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中-南盘江地区黔水地1井卡钻事故处理及原因分析

2020-04-02王文彬郭军苑坤董旭韩菲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井眼钻具钻杆

王文彬,郭军,苑坤,董旭,韩菲

1.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南长沙 410000)

2.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

1 基本情况

黔水地1 井是桂中-南盘江地区的大口径页岩气地质调查井,井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设计井深2 500 m。钻至井深2 168.30 m,起钻至井深2 005.02 m时发生卡钻事故。采取上提下放、憋压、震击等多种解卡措施,均未能解卡,最终因井眼状况不稳定而回填井侧钻。侧钻采用1.25°单弯螺杆和随钻测斜仪的施工工艺,严格依据侧钻方案进行,最终顺利钻至设计井深,井身结构、质量均满足变更设计要求。

该井于2019年6月15日开钻,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第四系、石炭系的南丹组、打屋坝组和睦化组。其中,地表的第四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乱石林立、落水洞密布,覆土层、破碎带、砾石层、溶洞等均有发育;南丹组为厚层-巨厚层状的灰岩地层,裂缝、溶洞等岩溶极其发育[1]。邻井资料显示,多口井均钻遇了溶洞,大小为几米至十几米不等;打屋坝组为该井的目的层,泥页岩发育,水敏性强、胶结性差、压力窗口窄[2];睦化组为黏土岩,缩径、垮塌严重。整体上,施工地质条件极差。

该井设计为导管+二开井身结构,其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为:导管段采用Φ444.5 mm 钻头,钻深30 m,下入Φ339.7 mm 导管至井深30 m,封固地表疏松、垮塌地层及地表水层;一开采用Φ311.2 mm钻头,中完井深1 000 m,下入Φ244.5 mm 至井深998 m,封固南丹组岩溶发育的灰岩地层;二开采用Φ215.9 mm 钻头,完钻井深2 500 m,视油气显示情况,决定下入生产套管固井完井或裸眼完井。

2 卡钻发生经过

2019 年9 月29 日5:00,采用Φ215.9 mmPDC 钻头二开钻至井深2 168.30 m,开始循环钻井液,准备起钻更换钻头。钻井液密度1.31 g/cm3,黏度40 s,体系为PAM聚合物钻井液。6:00开始起钻,起至第3~4 柱钻杆时,拉力略有上升,但可以正常上提下放;起至第5柱第2根,拉力由75 t上升至90 t,立即合上立轴,在遇阻井段进行上下划眼作业15 min,悬重、泵压均恢复正常。7:11 划眼上提钻具过程中,泵压由10 MPa 骤升至22 MPa 不降,上提钻具120 t(钻具串约65 t),拉不动,下放脱压为0,上下约有3 m 的活动空间,现场确认钻具被卡。被卡钻具组合:Φ215.9 mmPDC 钻头+Φ171.5 mm 单弯螺杆+Φ159 mm 定向接头+Φ159 mm 无磁钻铤(随钻测斜仪)+Φ159 mm 变径接头+Φ178 mm 钻铤+Φ159 mm变径接头+Φ159 mm 钻铤+Φ159 mm 变径接头+Φ127.5 mm钻杆,钻头位置2 005.02 m。

3 卡钻事故处理

3.1 解卡处理

1)憋压。现场确认卡钻后,分别采用单缸、双缸,由小到大间断开泵憋压,最大压力20 MPa,同时配合上提下放活动钻具,最大拉力130 t,处理无效,循环无法建立。

2)震击。在最上端钻杆上焊接一块厚30 mm钢板(长400 mm×宽400 mm),分别用Φ159 mm 钻铤1根(重约1 t)和Φ203 mm 钻铤1 根(重约2 t)进行震击,震距1~2 m,同时配合上提下放活动钻具,上提最大拉力120 t,无效。震击器到达现场后,采用震击器震击120余次,均无效。

3)倒扣。尝试多种解卡措施无效后,现场决定改用自行倒扣+反丝倒扣。经自行倒扣、钻杆和钻铤连接处开扣,起出井内所有松扣钻具。再分别采用倒扣接头和反扣母锥,组合下入反丝钻具,多次尝试对扣,均未果。

井内鱼顶深度1 903.35 m,落鱼长度101.67 m,落井组合:Φ215.9 mmPDC 钻头+Φ171.5 mm 单弯螺杆+Φ159 mm定向接头+Φ159 mm无磁钻铤(随钻测斜仪)+Φ159 mm 变径接头+Φ178 mm 钻铤+Φ159 mm变径接头+Φ159 mm钻铤+Φ159 mm变径接头。

3.2 套铣、打捞

3.2.1 第一次套铣和打捞

第一次套铣进尺10.5 m,管柱组合:Φ206 mm锯齿铣鞋+Φ206 mm 套铣筒+Φ206 mm 变径接头+Φ165 mm 安全接头+Φ127.5 mm 正丝钻杆;工程参数:钻压10 kN,排量35 L/min,转速40 r/min。套铣过程中控制套铣速度,每2 m上下活动钻具一次,但在下钻和套铣过程中伴有阻卡现象发生,进展不顺利。

第一次套铣后的打捞管柱组合:倒扣接头(含导向罩铣鞋)+Φ127.5 mm 反丝钻杆。对扣倒扣成功,打捞出一个Φ159 mm变径接头和一根Φ159 mm钻铤,新鱼顶深度1 913.32 m,新落鱼长度91.70 m。

3.2.2 第二次套铣

第二次套铣管柱与第一次相比,增加了一个套铣筒,其他参数不变。下钻至距鱼顶40 m开始循环划眼。划眼过程中,多次出现憋泵、悬重增加等异常,卡钻迹象明显,套铣作业被迫中止,起钻。

至此,事故处理已花时间14 d,如若继续套铣打捞,耗时过长,且发生二次事故的风险巨大。综合井内复杂情况、泥页岩垮塌周期、钻井作业经济性和井下钻具安全等因素,决定填井侧钻。

3.3 填井侧钻

针对井下情况,侧钻点设计依据如下:

①事故处理过程中,在井段1 800~1 913.32 m(鱼顶位置)处理时间较长,且多次发生大漏,漏速约180 m3/h,现场判断该井段的部分地层已经坍塌,侧钻点必须避开该段;②为保障井眼轨迹的光滑性,侧钻点应尽量提前,并采用小弯角的动力钻具;③为了避免井内遗留事故钻具对新井眼侧钻仪器所造成的干扰,结合下步压裂试气需要,两井眼之间在遗留事故钻具井段的最小距离最好超过10 m[3-4];④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进尺,填井井段不宜过长。

综上,侧钻方案最终确定:填井井段为1 600~1 913.32 m,侧钻点为1 650 m,侧钻方位为北偏东30°,侧钻设计井眼轨迹见表1。侧钻钻具组合:Φ215.9 mmPDC钻头+Φ171.5 mm单弯(1.25°)螺杆+Φ159 mm 定向接头+Φ159 mm 无磁钻铤+Φ159 mm钻铤+变径接头+Φ127 mm 钻杆,并配合随钻测斜仪。

表1 侧钻井眼轨迹设计数据

自井深1 656.51 m 开始定向侧钻,至井深1 686 m,井口返出岩屑基本是新鲜岩屑,确认造新井眼成功。至11月2日侧钻至2 168.30 m达到老井眼井深,卡埋钻事故处理结束。该次侧钻采用定向增斜和自然降斜方法,共计施工10 d,钻进进尺511.79 m,鱼顶位置新老井眼距离约29 m;井底位置新老井眼距离约45 m,井身质量符合“变更设计”要求。在此期间,未发生井漏、井涌、井壁坍塌等复杂情况,施工顺利。

4 卡钻原因分析

4.1 泥页岩垮塌

该井自1 247 m 进入打屋坝组泥页岩地层,至卡钻井深2 168.3 m,钻遇地层厚度921.3 m,用时27 d。该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页岩,泥质结构,薄层状,性软、吸水性好,可塑性差,疏松,易缩径和垮塌而造成卡钻。综合该段井眼暴露时间,由于地层应力释放,泥页岩垮塌造成的井壁失稳是卡钻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4.2 钻井液抑制性不足

打屋坝组为大套薄层状的泥页岩地层,水敏性强,井壁不稳定。该井二开所用钻井液体系为普通的防塌聚合物体系,其钾离子含量不足,造成了钻井液抑制性不够[5-6]。钾离子可以降低钻井液的水活度,使之与泥页岩地层中的水活度相近,缩小钻井液与地层之间的孔隙压力差,改善半渗透膜效率和提高渗透压,减缓或阻止钻井液滤液向地层中渗透,降低失水,从而提高井壁的稳定性,增加井壁稳定周期。本次井壁坍塌的直接原因是钻井液进入地层的微裂缝,泥浆材料遇水膨胀,导致井壁应力发生变化,井眼垮塌,进而造成卡钻事故。

4.3 钻井液密度过大

工作区勘探程度低,临井资料少,地层压力资料缺失。为了应对井下可能出现的高压气层和高压水层,依据邻井钻遇该套地层所用最大泥浆密度1.45 g/cm3,设计本井钻遇该套地层的泥浆密度采用1.20~1.45 g/cm3。

自二开以来,随着井下气层活跃度的增加,泥浆密度也逐步增大,至井深2 168.30 m,泥浆密度达到1.33 g/cm3。同时,井内也逐渐出现渗漏至小漏(下调泥浆密度的后期侧钻施工,未发生井漏),但现场没有停止正常钻进作业。

因密度过大所造成的诱导裂缝性井漏[7],导致钻井液的密度、黏度、失水、泥饼等各种性能参数不能保持在需要的稳定状态,进而降低了其携砂、护壁等能力,促使了井壁失稳。

4.4 钻具组合不合理

在现场缺少加重钻杆的情况下,为了给钻头加压,稳定钻头,防止井斜,入井的钻具组合中,加入了Φ178 mm 和Φ159 mm 两种类型的钻铤。Φ215.9 mm井眼,Φ178 mm钻铤的使用,使得相应井段的环空变小,易因大块岩屑、剥落掉块或缩径形成卡钻,在变径接头处,更易因岩屑的堆积而形成沉砂卡钻。

4.5 对井下风险评估不足

事故发生之前,钻速较快,施工顺利,放松了对该段地层的警惕意识;起钻时,起至第3~4 柱钻杆时,拉力略有上升,起至第5柱时,拉力出现异常,进行上下划眼作业约15 min,泵压、悬重均恢复正常,后继续起钻作业。由于第6 柱出井时的轻微异常,至第7柱再进行倒划眼作业时,发生了卡钻。起第5柱时的划眼作业时间过短,钻井液循环不彻底,对井下复杂情况重视程度不够,对风险评估不足,也是此次卡钻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结论与认识

1)工作区的打屋坝组泥页岩地层,厚度大、性软、水敏性强、可塑性差,垮塌周期短,易缩径、坍塌造成卡钻事故。增加钻井液中钾离子的含量,提高其抑制性是降低失水、提高井壁稳定性、延长泥页岩垮塌周期、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压井时,在不知道地层承压能力的情况之下,盲目增加泥浆密度极易造成井漏。黔水地1 井二开之后,因为气显示较好,在地层承压能力不明确的情况下,仅依据有限的邻井资料提高泥浆密度进行压井,形成了因泥浆密度过大所引起的诱导裂缝性井漏,促进了卡钻事故的发生。

3)针对工作区所发育的巨厚、水敏性强的泥页岩地层,采用合理钻具,简化组合,提高风险意识,开展精细操作,是保障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有力措施。

猜你喜欢

井眼钻具钻杆
煤矿坑道钻机大直径钻杆上卸装置设计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
基于应力分析的钻具设计方法优化
某井S135钢级钻杆挤扁原因
深部水平井随钻扩眼钻具震动控制在A4H井的应用
长庆地区小井眼钻井技术
深部地质钻探孔内钻杆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渤海边际油田小井眼出砂数值模拟研究
岩芯钻探复杂孔内事故处理技术
钻具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