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2020-04-06周国平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命体道德数字化

周国平

人工智能是现在最时髦的新科技、新技术,虽然还没有实际应用到教育里面,但这方面的遐想已经很多了;那么,不妨遐想一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但一定有它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不管教育怎样变化,本质始终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所以目标始终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能不能依靠人工智能让自己全面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明白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能不能真正具备人的各种精神能力?

关于人工智能,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我想把问题拓宽一些,因为人的精神能力不限于智能,还有情感和道德。粗浅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法,就是把信息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的计算找出其中的逻辑。因此,凡是不可数字化的因素,都在人工智能的权限之外。

先看智能。人工智能的强项是智能,这从命名就可以知道。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知识、逻辑、记忆力,另外一种认为是直觉、灵悟、想象力。爱因斯坦的看法是后者,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是创造的源泉,我赞同这个看法。而这方面的因素是无法数字化的,所以人工智能永远欠缺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比如说,人工智能可以把相对论领域迄今为止的知识全部数字化,但是首先得由爱因斯坦发明出相对论来,人工智能发明不了。

其次看情感。我倾向于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有各种外在表现,主要是脸部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话语的内容。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视觉图像、语音和文本的信息识别这些外部表现,甚至可以模拟这些外部表现,形成一种情感的外观,从而让人类根据自己的体验赋予它们以情感的涵义。但这和真正拥有情感是两回事。拥有情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你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才可能感受快乐和痛苦、爱和狠、希望和恐惧这些情感。而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一个活的生命体。

在道德方面,情况与此类似。道德的基础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人作为生命对其他的生命有同情心,另外人作为精神体、灵魂,有做人的尊严感。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和灵魂,所以它不可能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

進一步说,人类的所有精神能力,包括智能、情感、道德,都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我说的主体性,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对自身同一性和延续性的意识,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我”。是我在思考,我在爱,我在向善。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的精神能力,根本的原因是它归根到底是机器,不是主体,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所以,我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人的全面发展还得靠每个人自己。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好事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可以补充说:我爱故我在,我向善故我在。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在于应用和享受人的这些精神能力,如果把这些事情都让机器人去取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文摘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猜你喜欢

生命体道德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道德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