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2020-04-08王运锋陈秋婉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编码服务

王运锋,陈秋婉

(1.韩山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潮州 521041;2.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凭借这一职能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高校积极投身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争创双一流大学、加快内涵式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从专业、课程和教学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着力为地方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2]。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现代新经济体系的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特别是学生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有效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亟需提升。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路径选择参考。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Barney Glaser 和Anselm Strauss 提出[3],它强调理论是在资料的持续性、动态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去概括、分析、比较,将经验概念化,再将概念升华成范畴,进而发现概念与范畴之间的联系,再演化成为一种理论[4]。该研究方法的主要工作就是数据分析,分步编码,将泛化的资料概念化,最终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一)数据来源

图1 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选择数据来源获取方式上,根据早前的文献对比、案例分析,通过若干问题聚焦导向,选择与被访者分别展开访谈,并将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形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不间断的比较和编码,在达到理论饱和时共完成对41 位访谈对象就“我们经常谈地方高校发展应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您有参与过校地合作的相关工作吗?”“您觉得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您能举例深入谈谈上述那些问题吗?”“您认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或者能力提升的途径有哪些?”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其中随机抽取35位用于扎根分析,剩下的6位用于验证。访谈人员构成中,男性26 人,约占总人数63%,女性15 人,约占37%。另外,访谈人员身份构成情况、访谈形式构成情况分见表1、表2。

表1 访谈人员身份构成

表2 访谈人员访谈形式构成

(二)数据分析过程

1.一级编码

将原始访谈记录逐个归类整理,进行一级编码,提炼相似概念,编码命名。整理资料的同时注意不断进行理论抽样,这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以保证范畴形成的可靠性与全面。考虑到访谈记录的口语化表述较多,甄选案例样本时要尽量选择表达精炼、中心突出的语句作为理论模型构建的数据来源。经仔细比对,反复甄选,共整理出近190 条有效语句,提炼出14 个开放式编码,分别是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优势学科、学科群、专业建设、教师行业经验、教师发展激励机制、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创新动力、校地合作的主被动关系、校地合作方式、产教融合。篇幅所限,一级编码过程用缩略表格表示,见表3。

2.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主要是对通过一级编码得到的概念、范畴进行进一步提炼,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二级编码形成更高一级范畴。本次编码共提炼出5个编码项目,分别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和校地协同。编码过程见表4。

3.三级编码

通过前面的二级编码,全面、系统地分析五个二级编码项目与本研究对象的核心范畴——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继续增补完善概念化不完整的项目,选择确定影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的因素包括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和校地协同等五大方面。

4.饱和完整性验证

将剩下6个样本的访谈记录,重新进行三级编码,发现没有形成新的范畴和项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二、研究结果

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形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模型(见图2)。在当前国家大力引导和推动地方高校转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社会服务效能提升上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突出差异化发展,强化解决供需结构化矛盾,成为地方高校摆脱边缘地位,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表3 一级编码过程

(一)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社会服务重要内涵之一[5]。随着国家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全面推进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的加快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结构性矛盾亟需解决。

1.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等。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发展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构建对接行业或者岗位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及考核办法,力求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自身定位。

2.学生就业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有114 万人,到2018 年更是达到820 万人。然而,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却没能跟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2018 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很多新型产业领域出现了“坑多萝卜少”的状况。作为地方高校,还是应主动融入地方,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挖掘地方文化及产业需求,不断提炼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具有社会服务意识、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图2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效能影响因素模型

3.创新创业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 年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教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高校普遍重视程度不够、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脱节等。当前,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匹配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科专业

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要素[5]。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一直是伴随共和国经济社会需求而成长的。从最初的高校学科结构失调、专业无序设置,到今天为适应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不断契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了学校与地方的联系,也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特色优势学科

如果说学科是高校的肌体,那特色优势学科就是其灵魂,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对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尤其如此。2018年,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加大经费投入,启动了“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力图为粤东西北高校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该计划强调本地区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学科建设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看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学科群

学科群,是指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促成的若干学科的有序组合。高校开展学科群建设,可以充分打破已有学科和教学单位之间的屏障,形成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互融互通,汇集多学科的优势,为技术进步培育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团队等,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其社会服务效能。

3.专业建设

随着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和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部分高校为了片面追求规模,急于提高办学层次、办万人综合大学,忽视市场需求,导致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降低了高校社会服务效能。以广东省为例,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都有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趋势,与自身定位和类型偏差甚远,如全省11所理工院校中,理学专业的设置却仅为3.88%。从全省范围来看,2017 年度理学专业布点数较2014 年仅增加12.05%,且增速趋缓;另外,传统专业新增较多,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偏高,与新型产业对接的专业严重偏低。基于以上问题,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还是应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另外,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发展和增设与本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尤其是与所在地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专业。如广东省“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健康服务业、装备制造、软件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十大万亿级的产业,本省地方高校就应积极开设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芯片设计与制造,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等新专业,高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师资队伍

高校社会服务,狭义来讲,就是高校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优势弥补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缺乏,包括人才队伍资源等。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相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地方高校在人才智力资源上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1.教师行业经验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抓手还是坚持从行业来,到行业里去,形成人才资源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日前,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2019 年起,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未来,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主力,地方高校“固定岗+流动岗”的人才资源配置新模式,必将让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更加明显突出,通过人才智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大有可为。

2.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2017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对教师发展的自主、灵活化管理,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建设等需要,围绕主业、突出重点,自主灵活聘用;积极支持高校自主制订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办法和离岗创业办法;建立分类评价标准等。面向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的新要求,地方高校需要更加灵活的用人激励机制,进人上注重柔性引才机制;聘用上注重专职与兼职、长聘与短聘、讲学与指导等多种方式;发展上鼓励多元化的学习进修方式,尤其注重“双师双能”技能的培养;绩效工资分配上突出竞争力提升、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鼓励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四)科技创新

1.科研项目

近年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数都是高校占据半壁江山,而且项目成果突出。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高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社会服务能力不可小觑。目前,我国9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出自于高校[5],推动了基础理论创新,为国家“五位一体”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成果转化

林肯曾说过:“专利制度就是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林肯的话体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而转化的目的就是让科学技术创新为人类服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应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研究人员以研究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有力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创新动力

同中央及部属高校一样,地方高校应坚持将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作为服务社会的关键抓手,办学上将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技术推广结合,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技术含量。一是要利用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推动升级换代,以技术推动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对地方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研发出新产品,再以产品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6]。

(五)校地协同

1.校地的主被动关系

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的创办者、管理者与投资者,这决定了政府对高校的本位归属关系[7]。从成立之初,地方高校的使命就是以政府期望为利益诱导,利用自身人才智力和科技创新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表面上来看,地方高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因素,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校地融合式发展上。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地方高校能为经济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培养的人才、科技创新的成果能直接为地方需要的短期发展目标服务,这种长期发展和短期效益的冲突让校地关系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办学方向、建设水平等缺乏信心的时候,地方高校就会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结果是高校只能保持现状,维持基本的教学科研工作,根本无力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有效的人才和资源供给。因此,校地协同的关键还是在地方政府,既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主动助推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具有自身地域特色。

2.校地合作方式

在合作方式上,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将企业与高校的全方位合作作为强地战略,促进科学研究成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另外,推动本地域高校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参与地区建设,为本地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高层次人才保障,从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助推多位一体合作。

3.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包括人才培养、智力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融合,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为准绳。当前,在产教融合上,地方高校应坚持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育人管理,推动应用型专业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现代职业化教育特点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师资互聘,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

2019年伊始,《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发布,明确了2019 年34 件必须不折不扣推进的工作,其中有22 件与高等教育有关,工作内容包括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等为战略重点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等等。以上要点都与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密切相关,将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内涵,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效能指明方向。总之,要履行好社会服务的职责使命,高校办学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争取社会各领域的支持,主动回应社会需要,密切对接社会需求,突出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分级分类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使地方高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蓄水池。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编码服务
生活中的编码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Genome and healthcare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