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度指数联合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患者分层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2020-04-07文申英

陕西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量表病情分层

文申英,程 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商洛 726000)

急诊主要作用为对危急重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和护理,该科室的存在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使个体在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的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存在意义重大[1-2]。由于工作时间长、专业性强等原因,现阶段我国急诊资源处于相对匮乏阶段,患者候诊时间长,无形中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急诊分层是指根据患者病情来对其治疗先后次序进行安排的治疗方式,研究显示此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急诊患者的病死率,且能够优化医疗资源分配[3]。传统急诊分层方式主要依据“轻、中、重”来进行区分,较为粗糙,不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且主观性较强,使用效果较差,急诊危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评分是指结合患者危重程度及临床资源进行急诊分级的方式,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国际上常用的急诊分类标准[4];早期预警评分系统(Early warning score,EWS)是一种能够对急诊或入院前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的方式,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5]。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ESI及EWS评分与急诊患者病情存在相关性,通过评估能够有效对急诊患者进行分层,且能够评估患者预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1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28 d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92例)与死亡组(57例)。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纳入对象均进入ICU、急诊抢救室或留观室进行治疗;③纳入对象病历资料齐全;④在院时间不短于24 h;⑤患者或其家属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干预前死亡患者;②入组后28 d无法随访对象;③干预过程中患者或其家属要求终止调研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方法 分别使用ESI及EWS量表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ESI量表是于20世纪90年代被美国急救医学中心制订的,该学会制订此量表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急诊患者按照病情危急程度进行分级,以达到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缩短重症患者等待时间的目的,此评估方式由接诊护士按照生命体征、是否濒死、是否无法等待、需求临床资源的多少来对患者进行区分,共区分为Ⅰ~Ⅴ五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其中Ⅰ~Ⅱ级患者需立即进入抢救室进行急救,Ⅲ~Ⅴ等级患者可先在候诊区等待,但护士必须每隔15 min重新进行一次评估[6];EWS量表基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医疗机构提出的评估理念,该机构认为应将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意识”作为评估指标,对患者进行急诊分层后,基于患者个体需求而不是患者所处医疗单元来进行医疗资源的分配,此量表的理念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应仅仅倾向于出现危重事件的患者,同时也应该兼顾那些有潜在危险的患者,此量表最低分0分,最高分14分,一般将7分作为临界值,高于7分患者多预后为死亡[7],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病情越严重[8]。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按照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积极生命检测、开放静脉通路等,同时使用ESI及EWS量表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情况进行评分,而后按照其治疗第28 d时的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ESI及EWS评分,并分析患者病情与其ESI、EW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ESI、EWS与ESI联合EWS三种方式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分析。

结 果

1 两组患者评分对比 经评估对比,存活组患者EWS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ES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评分对比(分)

2 评分与患者病情相关性 经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ESI评分与患者病情呈现负相关(r=-0.357,P<0.05),病情越重患者ESI评分越低,EWS评分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0.618,P<0.05),病情越重患者EWS评分越高。

3 三种评估方式对比 经计算评估,将ESI评分2分设置为临界值,将EWS中7分设置为临界值,对ESI、EWS何ESI联合EWS在评估患者死亡结局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独ESI评分及单独EWS评分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低于ESI联合EWS评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三种评估方式灵敏度及特异度对比(%)

注:对比ESI,*P<0.05;对比EWS,#P<0.05

讨 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类危急重症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对急诊患者进行分层救治是缩短危重患者抢救时间、优化急诊医疗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学者吴晓兰等[9]通过对210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进行分组救治的方式发现,实施专职分层急救能够显著缩短患者静脉通路的开放时间及急诊室滞留时间,同时患者对分层救治的满意度也较高;学者黄亚娟等[10]的研究也指出,分层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传统急诊分层主要依据接诊人员的经验来进行,此方式一方面受接诊医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患者进行转诊、换科时无法明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客观描述,因而在使用中效果不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多名学者开始陆续制订出一些对危急重患者进行评估的量表,主要代表包括APACHE评分[11]、ESI评分[12]、WES评分[13]、ARDS评分[14]等,这些量表的应用切实帮助急诊人员客观认识了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提高了分层救治的效率。

ESI评分是由美国学者Gilboy等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来的分诊工具,该量表为5级预检分诊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学者承菊芳等[15]通过对800例患者实施ESI评分的方式发现,根据患者不同的结局来将其区分为普通组和PICU组后,PICU组患者的ESI评分明显低于普通组,同时该研究还发现,ESI评估患者预后中的敏感度高达92.9%,特异度为79.3%;学者商娜等[16]的研究也指出,ESI具有使用方便、准确快速的优点,能够迅速对患者进行分层,减少危急重患者的等待时间。EWS评分是由英国于2000年提出的全面监护方案,该系统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较为简便易行,学者麦泉云等[17]通过对4006例急诊患者进行EWS评分的方式发现,EWS评分与患者的失血性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病症的严重程度呈现一定相关性,且能够动态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医疗事故;学者杨静雯等的研究发现,EWS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理性、客观的评分工具,且有利于发现潜在的危急重患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文作者通过对149例患者按照结局进行分组的方式,就EWS及ESI评分在急诊患者分层及预后的评估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EW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ESI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两种评分均与患者的病情呈现一定相关性,本文作者分析认为,其原因为ESI及EWS能够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进行病情判断,能够发现较为隐匿的疾病,并进行对应的处理,因而能够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本研究还发现,EWS+ESI的评估方式较两种单独检测方式灵敏度及特异度高,分析其原因为两种方式能够起到互补作用,相比单独检测准确度高,因而能够提高检测的实用性。

综上,ESI及EWS评分与急诊患者病情存在相关性,通过评估能够有效对急诊患者进行分层,且能够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猜你喜欢

量表病情分层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有趣的分层现象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