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①

2020-04-07浙江省粮经学会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粮油浙江粮食

□浙江省粮经学会课题组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持续蔓延肆虐,给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米袋子”的份量被再次验证。

有专家指出,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已转化为产业安全。本文基于浙江省第四次经济普查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粮食产业发展现状,揭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对策建议,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保障浙江粮食安全,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建言献策。

|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效

(一)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8年末全省粮食产业共有法人单位8891家,其中工业企业5195家,批发零售企业3590家,谷物仓储企业106家;期末从业人员16.94万人,其中工业企业14.21万人,批发零售企业2.38万人,谷物仓储企业0.35万人;全年营业收入1737.24亿元,其中工业企业1139.25亿元,批发零售企业561.91亿元,谷物仓储企业41.51亿元。

从企业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2家,占全部粮食工业的11.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81家,占5.0%;规模以上谷物仓储企业47家,占44.3%。

从劳动力分布情况看,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食品制造9.67万人,占57.1%;酒的制造1.79万人,占10.6%;饲料加工1.26万人,占7.4%;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1.17万人,占6.9%。4类行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2%。

从营业收入情况看,2018年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297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9%,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105家、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62家、饲料加工47家。三类行业占全部亿元以上企业的76.2%。

上述普查资料分析表明,浙江粮食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低、小、散、弱”的现象十分显性。与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年)相比,粮食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增加了1143家,主要是食品制造增加838家,糕点、面包零售增加262家,米面油批发增加124家,这三个行业合计增加1224家。谷物磨制、植物油加工则分别减少了38家和39家,其余变化不大。从业人员减少4.93万人,除糕点、面包零售增加965人外,其余12个行业从业人员全线减少。营业收入减少106.82亿元。除米面油批发增加103.09亿元,谷物、薯类批发增加41.9亿元,糕点、面包零售增加1.7亿元外,其余行业全线下降,说明浙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效益下降,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出现了萎缩趋势,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尽相称。

表1 2018年浙江省粮食产业分行业情况

(二)粮食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坚持改革引领,建立了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粮食产业的市场化。2001年,浙江率先全面放开收购、放开价格、放开市场,为粮食生产和流通释放了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三条“红线”的决策,并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安全市、县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于2018年提出打造千亿粮食工业总产值的目标;同年,浙江省人大制定颁布《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这些政策措施,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使粮食产业从原来的体制机制中破茧而出,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的市场化道路。

2.大力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夯实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2014—2018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全省新建成高标准储备仓容400多万吨。2019年,新开工建设仓储物流项目8个,当年竣工5个,仓容44.8万吨,粮食仓储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同时,粮食物流发展健康,粮油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粮油批发市场保供稳价作用显著。

3.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开创新时期保障浙江粮食安全的新局面。一是跳出浙江谋划粮食问题。截至2019年,共在黑龙江等18个主产省建立相对稳定的粮源基地442万亩,累计投资11.4亿元,建立储加销基地70个,建立粮食加工线45条,年加工能力275.46万吨,2019年调入省外粮源1936万吨。二是积极探索产购储加销新机制。2019年,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推动16个县(单位)开展“五优联动”试点。湖州市“空仓招标”、省储备粮公司“订单定制”、省粮食集团“全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多种好模式、好经验,为粮食产业链各环节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勠力同心建设放心粮油工程。截至2020年6月,全省共创建“放心粮油”示范县20个,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19家。

|浙江粮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同时显示,浙江省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也十分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产业缺少领头羊

2018年,全省粮食产业8891家法人单位中,7人及以下单位有5512家,占62%。在930家粮油加工企业中,谷物磨制仅有1家中型企业,饲料加工仅有2家(大型、中型企业各1家),植物油加工没有大中型企业;其余927家均为小微企业。整个产业缺少上规模、上档次、有带动效应的领头羊。

(二)科技投入少,技术含量低

2018年,以三大粮油加工行业为例,有R&D活动和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单位总数的比例,谷物磨制分别为2.3% 和1.6%,饲料加工分别为9.7% 和6.2%,植物油加工分别为3.8%和0.8%。

(三)制造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偏短

一是产品精深加工少。米面油粗放加工普遍,很多企业只能在低水平状态下维持生产,粮油副产品利用率不高,附加值低,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加工向“吃干榨净”精深加工模式转型升级。二是粮机行业基础研发不够。虽然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均有增长,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三是产能设备利用率低。2019年全省大米产能670万吨,实际生产用谷192万吨,面粉产能194万吨,实际生产用麦114万吨,食用油产能43万吨,实际生产用籽3.31万吨,设备利用率分别为28.7%、58.8%和7.7%,机器“吃不饱”现象突出。

(四)流通链不够顺畅,仍有短板

一是成品粮储备不足。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各地虽迅速动员经营户复工复市,但库存成品粮有限,应急供应捉襟见肘。二是储加销脱节。浙江省政府储备粮能满足全省6个月口粮需求。但一旦真正应急,或者因设备长期闲置无法运转,“有谷变不成米,有粮吃不上饭”,或者品种不是优储适需,满足不了居民群众的消费习惯。三是品牌聚焦度不高。品牌虽多但集中度低,美誉度不响,知名度不高,消费者不买账,没有形成拳头产品。

表2 2018年粮油加工行业科技活动情况 单位:家

(五)民营资本观望多进入少

粮食行业投资大、利润薄,尽管粮价放开多年,但仍是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高度集中、政府意图高度体现的领域,民营资本要介入进来仍会面临许多政策壁垒,政府储备粮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独家承储即为一例。另一方面隔行如隔山,民营资本对于粮食产业大多是“门外汉”。从浙江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其他许多产业中发展得风生水起,唯独在粮食产业领域举步维艰,少有起色,这恐怕也是整个粮食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六)行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够

粮食行业具有天然的政策依赖性和弱质性,需要抱团取暖,需要有人摇旗呐喊,需要有人奔走呼号。在市场化的今天,政府与协会脱钩,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不可能大包大揽永远把企业抱在怀里,不少工作需要行业协会去引导、去贯彻、去落实、去沟通。但浙江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高水平品牌的设计,品牌的宣传推广,都缺乏一个专业的机构、专业的团队,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七)人才匮乏结构断层

据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2019年,浙江省谷物仓储业长期职工5341人。从年龄层面分析,46岁以上3356人,占62.8%;55岁以上1544人,占28.9%,职工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年龄结构不平衡,容易导致工作新老更替断层。从学历层面分析,高中及以下2239人,占41.9%,谷物仓储业近几年新技术、智能化应用发展日新月异,现有职工的文化程度与行业的发展要求已不相匹配,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从职业技能分析,获得职业技能资格的有2305人、占43.16%,技师以上的192人、占技能资格的8.33%,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情况亟待改变,一专多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对策建议

粮食产业经济包括:粮食加工业,包括大米加工、面粉加工、杂粮加工、食用油料加工、饲料加工等;粮食精深(转化)加工业,包括酿造、豆制品、食品、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医药、保健品生产等;粮食流通业,包括粮食仓储、批发、物流、贸易等;粮食机械装备制造业,包括粮食食品加工机械、粮食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制造、粮食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

近年来,在大粮食安全观的引领下,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已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2018年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发起的“五优联动”,为粮食产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但总体上粮食供给能力和水平与不断增长和升级的消费需求仍不匹配。症结所在,还是由于粮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有不少文章可做。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浙江是粮食主销区,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对外依存度很高,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近几年浙江多次出现局部抢购粮食风波,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足以说明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各级领导都要认清国情、省情、粮情,要改变模糊认识,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认识要成为检验领导干部政治智慧、为民情怀和大局意识的重要标准。

(二)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粮食产业布局

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是进一步发挥浙北地区(杭、嘉、湖)粮油加工、主食产业与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大对新市油脂、宝隆米业、富义仓米业、中粮面粉、恒天面粉、五芳斋集团、祖名豆制品、老恒和酿造等一批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发展潜力较好企业的扶持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发挥沿海地区(舟、甬、台、温)粮食物流中转基础设施的优势,重点发展临港粮油加工产业园区、进出口贸易、粮食转化与精深加工、粮食机械和专用设备器材制造。推动良海粮油、中海粮油、梁桥米业、温州快鹿、复兴面粉、台州中穗机电等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发挥浙中浙西地区(绍、金、丽、衢)传统酿造、传统食品、特色油料、养殖业优势,重点扶持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酿造业,金华、衢州、丽水的传统特色食品制造业,扶持科盛饲料、齐鲤粮机和山茶油企业转型升级。

(三)以产业为载体,深化粮食产销合作

放大20年来浙江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效应,进一步发挥浙江粮食主销区的龙头优势,做强粮食产销合作,扛稳浙江的“米袋子”。从目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产能来看,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的优质粳米、玉米、杂粮在浙江口粮消费中占比大幅增加,巩固发展浙江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华北地区的小麦、玉米,中部地区江西、湖南、湖北等稻谷产区,也是浙江需要加强协作的粮源地。

(四)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以大流通促进大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的海运优势,打造国际粮油中转集散基地,把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作为接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粮食物流基地。积极争取在舟山建立大豆自由贸易区。二是完善台州、温州、嘉兴等沿海港口的粮食中转功能,形成联通国际、辐射南北、内外一体、跨越区域的国家重要粮食集散通道。三是以流通带动和支撑粮油产业聚合发展,实现进口粮食(油料)中转接卸、减载服务、加工、贸易一体化。四是改善东北粮食主产区至浙江的“北粮南运”海运通道和铁路运输通道,使东北粮食进入浙江市场更加顺畅。

(五)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用好用活政策性粮食资源

浙江地方储备粮资源丰富,这为粮食加工和饲料工业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粮源。要积极探索“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机制,以粮食储备资源为支撑,完善定向销售、锁定成本、企业轮换、控制质量的轮换方式,在不违背储备粮油管理制度和确保库存安全的前提下,使储备粮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努力让“死库存”活起来。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要综合考虑农村城镇化、土地流转非粮化和人口流动常态化等特点,应将农村无地人口、城镇缺粮人口、种植非粮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等消费群体纳入范畴,合理确定规模。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发挥仓储管理的优势,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仓储服务。

猜你喜欢

粮油浙江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Mother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