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愫相伴艺术路

2020-04-01梁正邓思钰林思婷

荣誉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黎明澳门画家

梁正 邓思钰 林思婷

黎 明先生

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其画艺出色、成果丰硕已是有目共睹。透过其笔下一张张国画佳作,观者能感受到作者落笔时饱含的种种情愫:有研究美学的满足、有感恩生活的愉悦、有品味世界的欣喜、有见证历史的坦然等等。九旬人生,八旬从艺,他用画笔为港澳艺术界染上了绚丽而动人的色彩。

赢殊荣 “绘”传奇

1961年,香港大学举行金禧盛典,於陆佑堂特展出多年珍藏的艺术品。在书画方面,校方经过精挑细选,最终选出数名国画家的作品以作展示,黎明老师的名字便在入选的名单上。能获得来自著名高校的肯定,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1962年,位於香港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建成开幕,香港美术艺术博物馆隆重举办“今日香港艺术大展”。由於建筑最高的两层楼被设计成艺术馆,因此有数百位画家受到邀请亦参与此次盛事。其中有6人是特别邀请而来的嘉宾,除去3名外国人画家,3名中国画家分别是杨善深、黎明老师及其师兄赵少昂。如此难得的殊荣,足显黎明老师在香港艺术界的影响力之大。

同年,33岁的黎明老师代表香港艺术家入选英联邦各国著名艺术家大展,他与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加拿大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艺术家将作品汇集起来,组成一次盛大的展览。该盛典的開幕礼由伊丽莎白女王主持,继後於英伦各地举行巡回展,並出版专集,画集中除英国特选印雕刻、油画、水彩共3张,其餘各地艺术家的作品皆精选1张,而在这些来自英联邦29个地区的艺术精品中,只有一张中国画,乃黎明老师的《松鹰》。当时,英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兼作家依利纽顿评论此作品为“足以代表中西艺术交流之典范”。黎明老师说,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此次画集中唯一的中国画,心里也感到特别自豪。

“回忆当年,自己作为这群艺术家中比较年轻的一员,有幸亲身参与如此重要的展览,很多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激动兴奋的心情亦记忆犹新。因为这不仅彰显了自己的艺术成就在而立之年已受大众所欣赏,同时也为宣传中华国粹而献出自己的一份绵力。我还是这群艺术家之中唯一入编英联邦画册的中国画家,虽然他们在油画、水彩画、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卻没有把作品或创作心得汇整成书籍,想来也是比较可惜的事情。”

黎明老师已出版不少作品集,其中较早的有199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特辑,这在当时实属难得,是其傑出成就之一。那时,书籍出版的审核是很严格的,何况是用繁体字、与境外人士有关的书籍,更需经过一个复杂而冗长的审核过程。早前,关山月有一本画册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须通过中央批準。稍晚一点,黎明老师经由同一出版社出版书籍,也经过了同一部门的严格审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本书的出版顺利完成,它先转换成简体字版本投放於内地,然後又转换成繁体字版本引入香港。这一次经历虽然波折,也有不一样的趣味,黎明老师也不禁有感而发,能夠完成这本书籍的出版确实不易,其背後的价值是不能用售价来衡量的。

享誉画坛的黎明老师,获邀参与展出不计其数,包括2002年日本“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展”、2006年东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世界著名艺术家特展、2006-2007年间获邀参与俄罗斯与中国等六国国际艺术论坛及展览、澳门政府举办“墨彩乡思——黎明作品展”、2008年北京展与中国美术展、2009年广东美术馆主办“黎明从艺七十年展”、2010年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国际书画大赏展”、2011年俄罗斯及韩国“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交流展”、2012年伦敦奥运获邀绘画《伦敦奥运拥抱世界》展出於伦敦……持续不断的展出,是他艺术成就的见证。

今日,黎明老师依旧乐享绘画,或者悠然立於画室案前,把握灵感,绘下活灵活现的虫鱼鸟兽、花卉人物;或站在教室讲台上,专注授学,向学员们娓娓道出国画的技巧。这些日常的工作,其实也是他从艺以来获得的无形而颇有意义之收穫。因为艺术的真谛,不在荣誉与奖项,而应潛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糅合了美、融合了情感,分享给大众,进而引起共鸣,为社会增添多种色彩。

记时光,证变迁

关於艺术价值的讨论,是艺界长盛不衰的话题。有人认为,要把作品放在市场上方可体现艺术的价值;有人认为,用艺术感动他人才能体现其真谛;有人认为,把回忆和感情融会到作品中,以此体现情感,也是艺术的一种使命。黎明老师所创的多幅画作上,便有类似的特徵。

1940年,黎明老师还是一名11岁的少年,他生活在澳门,受启蒙老师罗宝山先生的引导而进入艺术精彩的世界,此时的他主要学习人物画。1944年3月,澳门各界为赈济难民举办“慈善义展”,岭南派画家高剑父负责主持此次展览,他建议黎明老师也参加此次展览。黎明老师答应後即送出一幅仕女图,得到高剑父大为赏识,且该画很快在展场中被观众欣赏购去。给黎明老师带来很大的鼓励。於是,当年年底,刚满十五岁的黎明正式拜师高剑父,成为“春睡画院”最年轻的一员,並由老师将自己的原名“黎国安”改为“黎明”。

此後,他勤奋习画,尽力克服成长路上的种种阻挠,终学有所成,於画坛崭露头角。同时,抗日战爭时期,众多内地画家为避战火而移居濠江,给当地带来浓厚的习画氛围,黎明老师也受到影响,对不同画派、画法的参悟更为深入。後来,战爭结束,画家们遂陆续离开澳门,但他们带给黎明老师的“赠礼”卻是令他终生受益的。

“前辈们对待艺术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细緻观察,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若有机会,黎明老师就会到各处採风,当时的澳门风貌,皆被他一一画入作品。其中有一张以澳门特有鱼类为题材的作品,“老虎蟹·鱼”不仅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历史资料价值:“以前澳门海边有很多这种鱼,它们聚集在珠江的入海口,是渔民们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後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出现和更替,自然环境变化,这些鱼也消失了。所以我这一幅画,也引起澳门有关部門的重视,他们希望收购过来以作资料。”

另外一幅以大三巴牌坊为主题的作品,则记录了当时澳门旧城区中心一带的风貌——不似今日高楼林立,人流如梭,而是民房散佈、居民閒行。观看此画,再想到今日大三巴牌坊的喧嚣和拥挤,观者亦感受到强烈的新旧对比。

“这张画记录的是旧时的澳门海关,以前是用很厚重的门隔开珠海和澳门,路边是仙人掌,还有巴基斯坦籍的士兵把守。这张画是观音堂,过去都看不到这麽多高楼……”黎明老师介绍着每一幅画,也把背後的故事娓娓道来,无形之中交织成一段澳门的往事,充满温馨,令人怀念。

後来,黎明老师移居香港,仍爱画如痴,经以岁月沉淀,现在他已是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为艺林带头人之一。而他以画记录时光、记录情感的风格也延续至今。那一段段离现代人渐行渐远的往事被他画在纸上,又一次在记忆深处跳跃出来,人们因此感慨:原来艺术的意义,並非只有“美”那麽简单!

黎明老师的画在不断创作着,他的情愫也持续地传递着,相信会有更多观众能被他打动,进而爱上国粹、爱上艺术,体会这种“美”和“情怀”共存的载体,也因此受到启发,以更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乐享人生。

猜你喜欢

黎明澳门画家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美若黎明
澳门回归日
黎明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