想基本相通。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曾在楚国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吴起对“信”特别重视。明朝宋濂所著《龙门子凝道记》记载,吴起遇到故友,留他吃饭。故友说,等他回来后就到吴起家吃饭。吴起等到第二天早晨,故友还没来。吴起一直等到故友回来,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对“信”的重视可见一斑。商鞅对“信”也非常重视,他在秦国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贴出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金。百姓感到奇怪,无人敢来搬动。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给他五十两金。这就是历史上“立木为信”的由来。

吴起和商鞅对“信”的尊崇与儒家极力提倡的“信”的思想不谋而合。儒家所说的“信”是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三、儒法两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从师承角度看,儒家和法家的渊源关系更是非常明显,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师承儒学大师。

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其二人门下求学。吴起是卫国人,早年有志于功名,投奔曾子门下,成为了曾子的弟子。曾子重视“信”和“义”。在这一点上吴起受曾子影响较深,他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

吴起离开曾子后,转投子夏门下。子夏是孔子学生中最有学问的,曾经与孔子一起修订《诗》《易》《春秋》等。“后《春秋》传于子夏,子夏退老西河,为魏文侯师,魏人必有从之受《春秋》者”①。吴起在子夏门下苦学,终有所成,成为战国初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子夏的门下弟子不止吴起,还包括法家其它重要人物商鞅和李悝。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是儒学大师,但他的思想更接近于墨家与法家,而与孔孟正统儒学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恶,但他所谓的恶其实是人自爱好利、趋乐避苦的非道德本能。荀子的思想特别是性恶论对韩非子和李斯思想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在性恶论的基础上,韩非子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法家的思想,而李斯则在实践层面践行法家思想。

综上可见,单从师承角度讲,法家重要人物几乎都是儒学大师的弟子,可以说法家思想其实是从儒家思想中派生出来的,不可避免地烙上儒家思想的深深印迹。

四、儒法两家思想的融合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荀子时代开始融合,西汉初期,两家思想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深。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消失了,但其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其它学派特别是儒家学派吸收进儒家思想中,自汉以后的儒家的实质是“外儒内法”。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对外积极宣扬儒家学说,但观其所作所为,特别是对底层人民的残暴统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血腥残酷的斗争,无不充斥着法家无情的“法、术、势”的权谋思想。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是一个过程。孔孟传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荀子继承孔孟儒学的“礼”的思想,并将其与法家思想融合,最终形成“隆礼重法”的一套思想体系。荀子的“重法”思想与法家的“重法”思想又有所区别。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荀子反对严酷的刑罚,主张“罪刑相称”。

董仲舒和荀子有师承关系,两人都支持先秦法家主张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这与孔孟传统儒家主张的贵族政体思想相悖。董仲舒是“公羊学派”的研究大家,公羊学派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的一个学派。董仲舒在研究公羊学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法家思想,将其融合进儒家思想中。“太史公谓汉兴五世之间,唯董仲舒明于《春秋》”②。

荀子提出“德刑兼重”的思想主张,试图把道德和刑罚两者统一到一起。董仲舒则结合法家思想发展了荀子这一学说,提出了以道德为主,以刑罚为辅的观点。对于违反刑律却没有相应法律条文可遵循的犯人如何处理,荀子提出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但是他没有明确注明类推的具体内容。董仲舒在荀子的这个观点上独创了一套“春秋决狱”的方法,使儒家经典具有了法律的性质。

至此,从理论到实践,儒家与法家终于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5页.

[2]凌曙.春秋繁露注·序[M].参见苏舆:《春秋繁露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07页.

猜你喜欢

渊源儒家思想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