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对瑜伽教学形成的研究分析

2020-04-07范悦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瑜伽教学

范悦

摘  要:从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涨落机制下演化形成的瑜伽教学的自组织模式为理论指导,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自主性不足以及被动接受的关键性问题。以期形成在教学训练系统的内部各影响因子之间产生新的有序的自组织模式,促进教学过程中被组织向自组织的演化,在涨落机制的影响下,对瑜伽专项技能的形成中,产生新的平衡态的产生。

关键词:耗散结构  瑜伽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a)-0244-02

瑜伽起源于印度。瑜伽形成有一个比较古老的说法:古印度修行者在五千年前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动物受伤或者生病后的自我疗伤的基本方法模仿而来的。练习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们身体的健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瑜伽的练习方法和动作套路日益完善,已经发展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练习法,成为印度代表文化之一。因此,瑜伽的练习不仅是身体机能的锻炼,也是心理机能的成长过程,它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运动,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1]。普利高津对耗散结构的定义是结合前人的成果,在一定形式上,在怎么样构成自组织的问题上,用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开放性(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模式在保持开放性的原则上从系统外部环境吸取实质的能量,发展自身的同时影响其他系统内的物质,让自身在整体当中为整个系统的其他个体提供能量和资源,才能在这样的循环之中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增强自身功能);远离平衡态(普利高津指出: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是形成新的有序的基础,一个保持着高度开放性的系统在各个实体与内外部环境不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对涨落保持敏感,在相关的点上产生突然的变化,又继续反应产生新的有序的结构)[2];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各个实体各要素都是繁琐的,曲线式的方式,整个系统想要发展,必须建立在这种非线性的基础之上);涨落机制(普利高津指出有涨有落才能形成新的系统有序,自组织系统想要形成新的有序要建立在不平衡的基础上,需要落差性才能保持,涨落是自组织的发起单位)[3]。

1  耗散结构理论对瑜伽教学形成的影响

1.1 保持开放性

在瑜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思维与学生进行交流,保持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课堂教学是预设与实际回馈,传统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而前期的预设又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反馈才能实现其价值。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动态的,课堂教学的思维走向不可能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在课前可能已经做了十分万全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中还是会能碰撞出很多新颖的、不一样的东西。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学生的反应越是出乎意料,越是能说明这个课堂讲述的内容是精彩的。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成果都是个体的独特经历,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是在真空中学习,所以一定会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当然反之亦然。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这个开放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各种媒介中自主学习。当前的教学方法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成为热门研究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瑜伽教学如何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远离平衡态

平衡教育是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通病,它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学校的教课模式单一、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少且更新不及时、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引领学生开拓创新性思维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老套且墨守成规。这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涨、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差、对于学习的实践能力较弱。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陈旧、保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以瑜伽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将简单的体式与有难度的体式进行穿插教学,让学生学习有差异性的对比。不能让学生只学习简单的温和的体式;也不能让学生一直学习高难度尖锐的体式。在学生对单一体式的练习累计到一定程度有经验时,则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原有的体式上打破平衡认知,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理解,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创新的想法融入到瑜伽现有体式中去,并勇于尝试创造真正意义上带有自身想法的瑜伽体式。“开放性”思维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开发,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远离平衡态发展,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1.3 非线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也都大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酌情分析,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线性教育模式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瑜伽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以一个完整体式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那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去单一练习体式而忽略体式的呼吸与它形成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体式往往是形似而神不似,達不到教师要求的评分标准。学生也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原因逐渐降低对于瑜伽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教师需采用非线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瑜伽的技能形成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口头教授的单一体式,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变换场地,从室内走到室外甚至走向舞台;变换音乐,让传统的舒缓音乐变为现代的快节奏音乐,改变人们对瑜伽技能展示等固有的认知,让学生对瑜伽的技能产生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非线性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耗散结构,从而推动瑜伽教育的发展。

1.4 涨落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非平衡态开放性的教学手法和非线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涨落机制,而学生在面对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涨落是多样的,有些是有形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当场反应出与传统有分歧的思维模式,但过后却不会再去继续联想。有些则是无形的,学生在当时学习的过程中被引起的注意力不大,但在特定的某一时期会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特定深远的影响。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远离平衡态的创新性思维,应当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的内部非线性相互机制互相磨合。

2  结语

在提高瑜伽教学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中融入耗散结构理论的是关键因素,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外部的动作技巧更是内部自主联系,也是教师理念的碰撞。每一位练习瑜伽的个体技术水平都与指导技术教师的执教理念息息相关,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想素质、精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的练习经验作后盾,对于内外善于沟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训练方法会导致学生对瑜伽练习的积极性不高、自我控制力不强、专业技能不标准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能够在很多方面引导学生,在瑜伽技术动作方面由“被组织”向“自组织”进行转化,更好地形成高质量的瑜伽技能。

参考文献

[1] 罗永春.关于瑜伽教育健身育人价值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35):139.

[2] 刘承波.从无序到有序:试以耗散结构论分析创新的机制[J].学术研究,2002,15(1):17-19.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3,219.

猜你喜欢

瑜伽教学
窥见眼部瑜伽
迎接瑜伽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亲子瑜伽有魔法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动物中的瑜伽高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冰上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