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资治通鉴》及其所含的文化意蕴

2020-04-01黄濒娴

雨露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资治通鉴

摘要:《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末年到北宋立国前共1362年间的史事,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有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宋神宗评价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梁启超评价为“皇帝教科书”,书中呈现了历史得失,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与借鉴价值,另外,《资治通鉴》的作品背景颇有趣味,书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也引人深思。

关键词:资治通鉴;作品价值;文化意蕴

从现有对《资治通鉴》的分析资料来看,大多集中于对书籍本身的研究,对其背后文化意蕴的分析较为少见。本文从《资治通鉴》内容着手,从作品背景出发,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书的政治文化背景,再从中穿插作品的文学价值,最后自然延伸到文化意蕴,从而对书的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生活有更好的指导。希望通过此次浅析,能够对《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料有所补充。

一、作品背景

(一)政治原因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有五十四年的混乱时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在这几十年间,社会分裂动荡,百姓不得安宁,并且赵匡胤也是通过武力建立宋朝。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便想着以“文治”代替“武治”,重用文人,削弱武将地位,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继的宋太宗继续延续之前的国家管理模式,重视科举的作用,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并集合了很多文人士大夫编纂大部头书籍,例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神医普救方》,这就形成了一个重视文学作品编纂的文化导向。

直到宋真宗时期的《册府元龟》,这本书为《资治通鉴》做了很好的铺垫,此书里面的历史事件都是从正史中提炼出来的,有明确的指向,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并且《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历代君臣事迹》,也就是说,多数人误以为的有误之处,其实是有其来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很多借鉴。基于此,宋英宗下旨让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即为了借鉴历史,更好地治国理政,最终维护统治,所以它的成书就有了政治上的背景,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作者原因

从主观性来看,“司马光从小通读历史,喜欢史论,又有足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报国情操,又经历过三朝皇帝,阅历丰富,深知皇朝内政矛盾和百姓诉求,更知历史沉浮得失,这为他思考历史、助后人以史为鉴提供了精神动力”。 [1]这是艾君先生对司马光本人的分析。笔者认为,对司马光本人有极大影响的还有《左氏春秋》这本书,司马光从小便极其喜爱读此书,而且《左氏春秋》培养了他的史学兴趣。加上司马光所处的正是特殊时期,统治者结合自身看到了武力夺取政权的隐患,所以在后来相对安定的时期,统治者提出“以文治国”,重视发展文化,重文轻武的思想逐渐注入到当时人们的脑中,形成一种“思想控制”,这是当时的思想主流,司马光也不例外,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以文治国”的文化熏陶,他意识到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加之自身的兴趣使然,促使他后来有意愿编纂《资治通鉴》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从客观性来看,使他甘愿耗费19年的时间来编写《资治通鉴》的原因,“一是由时代背景所决定。北宋时期,结束了自中唐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但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二是因王安石变法而促成,尤其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强烈不满。从这时开始,司马光选择退回洛阳,带上书局,离开朝廷用十五年去专心编纂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见,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也促成他编写史论。三是欲写史论政而以史为鉴,对于司马光来说,他希望可以把君臣关系引向‘明君贤臣之路,以避免‘昏君庸臣方向,让国家不断兴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或许也是其不辞辛劳编写《资治通鉴》,以求达到以史为鉴之作用。”[2]笔者认为,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外,司马光能够持续编纂《资治通鉴》还与自身官职清闲有关,当时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时,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后来自请一闲职作罢。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统治者的支持,宋神宗能够即位,一定意义上离不开司马光的支持,所以宋神宗对司马光的态度是包容的,在司马光提出要编纂《资治通鉴》时,宋神宗十分支持,还专门提供了人员调遣和财政支持。如果没有这些客观原因,司马光就得不到时间上的空闲和经济上的支持,并且凭他一己之力也无法担负起巨大的编纂任务,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那么《资治通鉴》的成书则有待商榷了。

二、作品价值

(一)文史结合

作为我国古代的“史学双壁”之一,《资治通鉴》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首先,《资治通鉴》征引史料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其次,《资治通鉴》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再次,《资治通鉴》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书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既可怡情、可增智,也可导正、可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3]笔者认为,《资治通鉴》最大的文化价值,就是其有着极为丰富的史料,因其受到官方的支持,编纂所需的文献材料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获得,查找文献更加方便快捷,所得文献真实而又可靠,广泛而又严谨,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来源。若说起类似史书的编纂,少有像《资治通鉴》这样丰富严谨的史料,足见其文史价值之高。

(二)灵活建构

此外,《资治通鉴》也十分注重叙事方法,在保证了原有史实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正,并且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适当添加,使得文字更有韵味。“在叙事模式的建构上, 《通鉴》对其史源在史实上的漏洞加以修正, 在基本保持原有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描绘出不同于其史源的叙事链条, 并做出了较史源更接近史实且符合逻辑的想象。”[4]在《资治通鉴》中,一些未得到证实的历史材料会有所删减,并且编纂者在古板的文字记录间加入了合理的想象,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并且在对史源的选择和删节都很有考究,改写之处也有理有據,并不会凭空捏造。故而,《资治通鉴》虽为一本史书,建构十分灵活,形式丰富多样,在反映史实的同时,却少有枯燥之意。

三、文化意蕴

(一)礼治

“礼治”即以礼治国,这是儒家主张的思想学说,儒家十分重视等级秩序,因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礼治”在封建社会中也是统治者的一种治国方式,现在的中国虽说是人民当家作主,但也离不开“礼治”作为行为规范的引导。而礼治在《资治通鉴》中,体现为“《资治通鉴》以‘礼治文化为中心,以‘名分论和‘才德论为基本点。‘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就是开端,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后来的战国纷争。‘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一个人的教养,就是礼的体现。人的教养,就是礼教;社会公德,就是礼制;国家的礼,就是礼治”。[5] “礼治”与“法治”相对,在封建社会的演变中逐渐成为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起到教化的作用,通过教化让国家意识形态深入民心,使人们自觉守礼,维护社会的安定。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以“礼治”作为道德规范,那么将会造成秩序的混乱,社会的安定则无处可言了。这点在司马光身上也有体现,在他与皇帝对话时,謙卑恭敬的态度中又有劝诫督告之意,这是司马光的“礼治”之表现;宋仁宗无子,司马光便劝谏皇帝另立储君以安定民心,这就是规矩,就算是帝王也不例外,而宋仁宗不得不另立皇储,这也是对“礼治”的又一诠释。统治者做出了表率,百姓自然会效仿,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借鉴,并使“礼治”一直流传至今,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仁爱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什么叫仁?《论语·颜渊》中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由此可见,仁德的道理和精神就是“爱”。“仁爱”在《资治通鉴》中一开始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智”这个地方,这里的王位是世袭制,但由于上一代帝王选择继承人的失误,智迎来了它的灭亡。《资治通鉴》记载“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但是智瑶也最终导致了智的灭亡。“如果智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不仁,这是从反面证明仁爱和民心的重要,那么,获胜的赵襄子,也正是他看到了民心的重要,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才使得以最终获胜。这是从正面来体现司马光的价值观。”[6]将这个故事放到开头,足以证明司马光对此十分重视,这也直接体现了“仁爱”的重要性。“仁爱”在《资治通鉴》中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受到宋代统治者的影响而来,且宋仁宗的“仁”字也并不是徒有其表,包拯、范仲淹等人能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流传故事,是和宋仁宗的包容仁厚密切相关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仁爱”二字也逐渐成为了衡量道德品质的指标以及行为规范。

四、结语

《资治通鉴》是一部成就极高的史学著作,其作品背景和价值所涉及的内容甚广,文化意蕴也涵盖深远,文学价值则更是不言而喻。本文仅仅是解释了小部分内容,对其成书的原因及文学文化价值作了简要的分析,但由于笔者相关知识有限,对此解读仍有不足之处,有很多问题还未阐释清楚,因而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作者简介:黄濒娴(2001-),女,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参考文献:

〔1〕〔2〕〔3〕艾君.先哲惊世之书 莫善于《资治通鉴》[J].工会博览,2019(20):40-43.

〔4〕张耐冬,刘后滨.《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31(1):2-10.

〔5〕丁万明.《资治通鉴》的人生智慧[J].思维与智,2019

(22):16-17.

〔6〕徐小跃.《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J].新世纪图书馆,2019(9):5-10,2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资治通鉴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如果只读一本古书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