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并肩作战,武汉!

2020-04-01姜雅妮

山东画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防护服医疗队武汉

姜雅妮

2月15日,一场自北而来的大雪覆盖了近半个中国,这场漂亮春雪让疫情中“宅”在家里的人们轻松了很多,毕竟,湖北之外的全国新冠肺炎感染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十二天保持下降。

山东寿光,那个恨不得将所有大棚蔬菜搬到武汉居民家里的地方,出现了一张独特的“雪中画”。“画”很简单,在楼宇之间的雪地里,有人用脚步“画”出了一个紧握的拳头和工整的“中国”二字。这个特殊的春天,中国太需要加油,武汉太需要加油。

不曾想,这个简单的“画”却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美丽的误会”。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出来“认领”这张图片。于是,它“诞生”在寿光、在大连、在沈阳……甚至被某媒体“空降”到了武汉!每一个国人,都在这场“误会”中,希望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的是自己的城市。

对出现报道失误的媒体而言,这是一次严肃的“事件”,但是,对于每一个想“认领”这幅“画”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共同的心声:这个春天,我们与祖国一起,与武汉一起!并肩作战,抗击疫情!

按下暂停键的武汉

宅在家里就是贡献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对一个千万级人口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封城!!那是2020年的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整个中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忙碌着。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只为一个目的: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

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本该热热闹闹的户部巷没了熙攘的人群,长江大桥没了川流的车马,黄鹤楼的灯火在静谧的城市里显得形单影只。有网友拍下了这个空旷的城市,他们深爱的武汉在这个新年里,被“按下了暂停键”。

暂停的当然不只是武汉。与新冠肺炎的战斗关乎每一个国人。从武汉而至全国,从城市而至乡村。寒风中村口的大喇叭火了,城市里又出现了宣传车,仿佛穿越回了20世纪80年代,有才的年轻人在网上调侃,“终于等到宅在家里就是为祖国做贡献的这一天”。

八十多岁的钟南山又走上了前线,正值壮年的李文亮却离开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而是总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军人集结、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集结,目的地——武汉、湖北。

公共交通停运、假期延长、十四天隔离、小区封闭……为了避免疫情扩散,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城市暂停,春天却按时到来,一场瑞雪让世界变得干净,也让每一个人期待春暖花开。

小区封闭了,小区门口的红袖章叔叔阿姨又被年轻人带火了。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这些控制疫情的基础性举措,被网上的孩子们称为“直击灵魂深处的终极哲学问题”。病毒很无情,我们必须依然乐观,这是战胜疫情最重要的力量。

东齐鲁西华西

医疗“CP”感动了谁

总有一个瞬间会突然间拉低你的泪点。2月7日 ,武汉天河机场,两支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伍,无意之中偶遇了。

“你们是哪个医院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华西医院。”……“加油!”他们是来自山东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与来自四川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队。

由于武汉“封城”,当时整个机场,只有这两支医疗队。他们肩负同样的职责,他们背负同样的使命,他们拥有同样的目标,也拥有同样的心情。当看到逆向而行的同行,两支医疗队非常有默契地互相隔空加油,互致敬意。

短短十几秒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传播,收获无数泪水。

而上一次两家医院相聚,还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齐鲁医学院搬到四川华西坝与华西医学院一起办学办医。83年后,两家医院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逢,不得不说是使命使然。

援助武汉抗击疫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从最初的海军、陆军医科大学医疗队伍,到之后的全国各地医疗精英,这次偶遇,是偶然,更是此时的必然。在中国的医学教育界,曾流传着“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说法,新华社曾有报道将它们称为中国医学教育四家“百年老店”,他们皆是20世纪30年代起就闻名中华的医学教育四大品牌。从历史到今天,他们不断刷新中国医学教育的高度。

而就在东齐鲁与西华西隔空喊话的同一天,北协和与南湘雅也抵达武汉。

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142名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援鄂国家医疗队130名队员同时在2月7日抵达武汉。这只是全国医疗资源汇聚武汉的一个缩影。为了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国医学界派出了最强的医疗队。

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重庆、江西、陕西、贵州等共16个省(市),以一省(市)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病人的救治工作,缓解重症患者数量众多、ICU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数量严重不足问题。

而在机场相遇后四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护团队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护团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再次相遇。他们分别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3、24病区和17、18病区。两个医疗“天团”的相遇,大大提升了武汉当地的治疗能力。

而网友们则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东齐鲁与西華西这对“锁死的CP”组合,为武汉疫情“解锁”。

你那被汗水湿透的背

打湿了谁的双眼

“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最长的时候连续工作21个小时,回宿舍时已经是凌晨5点钟。很多时候一忙就忘了时间,也不觉得累。现在只要能为患者带去希望,帮他们恢复得更好些,我们再辛苦也不怕。”

“今天是立春后的第二天,坐在回驻地的车里,阳光照在身上,心里也暖洋洋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场战役也到了关键时刻。好久都没这样看看天空了。今天天色很蓝。在离京千里之外的武汉,我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到隔离病房上班,换防护服,查房,收病人,改医嘱,写病例,6个小时就这样过去。穿脱防护服已是小事一桩,感染防控的理念已深入工作和生活,有些护士姐妹已经开始用敷料来预防鼻梁上的压疮,大家都在默默地适应。今天就写到这,要去吃饭了,安慰一下这10个小时未进食水的胃,再接再厉!”

这些来自前线医务人员的日记,如朋友对坐,娓娓道来。只是,从平淡的话语中,我们看到的是辛苦与努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不断充实湖北,也让最初进驻湖北的医疗工作者负担开始略有减轻,至少每天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但是,为了避免上厕所穿脱防护服而一天不喝水的情况始终在持续。疫情面前,责任、担当、不怕牺牲、高超的医疗水平,这些都是一线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只有这些还不够,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田思强已经在湖北度过了10余天。田思强和同事们调侃说:“忍痛、忍渴、忍饿、忍尿,是我们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必备的四个硬核技能。”

N95医用防护口罩紧勒的外沿、密不通气的防护服、不断被热气蒙雾的护目镜……为了防止感染,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尽可能减少穿脱次数和节省防护服,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甚至直接穿着纸尿裤进入隔离病区都是正常的事情。一个班次高强度战斗下来,汗水浸透了全身衣服,紧紧地包裹着整个身体,浑身湿热痒痛更是令人坐立不安……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医生,偶然间被摄影师记录的那被汗水湿透的背,又会打湿谁的双眼?

“住进”行李箱的孩子

一zhí在加bān的爸爸

在山东德州庆云县,120急救站护士长杨洪霞收到了一张让她心痛的照片和一封来自家人的信。照片中,年幼的孩子蜷缩在行李箱里。家里人告诉她,那是很久没有见到妈妈的孩子早上醒来后自己跑到里面的,孩子对爷爷奶奶说,这样妈妈就可以带着他去上班,他就可以天天看到妈妈了。

对于急诊急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抗击疫情期间。工作面前无所畏惧的杨洪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却无意中忽略了家人。为了节省吃饭时间,她买了一些馍片放在办公室。中午喝点热水,吃几块馍片,就是一顿午餐。丈夫打电话给她,让她多喝点热水,她却只是简单地回复:“我知道了,没事别打电话,科里很忙。”家人给他打电话发信息她都顾不上,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写了这封独特的信: “我知道,在这非常时期,你很忙,忙得顾不上接电话,忙得顾不上回信息,所以我只能以此方式来表达对你的关心……”

同样收到信的还有来自山东宁阳县的许贞帅,他收到的信来自女儿:“我已jīng hěn jǐu没见dào爸爸了,yīn wèi自从xīn xíng guàn zhuàng bìng dú在全国出xiàn,爸爸一zhí在加bān,爸爸回来的shí hòu,我yǐ jīng shuì觉了。”

疫情发生后,宁阳县卫生健康局迅速行动,成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处置工作专班,许贞帅被抽调到了工作专班中的疫情防治组。从那时起,他就再没有按时下过一天班,常常是早上到了办公室就开始忙碌,等到回家时已是凌晨时分。按时回家吃饭、回家休息已成了奢望。早上出门时女儿还在睡梦中,晚上回家女儿早已熟睡,女儿见不到他也就最正常不过了。许贞帅的女儿刚上一年级,会写的字还不多,遇到不会写的字只能用拼音来代替。

有人远离了孩子,也有人“坑了”自己的爱人。

1月28日,山东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138人踏上征程。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师高振清,正是其中的一员。他说自己把妻子“坑了”,原来,他去年已经和妻子领证,本来说好近期办婚礼,却临时决定去前线支援。“她表示理解,因为她也是医护人员。”他说,妻子让他一定好好努力。“疫情一日不除,男儿一日不归!”

那些“襁褓里”的90后

变成了你骄傲的模样

难得闲下来的时候,万修花突然有点想念家乡的煎饼。

农历大年初一,这个出生于1995年的活泼女孩,就与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许伟伟、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护师郑祥峰一起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这时候,她的身份是日照莒县中医院的住院医师。按照排班,每个医疗护理组一天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护士站设在东西两个病区中间,用玻璃隔开。因为信号不好,大家只能用纸条传递信息。厚厚的防护装备,让她的呼吸有點费力。

初到湖北,这个北方长大的姑娘很不适应长江流域湿冷的冬天。第一个夜班,取暖设施不足,两只脚都冻麻了,她与同事只能靠喝热水、跺脚暖和身体,几个人凑在一起拉家常,转移注意力。与患者交流也是他们的一大障碍,由于地域不通,患者说方言,语速也比较快,很多时候要不厌其烦问上十几次,才能弄清楚一个问题。一天下来,嗓子哑了,却不能多喝水,因为“每一个口罩,每一套防护服都必须物尽其用”。

同样来自日照的90后医生侯永良被大家称为“猴哥”,出征湖北之前,他的同事还专门画了几张漫画,大意是“猴哥”出战,大获全胜。到达湖北完成短暂的培训后,侯永良就进入病区,连着上了4个夜班,厚厚的防护服湿了干干了湿,不变的是一直咬着牙坚持。实在困了就在墙角眯一会儿。下班回到酒店,侯永良很久不能入眠,满脑子都是病患的身影,千里而来,能多做点就多做点。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也学别人,用黄色医疗垃圾袋裹着腿和脚。

有寄托着大家美好愿望的“猴哥”,还有让病区患者倍感亲切的“小王护士”。连绵的小雨让黄冈的天气有些阴冷,不过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病房还是温暖的。作为第二批山东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90后护士王少琳已经成了大家喜欢的“小王护士”。

与医师相比,王少琳的工作看起来要单调和乏味很多。处理医嘱,每隔一小时对病患进行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测量等。病房里共有59例确诊患者,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她必须准确记录59例患者的病情变化。“看到患者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付出再多那都是值得的!他们现在把我们当成了家人,那种眼神的期盼,语言上的交流,对我触动很大。在我心里,我也把他们当成了家人。”王少琳说。

而今,网上流传的一句话:“2003年非典肆虐,全世界都在保护90后;17年之后,新冠病毒成灾,90后在保护全世界。”

他们坐镇后方

却离病毒更近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困扰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许不是救治,而是漫长的潜伏期带来的无意识传染。在每个地方,都活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需要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每一个密切接触者进行标本采集,以确定其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为下一步的筛查与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标本采集员要全副武装,然后对密接人员进行鼻拭子、咽拭子、痰采样……

完成采集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内,早已被汗水湿透,但是他们必须立即实施规范的消毒处理。由于条件相对简陋,尽管室外还是阴冷的冬季,但必须要对全副武装的采集员进行喷淋消毒,于是“桑拿服”瞬间转到了“冷水浴”状态。

标本的下一站,是各地疾控中心的病毒检测实验室。实验室检测是抗击新冠肺炎战斗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所有疑似样本,都必须严格遵循“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运送流程,由专人专车运送至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而日照疾控中心检验科的所有工作人员,自疫情发生以来,就没有休息过完整的一天。

实验室24小时运转,所有工作人员三个班组轮班值守。尤其是在快速核酸检测盒大批量生产之前,来自全市各区县的采样,从未间断:“每天,区县的疾控中心采样,再将样本送到检验科,时间并不确定,上午、下午,甚至凌晨一两点都有可能,经常一个样本还没处理完,下一个样本就已经送到桌前”。

“每天二三百份,当天标本当天做,因为牵扯到病人急重症的事,更因为它的传染性非常强。经常到10点、11点有病人来做,做到晚上两三点,天天这样。”日照疾控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周刚不仅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保证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安全,毕竟他们与病毒可谓“零距离”接触。“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和护目镜,在密闭实验室里连续工作6个小时以上,随时来样随时工作。”“闷肯定是闷的,N95口罩是比较致密的,它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5%以上,所以这个呼吸起来比较难,防护服也是防水的,每次脱下防护服,衣服都湿透了。”

工作紧张,精神却不能紧张,“之前SARS、MERS之类的也经历过了,积累了一些经验。” 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是常态,吃饭自然没有时间,工作间隙匆匆吃两口,疲惫时就在办公桌趴一会。他们每节省一分钟,就可以尽早阻断一个潜在的病毒传播源头。

我们都是武汉人

静待春来樱花放

在56℃的温水中,新冠病毒就可以被有效杀灭。这是一个不惧寒冷,却害怕温暖的病毒。而在这初春的季节,为武汉、为湖北、为中国,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贡献自己的温暖。

大年三十,河南周口沈丘县。42岁的村支书王国辉载着5吨蔬菜,只身赶往火神山医院工地,免费为医院建设者送菜。在疫情来袭时,这个曾在武汉服兵役17年,在部队主管后勤的老兵,首先想到的,就是前线的工作人员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大年三十的早上五点钟,他就把全村人从睡梦中喊了起来,下地,收菜。

村里20多口人应声而来,忙活了半天。5000多斤青菜、4100斤冬瓜……最后整个村的5吨蔬菜被他在年三十晚上八点送到了火神山。他说:“我是武汉老兵,1998年抗洪,我在一线;2008年冰灾,我在一线。这次疫情,我理所当然也该去。”

大年初五,河南洛阳一家家具厂,接到了一笔20万元的医疗柜订单。老板袁先生定睛一看,是武汉火神山医院要用的。他立刻接单,并回复:“不用买,我们免费捐赠!”由于自家储备不足,袁先生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当地家具协会的群里。协会的人看到消息后,竞相捐赠。14家企业连夜加班,一夜之间就凑齐了订单。医疗柜装车完毕,物流公司得知货物是支援武汉火神山医院后,立刻提出免费运送,并保证当天晚上送达!

山东济南高铁西站。一位热心小哥开着大卡车,送来500斤消毒液原液。停车,卸货,没留任何信息,就匆匆走了。疫情中的车站,消毒是重中之重。这500斤消毒液原液,可以满足车站半月的消毒消耗,细心的小哥还准备了喷壶……

湖南常德。90后小伙郝进捐了1.8万个口罩。原来,去年他曾在一家口罩厂打工,后来工厂效益不好,他辞了职,厂里没钱,就给了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抵工资。春节前后,郝进听说疫情紧急,口罩紧缺,立刻想到把这批口罩捐给需要的人。

村支书要给他钱,他说:“一分钱都不要,我不能发‘国难财。”

山东潍坊诸城,一个陌生的大爷推着自行车走进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放下一箱口罩之后无声离开;

山东济南,天桥区一居民,为区内每个派出所都送去一批84消毒液;

……

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合影,十几个人简单地站成一排。每个人的脸都在口罩和防护服后面,他们是城管、环卫、交警、医生、特警……他们出现在山东、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河南、山西……

愿你平安歸来

安享所有优待

他对她说:等你平安归来,我承包一年家务。

她对他说:等你平安归来,我要嫁给你。

我们对他们说:等你们平安归来,所有景区免费任你游。

他们在湖北,背负责任,背负期待,更背负牵挂。

2月5日,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李成龙结束了一夜在大别山区域疗养中心的值班后得知了一个突然的消息,远在泰安老家的妻子预产期提前,马上准备剖宫产。

为了让远在黄冈一线的李成龙放心,同事们采用视频、语音、图片的方式让他远程“见证”了这一幕的到来,最终儿子顺利出生,母子平安。李成龙告诉记者,妻子的预产期本来是正月十五,但为了不让自己在一线分心,妻子进了医院待产也没有告诉自己,他还是从同事那得知妻子即将临产的消息。

2月3日,威海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第一批赴湖北支援医疗队成员宋文玉如同往常一样前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始新一天的“战斗”。经过多天的适应,她已经能够戴着三层手套为病人稳稳扎针,不过每天被口罩压得特别疼的鼻梁,似乎马上要破皮了。6个小时的紧张工作结束,她拖着抖动的腿“挪”到班车点,蹲在地上匆匆跟丈夫视频报平安。他让丈夫用视频“扫”了一下儿子,她不敢跟孩子视频。

回酒店没多久,传来一阵敲门声。原来,是“战友”们带着蛋糕来给她过生日,还有酒店的师傅给做的一大碗热乎乎的长寿面。点上蜡烛,烛火摇曳……在这个终生难忘的生日,宋文玉在心里许下了34岁生日的愿望:“愿疫情早日散去,愿病人早日康复!”

宋文玉的生日愿望,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愿望,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也正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技的力量,为抗击病毒做出努力。2月16日,山东师范大学年轻博士陈蕾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将新冠病毒核算检测的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20分钟。由于减少了操作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增加了操作安全性。

我们都在努力着,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所有病人顺利痊愈,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安全归来。

愿你平安归来,安享所有优待!

猜你喜欢

防护服医疗队武汉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巾帼风采
抗疫空调防护服及其保障系统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人的心声
特殊的“衣服”特殊的爱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