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矿井复杂难采矿体采矿方法研究与选择

2020-04-08葛启发王志远朱维根张爱民

中国矿山工程 2020年1期
关键词:空场采矿方法凿岩

刘 海, 葛启发, 王志远, 朱维根, 张爱民

(1.香格里拉市云矿红牛矿业有限公司, 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2.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

1 前言

矿区地处滇西云岭支脉,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海拔4 000~4400m,相对高差400m以上,为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本区属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5.4℃,最热月平均气温13.2℃,最冷月平均气温-3.8℃,日照百分率为49.6%。5-10月气候较为温和,11月至第二年4月为积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无霜期仅128天。矿区处次稳定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矿区主矿体产于大理岩边部矽卡岩带中,呈似层状。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235°~255°,倾角61°~87°。主矿体倾角大、矿层陡立,利于岩层的稳定。矿层上部向北西倾伏,下部倾向南东,同一矿层的顶板与底板相互转换。矿层的顶板与底板岩性主要是三种,大理岩、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糜棱岩化变质石英砂岩(含部分板岩)。矿石工业类型以矽卡岩型铜矿石为主,次为角岩化变砂岩型铜矿石,RQD为62%,矿体稳定性较好。

矿层的主要顶板、底板,空间展布连贯。结构面较发育,多为Ⅳ、Ⅴ级结构面,延伸性差的为主,多闭合状,钙质、泥质充填为主。原生层(板)理面延伸性极好,宽度一般几毫米,个别达几厘米,砂泥质充填软弱夹层,对硐室围岩稳定性影响大。然而,由于产状与矿层相近,与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关系不大,不对硐室围岩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岩石强度高,缓倾角结构面不发育,结构面的展布与坑道的延伸空间组合关系不是最不利于围岩稳定的;矿层顶板、底板稳定性较好。

该矿属于矽卡岩矿床,矿体变化较大,矿山分为西部高品位薄- 中厚矿体群和东部较低品位的中厚- 厚矿体带,矿山目前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进行地下开采,上下盘围岩稳定性较差,容易垮塌造成废石混入,导致采场贫化率高、生产效率低,不能达到矿山的生产任务要求。同时,矿山位于环境脆弱的保护区附近,地表不容许塌陷,矿山充填搅拌站即将建成,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以“安全、高效、经济、环保”为原则,拟对东部矿体进行单独的采矿法研究[1-3]。

2 采矿方法选择

2.1 可供选择的采矿方法

针对该矿区东部中厚矿体且不允许崩落的特点,以“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根据国内外部分矿山的生产经验,经过采矿方法初选后,确定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和分层充填法为备选采矿方法[4-6]。这两种采矿方法矿块参数如下。

1)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采场长60m,宽为矿体厚度,采场高度即为中段高度,分4个分段,分段高度12.5m。采场之间留6m间柱,每隔10~12m的布置一条出矿进路。采场底部采用平底结构。结合开采技术条件,需要有效控制采场空区的暴露面积,一般情况下,采场设计为两步骤回采,即一次回采两个分段,从下往上依次回采;针对局部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地段,可按照单个分段进行回采作业[7-8]。

2)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

采场沿走向布置,采场长60m,两侧分别设置厚度3m的采场矿柱,厚度为矿体厚度。采场内留点柱,点柱断面尺寸为4.5m×4.5m。分层充填高度4m,分层下部3.5m采用灰砂比1∶20的充填料进行充填;分层上部0.5m采用灰砂比1∶4胶结充填,掘进的废石就近用铲运机运到采场充填[9-10]。

2.2 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比较

根据采矿方法选择的原则,采用技术经济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其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采矿方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方案Ⅱ虽然贫化率指标很好,但由于该方案盘区生产能力低,采矿成本偏高,该方案经济效益差。方案Ⅰ按现时50 000元/t铜价,可比净现值高于方案Ⅱ,经济效益较好,因此,推荐选择方案Ⅰ,即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2.3 采矿方法回采工艺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如图1所示。

1) 采切工程

采准工程有分段出矿巷道、分段凿岩巷道、出矿穿脉、出矿进路、人行回风天井、出矿水平回风穿脉等;切割工程有切割槽。分段出矿巷道布置在下盘脉外,通过采区斜坡道使其与上下联通,凿岩巷道沿矿体走向脉内布置,凿岩巷道通过人行回风天井连接,出矿分段凿岩巷道通过联络道与分段巷道连接。

2) 回采

1-运输巷道;2-炮孔;3-出矿进路;4-分段巷道;5-凿岩巷道;6-采准斜坡道;7-人行通风井;8-矿石溜井;9-矿柱;10-充填体;11-矿石图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凿岩采用YGZ- 90型中深孔钻机在分段凿岩巷道内凿上向扇形炮孔,排距为1.5m,孔底距为1.5~2m,钻孔直径70mm。采用粒状铵油炸药和非电导爆系统起爆。每次爆2~3排孔,可以多分段同时侧向崩矿,爆破后形成梯段工作面。爆下的矿石用2m3的ACY- 2型柴油铲运机集中在采场底部出矿。

3) 采场通风

新鲜风流由中段石门进入装矿巷道冲洗工作面,或经过人行回风天井或采准斜坡道进入分段凿岩工作面,污风由采场空区经充填水平回风天井排出地表。

4) 充填

为了严格控制空区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在一次回采结束后,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全尾砂胶结充填。在顶、底部5m厚分别采用灰砂比1∶6和1∶10的进行胶结充填,中间15m厚可采用灰砂比1∶20的胶结充填。充填体设计抗压强度为1.2~1.5MPa,最终设计强度需要进行试验确定。

3 基于Mathews稳定图的采场暴露面积分析

Mathews稳定图法是1981年提出的,该方法最初统计了50个工程实例的稳定数和崩落水力半径,并把他们的关系绘制成了稳定图,其相对简单但理论上并不严密。起初该方法被加拿大用于空场采矿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业标准。在此之后,Diederichs和Kaiser、Trueman等将工程实例的数量增加到了500例,并重新绘制了稳定图。Mawdesley采用对数回归的方法,对稳定区、大破坏区等进行了重新定义,在采用对数坐标系后各不同的区带间,可用平行的直线表示[11-12]。

基于对数回归分析改进的Mathews稳定图如图2所示,Mathews稳定图法中的调整系数如图3所示。

图2 基于对数回归分析改进的Mathews稳定图

图2所示的Mathews稳定图被两条直线划分了3个区域:稳定区、破坏或主要破坏区及崩落区。其中,稳定-破坏线表示,落在这条线上的工程,采场稳定的概率为57%,破坏或主要破坏出现的概率是43%,崩落出现的概率为0%;破坏- 崩落线表示,落在这条线上的工程,采场稳定的概率为0%,破坏或主要破坏出现的概率是5%,崩落出现的概率为95%。稳定区表示在此区域的工程时稳定的,破坏或只要破坏区表示在此区域的工程稳定的概率是0%~57%,破坏发生的概率是5%~43%,崩落发生的概率是0%~95%,崩落区表示在此区域的工程发生持续崩落。

Mathews稳定图的应用分为2个步骤:首先确定矿岩体的稳定数N,该指标表征岩体在给定的应力条件下的自稳能力;其次是估算采场的水力半径S,该指标表征拉底面的几何形状。

形状因子或水力半径S计算方法为

(1)

式中:S0——采场帮壁面积;

C0——采场帮壁周长;

a——采场长度,m;

b——采场宽度,m。

稳定数N类似于Laubscher崩落图中的MRMR,其计算方法为

N=Q′×A×B×C

(2)

(3)

式中,Q′为NGI分类方法所获得的岩体质量Q指标,近似于Q分类方法的Q值;A为岩石应力系数;B为节理产状调整系数;C为重力调整系数,A,B,C均参考图3取值。

图3 Mathews稳定图法中的调整系数

4 采场暴露面积和稳定性研究

4.1 采场暴露面积研究

本次研究采场直接顶板岩组为矿体,平均埋深100m,顶板与水平面夹角0°,上盘暴露面与水平面夹角70°~90°,上盘围岩分大理岩和低品位矿石两种情况。

1)直接顶板暴露面积计算

该区域矿体岩组的岩体质量参数RMR=66,由式(3)计算得出,Q′=11.52。

由于缺乏相关地应力测量资料,本研究取采场平均埋深100m估算采场中线采矿产生的压应力为4.5MPa,矿体岩组单轴抗压强度为50.75MPa,通过计算压应力之比σc/σ1=50.75/4.5=11.3;查图3得出A=1。

通过矿山已有裂隙调查成果分析,矿体岩组内共发育两组优势节理,其产状分别为316°∠51°、195°∠31°;查询图3得出,B=0.35。

本研究采场与水平面夹角为0°;由图3得出C=1。

因此,计算稳定数N=Q′×A×B×C=11.52×1×0.35×1=4。

采场直接顶板稳定数N=4,对比图2,此时极限稳定状态的采场形状系数S≈5。此外,本次研究区域采场长度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为42m,根据采场稳定性要求,根据式(1)计算采场极限宽度bmax为13.1m,即采场的最大跨度不能超过13.1m。

2)上盘大理岩组暴露面积计算

该区域矿体上盘大理岩组的岩体质量参数RMR=58,由式(3)计算得出,Q′=4.74。

由于缺乏相关地应力测量资料,本研究取采场平均埋深100m估算采场中线采矿产生的压应力为4.5MPa,上盘大理岩组单轴抗压强度为21.74MPa,通过计算压应力之比σc/σ1=21.74/4.5=4.8;查图3得出,A=0.45。

通过矿山已有裂隙调查成果分析,大理岩组内共发育三组优势节理,其产状分别为269°∠81°、14°∠49°、159°∠42°;查询图3得出,B=0.3。

本研究采场与水平面夹角为70°~90°;由图3得出C=5.6~8。

因此,通过式(2)计算,上盘为大理岩组稳定数N=3.2~5。

针对该区域较典型的区域,采用Mathews稳定图法对该矿区域内的采场暴露面积进行了综合分析,采场直接顶板稳定数N=3.2~5,此时极限稳定状态的采场形状系数S≈4~6。通过计算,极限斜长b≈10~16.8m,采场极限垂直高度9~16.8m,该高度对于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较小。

3)上盘矿体暴露面积计算

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上盘围岩为低品位矿石,处于矿体中,通过上述计算得出:Q′=11.52,A=1,B=0.3,C=5.6~8。

通过计算,上盘为矿体稳定数N=18~27,此时极限稳定状态的采场形状系数S≈10~13。通过计算,极限斜长b≈38~68m,采场极限垂直高度36~68m,该高度对于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是比较适合的。

4.2 采场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采场暴露面积计算,如果以较不稳固的大理岩作为直接上盘,其采场高度只有9~16.8m,对于中深孔高度来说,这个距离是不经济的;而通过调整上盘围岩性质,部分贫矿作为上盘围岩,其稳定性较好,采场高度可达36~68m,这与实际是相符的。因此,采用Mathews稳定图法计算分析,一方面得出采场稳定性尺寸,盘区走向长60m,宽度不超过13m,高度不超过36~68m;另外一方面证明,该区域的采矿方法选择的可行性。

5 结论

针对矿岩不太稳固和品位不太高的中厚矿体开采的技术难题,本文以某铜矿东部矿体为研究背景,选择高效、经济的采矿方法,分析了回采单元的合理尺寸和采场稳定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采矿方法初选中,选择了分段空场嗣后充填和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两种采矿方法,从技术经济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经济效益最好。

(2) 通过上盘围岩性质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建议该区域保留部分低品位矿石作为采场上盘围岩,以实现高效的开采,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3) 通过Mathews稳定图法计算分析,一方面得出采场稳定性尺寸,盘区走向长60m,宽度不超过13m,高度不超过36~68m;另外一方面验证了该区域的采矿方法选择的可行性。

(4) 该区域开采地应力、围岩性质对采场稳定性影响较大,生产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及时进行采场结构参数的调整,以实现矿山持续、高效、经济的开采。

猜你喜欢

空场采矿方法凿岩
疏浚工程凿岩棒破岩特性及施工技术研究
奥运会东京比赛将空场举行
浅谈采矿方法选择对矿产资源开采量的影响
无题3
身体的“空场”
斯诺克世锦赛第二天开始“空场”
全液压凿岩台架模块化设计方案的探讨
竖井反向开挖专利技术分析
小分段浅孔落矿采矿方法在云南勐糯矿区的应用
试述金属矿山地下开采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