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场感

2020-04-07吴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项脊轩现场感文本

吴敏

“现场感”本是一个新闻术语,“现场”是指事件发生的场所以及发生事件时的状况,那么,教学现场应是指教学活动场所及教学活动的状况。现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现场感则是人的主观感受。所谓课堂教学的“现场感”,我的理解是学生和听课教师在课堂这一“场所”中有一种临场的感觉,感觉自己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不只是旁观者(听课教师至少是思维的参与者)。

一、静态现场

教室这一场所里的学生、教师以及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外的景物等都是“现场”的“静态物”。上课者让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产生“现场感”的效果。

如某教师借班上课,拿着学生名单,一脸惊讶:“哇,我们班有好多明星耶!关于这个问题,有请蔡依林来回答!后面请杨洋做准备!”瞬间,教室里笑声一片,面对提问,原本有点紧张、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活泼起来,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师生配合也更和谐了。

再比如,某教师讲《项脊轩志》,在解题环节,投影《园冶·屋宇》中对“轩”的解说:“轩者,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把建筑置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并问:“我们能不能把居于四楼的教室称为‘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以。”而教师紧跟着追问:“归有光的‘项脊轩‘高不‘高?‘敞不‘敞?”归有光的项脊轩是“旧南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追问:“明明破旧狭小,既不华美,又不高敞,不能称为‘轩,又为何名为‘轩呢?”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中,在文本“轩”与现场教室的对照中,很自然地就能理解归有光对项脊轩有着特殊的情感。很显然,现场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

二、动态现场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可预测性,比如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思维等。设计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教师也是活的,教师面对课堂发生的状况,要能及时观察、感知,现场迅速做出合理的反应,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流程与步骤。相比于静态现场,动态现场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比如某教师在执教《苦恼》时,设计了一个赏读环节,让学生齐读文本第2段的前半段,当学生读到“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的最大限度”时,声音明显不够整齐,教师及时打断并正音:“伛,普通话读yǔ,那启海方言怎么读?”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说读“ōu”。一边用启海方言说着“ōu”,一边模拟弯腰,并弯腰到“最大限度”,在一“ōu”一彎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到昏暗暮色、寒冷飞雪中的姚纳的凄凉。

另外,该教师讲《苦恼》时原本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姚纳有何悲伤?②姚纳为何一定要诉说?③文本中契诃夫有何苦恼?④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苦恼吗?在探讨第二个问题行将结束时,有个学生说:“姚纳想要倾诉,但没人听他诉说,正如作者所说:‘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按照预设,接下去要探讨第三个问题:“文本中契诃夫有何苦恼?”但面对现场学生的回答,教师灵机追问:“小说中的‘我是作者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我究竟是谁”,在讨论交流中自然引导出文本对社会底层、社会现实关注的主题。而在课件操作时,则跳过了原来第三个问题的PPT。这一变化是临时的,是非预设的,也是有“现实感”的。

有动态现实感的课,是动态生成的课,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

三、创设现场

无论是“静态现场”,还是“动态现场”,都考验着教师的临场发挥与应变,但其实有现实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预设,只要设计合理,运用自然,预设一样可以让听者(学生及听课教师)有“临场”的“现场感”。

比如某教师在执教《苦恼》时,课前播放了名曲《二泉映月》,静悄悄的教室里回旋着二胡的旋律,营造了凄惨的氛围,并请学生用古诗句来形容听后感受。在这种现场氛围中,从阿炳来自底层的凄苦过渡到同样来自底层的姚纳的凄苦,非常自然熨帖。

再比如某教师执教《老王》,师生问好,学生站着齐说:“老师好!”教师赶紧追问:“干嘛叫我‘老师好?‘老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老表示尊敬”,再追问:“我姓‘薛,为什么不叫我‘老薛好?”学生笑起来:“因为您还年轻。”“那为什么不叫我‘小薛好?”学生又笑:“那是不尊敬的。”如此一番,教师才让学生坐下来,并且总结说:“原来,在人的姓之前加上‘老或‘小,除了跟年龄有关,还跟关系近疏,跟情感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杨绛称呼‘老王,是因为‘老王年老呢,还是因为两家关系亲近呢,还是要表达对‘老王的尊敬呢?”这一导课非常新颖,非常有现场感。貌似临场随机,实质是预设的,但设计精巧自然,不着痕迹。

四、模拟现场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文本内容有陌生感的情况。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呢?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现场进行模拟再现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某教师执教《项脊轩志》,讲到第2段:“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踪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里大母的言语中流露的到底是什么情感呢?让学生分别以“批评”“调侃”“赞赏”等不同的语气进行现场模拟,在模拟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大母的情感,从而轻松解决了下文“顷之”这一细节难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大母“顷之”,速度之快,内心迫切,心理高兴,可见一斑。

教学时可以模拟文本某一现场,也可模拟文本的几个现场,加以比较分析。比如某教师执教《苦恼》,抓住文中姚纳面对军人、驼子和车夫表达倾诉欲望时的不同语言。三处语言,姚纳的语气越来越急迫,想要倾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教师让学生以姚纳的语气语调分别加以模拟,又自己示范模拟,在模拟中涵泳语言,在模拟中比较情感,在模拟中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的冷漠。这样的模拟使得学生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的模拟使得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模拟效果远比说教好得多。

教师在教学设计基础上上课类似演员研读剧本后的表演,但上课又不同于表演。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唱单曲”,不能“自我陶醉”,不能演“独角戏”,醉心于滔滔不绝的讲述,完全忘记了学生的存在。追求课堂教学的“现场感”,是以常态化为前提,是课堂流程的真实体验和生成,不仅是让学生有参与的感觉,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不仅是刺激学生的感官,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学习效能。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增强课堂教学“现场感”意识,自觉寻找课堂的“现场感”,让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054000)

猜你喜欢

项脊轩现场感文本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