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服务农业企业的策略研究

2020-04-07曲秀琴徐颖刘传昊

职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业企业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曲秀琴 徐颖 刘传昊

摘 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未来深化改革与发展中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作为全省高校中有着涉农专业的学校,肩负着为省内农业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如何利用高校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企业,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相关做法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  服务  农业企业  研究

课 题:本文为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产销对接项目研究》(编号:201612727150)研究成果。

为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笔者学院为了更好落实相关精神,成立专项小组,认真落实,在仔细分析自身办学定位的同时,进行服务方向的调整,重点提出以双创服务为切入点,落实好黑龙江省的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力争做到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与农业企业的深度对接与合作,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农业的生产生活,有效提高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笔者学院双创办通过结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的农业企业现状和发展路径,通过“扶技、扶智、扶策、扶果、扶贫”的五扶措施实现了高校与农业企业的有效对接。

一、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发展的概况

1.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最新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产量的第一大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等多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在2019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张庆伟书记说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的“龙江粮”。面对国家重任和省内当前的经济形势,高等院校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将双创服务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双创育人作用,在人力、物力、技术方面拓展服务范围,配合黑龙江省政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将是一个长期不朽的课题。

2.制约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发展因素

在贸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国的农产品企业在规模、质量、科技创新度等方面突飞猛进,已经排名世界先列。国家在这个关键时期提出要求高等院校要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中去,要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大基础、大企业、大产业,培育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

但要实现上述目标,黑龙江省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省内的知名的农业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对来看还比较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有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的数量不多;创新性不够;人力成本过高等。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力量,为农业企业发展在营销能力、融合能力、搭建能力等重要环节中依托媒介,抓住市场机遇,牢牢掌控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二、高校参与服务农业企业的做法与思路

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决定中,已经明确了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包括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成果推广转化行动、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及国际合作提升行动。目前,在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华中农业大学探索建立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先后培育了10个优质特色产业,其中规模过亿的产业超过5个,累计带动定点扶贫点80561人次脱贫。还有对接成功“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黑龙江省以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主也相应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更多的毕业生稳定地留在黑龙江.省政府不断出臺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同时,黑龙江省教育厅还通过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的途径推进项目对接,为乡村振兴做好衔接工作,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高校力量”。学院通过充分发挥学院集团化办学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形式,形成师生共创农业服务团队15个,对接农业企业16项,为企业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1.推广技能扶持,构建精准服务模型

黑龙江省高校、企业相关模式构建效果比较突出的是黑龙江省红卫农场的产业扶贫基地模式,该模式通过“N+1”的帮扶模式,不断帮扶提升帮扶成效,确保脱贫不返贫,大到龙头企业,小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社会化组织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的基础。学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为引领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职教集团+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社+精准营销团队”“专业大户+校园实验田”“小微农业企业+校内外学生孵化团队”等多种形式推动项目落地,实施用技术带动产业扶贫,用资源助力企业,用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为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化解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非自然风险,带动更多团队参与产业振兴工作。

2.组建创新服务团队,线上线下扶智扶策

黑龙江省各高校围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实施的项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2017年黑龙江省政府通过黑龙江省教育厅落实的“1100块农业产销试验田互联网+农业”项目,2019年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庆市农业企业精准扶贫对接项目,2019年9月团省委牵头、省教育厅等相关四厅发布的“兴边富民计划”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成功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通过构建“电商+创业实践+管理服务”的流通链形成了五扶的线上服务中心,形成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点对点、面对面地实现了高校专业教师与农业企业精准对接。认真落实教育厅1100块地项目对接,组建师生团队与双城长产村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解决酱菜深加工与线上营销问题;落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团队成功对接6个团队、11个项目;与延寿县政府等3个地方二级县域的地方电商服务中心建立对接,在农产品推广、电商线上运营团队组建、新农人培训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为二级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3.树立扶贫典型,打造良好服务生态环境

树立创业典型,效果突出。笔者学院成立了北大荒食品研究院,研究院中有高新技术企业、有农业科技公司、有高校研发人员,共同推广研发的系列酵素产品在齐齐哈尔的甘南县兴十四村的合作社进行项目试点,试点项目于2017年实施,此类产品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恢复土壤原有要素构成、提高产量、促早熟、抗倒伏等特点,因此在水稻、西红柿、香瓜、草莓等产品上,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目前此项目已经从原有试验阶段,发展到大面积推广阶段,为农业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收益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

4.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力争扶志扶智又扶贫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人,首先要改变农业经营者的观念,项目对接中既要强调高校服务的责任,更要激发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通过培训、引导、心理暗示等增强合作企业的信心,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人人做主人的思想。如北大荒农垦总局,每年都要委托农垦直属的各高等院校对一批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开展技术和创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批成功的创业典型,实现了扶志扶智又扶贫的目的。如红卫农场的食用菌种植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成立“红卫润之源”食用菌合作社,推出“两补一免”的优惠政策,即有菌棒补贴、电费补贴,又免费提供水处理设备,补贴资金以股权量化模式投入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扶持贫困户种植木耳74.8万棒。

三、实施高校服务农业企业的措施

1.高校科研力量参与推动大型农业企业组建

未來农业企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目前较为成功的企业如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等都采取兼并、投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整合企业资源,构建集团,同时重点打造上规模、重科研、强营销、打品牌的实力企业,充分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建议省内的其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组建农业职教集团,整合农业类高校、农业类企业,建立共建共管机制。

2.采用市场化运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企业的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人与核心技术的竞争。有效的途径是整合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优秀科研人员,按国家明文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这一有利政策,合理聘请或以股份形式将其成果实施转化,通过共建科研团队,对企业员工实施专项培训,形象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在农产品品种的创新、工艺优化、原料优选、商业模式选择、深加工与跨界生产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3.强化农业企业法律意识,形成自主品牌化的战略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对知识产权的问题非常重视,但在关注商标的同时更要关注品牌的影响力,它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代表着你的形象,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信誉度和品质,因此让自己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重中之重。但是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合理规划,认真思考品牌建设的路径,或是与强企联合,或是自主创立,需要精心设计反复论证方可定位。比如北大荒的品牌就是经过了几代北大荒人不懈努力才创出了今天的影响力。

4.学校企业双岗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团队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企业能否长期发展,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的学习制度,运用学校的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结合企业的文化和市场化管理制度实施培训。强化政治学习让企业领导者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方向;政策学习让企业始终跟着国家方向发展;业务学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文化学习让企业可随时调整打造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等等,让员工自觉把企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相统一, 形成企业竞争合力。

5.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改善内外部环境

农业企业具备良好的地源优势,除自身创新发展外,应该借助政府对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包括融资问题、优惠贷款项目、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各类科技补贴政策的享受条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获取政府帮助的同时,在创业政策同样宽松的环境下提高以自筹、认购、股权合作的方式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积极参与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利用内外部力量强化市场竞争力。

6.紧跟数字化时代步伐,开启农业发展新模式

数字化推动着农业产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在现代化大农业需求的背景下,黑龙江大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同时,更要立足国情农情,坚持“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目标,以“小科研带动大生产+全程信息化服务”为手段,着力构建全产业链一体的商业模式,运用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农垦食品农产品研究院现已在研发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资源优势,创新模式拓展市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地域优势,以跨境电商平台为主线,让省内农产品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四、小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总的目标要求,未来高职院校还应该强化农业创客教育,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前行。黑龙江人在新的历史关头,在新的经济转型关键期,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始终秉承着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的干劲,为国家造就一批胸怀坦荡、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和接班人,为推动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金明华,崔良杰.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2]张雅,易朝晖.高等农业院校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4).

[3]徐迪新,吴长孙.“互联网+”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创” 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8 (1).

[4]王洪霞.建立健全机制全力推进脱贫[J].农场经济管理,2019(3).

[5]唐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北大芒SMART”开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J].农场经济管理,2019(1).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企业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深化云南农垦企业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