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汪曾祺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间的联系

2020-04-08陈茜月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汪曾祺沈从文小说

陈茜月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一、引言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思想品行、性格倾向、过往经历,都会内化于心,构成独特的自我,又通过笔尖流露在语言文字之中。因而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从横向来看,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不尽相同,呈现出差异性和独创性;从纵向来看,一个人的创作风格又具有稳定性,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存在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汪曾祺是京派的代表人物,文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带给读者持久的感动和影响,如一道道波光在心底荡漾,久久不散。本文将试述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浅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汪曾祺的人生经历

1920 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气氛深刻影响了他。汪曾祺的生母有严重的肺病,因此很少与他接触,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1935 年,他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开始高中生活。然而1937 年,在日本人的侵占下江北告急,汪曾祺只好离开南菁中学,先后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盐城临时中学,就这样勉强读完了高中。后来,汪曾祺曾跟随祖父和父亲到一个村庄的小庵中避难半年,这就是后来小说《受戒》所描写的那个庵。1939 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1944 至1949 年,先后于昆明、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任职。1950 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54 年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1957 年汪曾祺曾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1961 年,调任北京京剧团编剧。1966 年“文革”刚开始不久,他就因“右派”问题被关,1968 年释放。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汪曾祺的创作热情逐渐高涨起来,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等。1997 年病逝。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受过各种不公平待遇,可他始终保持平和旷达的心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风格。”林斤澜曾说:“汪曾祺出生在战乱,成长在离乱,中年以后在动乱中戴上‘帽子’。汪的笔下,却把这个‘乱’‘淡出’了。”①

三、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

20 世纪40 年代,汪曾祺发表了《复仇》、《异秉》、《鸡鸭名家》等小说,其中《复仇》一篇具有独特的意义。它的语言风格老练精到,在西方文艺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下,汪曾祺展现出圆熟的技法和良好的语言功底。他的《复仇》与一般意义上的复仇小说有所不同,语言冲淡平和,全无仇恨与血腥之意,主人公也最终达成了和解。汪曾祺在此文中展现出的与人生、与自我和解的伦理态度,一直贯穿于他的写作生涯。

60 年代,汪曾祺极力回避政治态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革命话语对文学创作的侵袭,写下了《羊舍一夕》、《王全》和《看水》三篇小说。他在保持与时代话语同步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诗意,有不可磨灭的个人抒情印记。他后来在《果园杂记》中多次提到自己在果园劳动时发生的趣事,而《看水》和《羊舍一夕》中的小吕,实际上也是他本人的一种写照。

70 年代末,他将写作重点转移到对世情世态的关注上来。从《异秉》、《岁寒三友》、《受戒》等开始,他不仅复活了京派文学的成就,在贫乏的现实生活中展现失落已久的乡土人情与优美的景物描写,还在文字中加入了海派文学的元素。

80 年代左右,汪曾祺的写作热情重被燃起,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这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开始出现,而汪曾祺选择了与它们都不一样的风格。他一改40 年代的苦涩、迷茫和玩世不恭,发掘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学趣味,对世情世态了然于心,并以平和宽容的态度赋予芸芸众生各自应有的尊严。此外,他还将自己家乡的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笔下的世界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90 年代,汪曾祺在创作中掺杂了故乡见闻和一生的坎坷遭遇,如《捡烂纸的老头》、《鲍团长》、《卖眼镜的宝应人》、《小姨娘》等。此时汪曾祺的创作技法老练,显现出一名老者的从容与洞彻,在个体生命所依存的民俗空间里体现了生活的种种细节和生命的丰富性。

总的说来,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具有以下特点:善于描写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形象,表现其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浸润,文风淡泊平和;常常描绘家乡的风物与习俗,呈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趣味性强;非“典型论”、反“戏剧化”的文体特征,舒放自如,抒情性强;语言风格的日常化、散文化,平淡质朴。

四、二者之间的联系

综上,不难看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而这种独一无二的风格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很少作为主人公出现。汪曾祺的生母在他三岁时因病离世,虽然他非常尊敬后来的两位继母,可母爱对他来说,在根本上是缺失的。因此,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缺少,是与他本人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的。而在他描绘的一部分人物形象中,多少可以捕捉到一些父亲汪菊生的影子。汪曾祺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多才多艺。汪曾祺曾说:“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②《钓鱼的医生》中的王淡人、《岁寒三友》中的靳彝甫等人物,便是他选择父亲性格中的某一切面,并进行艺术加工的成果。

汪曾祺曾这样写道:“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于是我写了淡泊一生的钓鱼的医生,‘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岁寒三友。”③汪曾祺的故乡是江苏高邮,那些独属于江苏水乡的习俗、风物、食物,朴实热心的乡民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如《大淖记事》中,大淖的芦荻、鸡鸭炕房、码头,挑着荸荠莲藕等物“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④的妇女们。幼时故乡里人们宝贵的品质、真诚善良的心,始终印刻在汪曾祺的脑海中,并且通过文字传达出来。以上是汪曾祺童年时期的经验给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

汪曾祺新时期小说散文化、日常化的语言风格,较之前的文风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反右”运动至“文革”时期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创作履历。汪曾祺曾回忆说:“从某个角度当然是很倒霉了,不过,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知道农村是怎么一回事……我确实觉得中国的农民,一身很沉重的负担,他们和中国大地一样,不管你怎么打击,还是得靠他们,我从农人那儿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段特殊的农村生活经历,使汪曾祺得以与农民近距离接触,引发了许多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心得感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灵感来源和题材储备。这时,他的文化身份认同取向开始从西南联大时期培育的学院精英文化向民间文化倾斜。这一倾向体现在《沙家浜》、《芦荡火种》等作品中的民间歌谣、戏曲唱腔元素上,也体现在新时期小说中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越来越多勤劳淳朴的劳动者形象上。他的文学语言还充满了趣味性,贴近乡村的日常,描绘了许多乡村生活图景。

从他个人的性格特征来看,面对历史潮流的冲击与灾祸的降临,他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与接纳,从而形成一种冲淡平和的气度。而这种气质与品格也自然而然地流露于文字中,越过个人的得失,展现人性深处的温暖和美好,使读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汪曾祺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曾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写道:“中国人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⑤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与汪曾祺笔下淳朴善良的人性美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例如,《大淖记事》中十一子和巧云之间的爱情,是他们两人的坚定与忠贞,也是大淖乡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不怕刘号长的强权,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救治十一子,保护这段感情。

除此之外,归有光、沈从文两人对汪曾祺写作产生的影响也很大。汪曾祺曾在《谈风格》中坦言对归有光的推崇:“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事。”⑥归有光作品中视角的平常、用语的朴实、情感的真切,深深打动了汪曾祺。1939 年,汪曾祺进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成为沈从文的学生,后来写作《我的老师沈从文》一文作为纪念。“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⑦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教学写作的一系列方法,沈从文作品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人性的美好、诗意的氛围,也给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改变。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⑧汪曾祺真正领略到了老师这一点,而且在作品中也践行了这一点,用通俗易懂、简洁质朴的语言表现和谐生活的理想世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小说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乡的风物、人情,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动荡的人生遭遇,给了他与农民、土地亲密接触的契机,使他的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本身;传统文化的浸润、生活的磨炼、前辈的指引,使他拥有了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用温和的笔调描绘人性中最可贵的部分。这会在文字的传承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给苦难或寂寞的人们一点抚慰。

注释:

①林斤澜.论短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7,1.

②汪曾祺.自报家门[M].汪曾祺精选集:多年父子成兄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③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M].汪曾祺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

④汪曾祺.大淖记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⑤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M].汪曾祺人生漫笔,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⑥汪曾祺.谈风格[M].汪曾祺小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⑦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⑧沈从文.序跋集<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M].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汪曾祺沈从文小说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