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探究、实践、创新

2020-04-07吴丹

教师·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探究性学习科技创新

吴丹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文章立足劳动与技术课程,从教师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内容突出创新主体、实践活动培养探究能力等方面阐述观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园艺;探究性学习;科技创新

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传统劳技教学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分步学习。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当时听得懵懵懂懂,练的时候又不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劳技课程中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教学,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得知识,不仅要从“做”中学技术,更要从“做”中学习科学探究,掌握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1]

2017年修订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也提出了要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创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技课程的初中阶段设置了工艺制作、营养与烹饪、布艺、木工等模块。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拥有基地23000平方米,现建有牡丹园、月季园、温室大棚、露地花卉栽培实践区等花卉园区与设施建设。结合我校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我校重点将劳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把握在园艺模块。对劳技课程园艺模块进行了一些探索,融入研究性学习以及实践性活动,注重体现劳技的技术探究,实现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的有机统一,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都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一、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學生们现在正处于对所有事情都好奇的一个年龄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比直接给予学生知识更有效的科学教育方式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养成探究能力。教师通过设置一个情境,在情境中,设置一连串与生活相关的问题链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由兴趣引发,提出问题。将“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让学生自己感到好奇、疑惑,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进入新的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菊花扦插”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了湖熟菊花展的图片,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菊花图片立马让学生置身于菊花的海洋,感受到菊花的美丽。这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菊花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菊花,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菊花繁殖技术的欲望。

二、注重创新,重构劳技课程框架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盆栽豆瓣绿、盆栽芦荟、盆栽月季等。其内容简单、花材品种涉及较少,且在生活中适用性不强。利用我校丰富的资源优势,笔者将资源进行整合,将园艺教学内容实现系统化、模块化,以栽培、管理、应用为线索,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体系,采用分组实训、交流等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园艺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园艺种植和管理的技能。

(一)教学内容

劳技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比较零散、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的衔接,而研究性学习则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将劳技教学分散的主题整合起来更利于系统地开展活动,并将所学内容引向深入。我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校的特点及课程资源的分布,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重新构建了劳技课程内容,以基地为主阵地,建立基地、课堂和课外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学生通过园艺理论基础的学习和常用花卉栽培技能的培训,掌握繁殖与育苗技术、盆花种植技术、露地花卉栽培管理技术、基地牡丹修剪管理技术等生产技能。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促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能力,让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

(二)教学方式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多样化、手段多样化的教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例如,在“插花艺术”的西方式插花一课的学与教过程中,如果笔者完全按照教材,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这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于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实效性,将弯月形插花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协作为要求,以探究为方法,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理念,真正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时,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机制

在劳技的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成果展示。展评学生的作品,既可以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检验,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在劳技的评价机制中更注重评价的完整性,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学生才能方向明确。[3]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最后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操作的流程是否正确,是否注意到每一步的细节与注意事项。在评价中提倡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学科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

教师还可采用集体展评、小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完善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创作的快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三、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劳技课程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最后作品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探究的意识。在“水培吊兰”的教学初始阶段,笔者只是让学生单纯地以“模仿”为主,首先从熟悉水培的工具和使用工具开始,令学生掌握脱盆、分株等技术,在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水培吊兰的过程之后,让其学习利用不同的塑料瓶或者不同的水培方式,充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其探究创新的能力,思考“什么样的水培方式更简便,更省水省力?”笔者在教学中鼓勵学生放开束缚,开动脑筋,扩散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寻求不同水培的表现形式。有的学生注重的是水培瓶的装饰效果,有的学生则更加注重科学地改进水培方式,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开发了。再以“牡丹播种”为例,在教学最后,关于什么样的种植深度最适合牡丹种子生长,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生:需要浅一些,这样才能够发芽快。

生:需要深一点,这样冬天才有温度过冬。

生:一半深,太深了会没有空气。

根据这些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探索阶段的设计方案环节,设置不同的牡丹播种的深度。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科学过程,领悟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

四、资源利用,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地是我校劳技园艺模块课程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在基地实践的过程中,蕴含着多种教育方式和活动形式,比如校园花坛花卉的设计、牡丹从栽种到管理的过程、绿萝扦插等。在每一个园艺活动中还包括工具材料的准备、参观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使得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思维迁移。例如,在学完“菊花扦插”后,学生们明白了很多植株可以通过扦插枝条来繁殖植株,但是哪些植株可以枝插,哪些植株可以用别的方式繁殖呢?学生在这点上还比较迷茫。为此,笔者利用学校的基地,带领学生到温室大棚,挑选不同的植株进行植株枝条扦插的探究性实验。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慢慢去总结枝条扦插的特点和缺点,同时发现别的扦插方式。再以“月季花的冬季修剪”为例,笔者以学定教,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好地掌握了月季冬季修剪的方法;同时,笔者适时地进行引导:修剪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观察月季枝条的不同,哪一些是枯枝、弱枝?这些都是项目构建过程中需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总结学习内容来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五、结语

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劳技教学的重中之重。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劳技课堂,用探究性学习助力劳技教学,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劳技教学重新回归了本质。围绕“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追根究底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出来;精选园艺技能项目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理实一体、图文并茂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基地等地,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创造出更加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意愿变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依托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劳技的课堂上显得更主动、更快乐。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性学习会进一步与劳技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相互融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劳技教学的课程改革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黄朝侠.优势互补,双赢共振——研究性学习助力劳技教学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7(6):82-83.

[2]李飞凤.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优势,开展大龄特殊学生的种养殖实践教学[J].考试周刊,2014(9):154-155.

[3]刘祥安.谈农村初中劳技实践教育的实施[J].少年儿童研究,2012(3X):34-35.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探究性学习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