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风格分析及其保护*

2020-03-30刘艳艳

林产工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木结构木材建筑物

刘艳艳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邵阳 422000)

我国建筑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其中,封建社会阶段是木结构建筑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我国的建筑体系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其在汉朝初具规模并迎来第一个高潮[1-7]。我国有许多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城市公共建筑、庙宇建筑等等,其结构有石头建筑、木结构建筑等。其中,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以木材作为骨架支撑负载。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不间断的建筑活动发展、继承和创新等过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8-14]。

在中国,唐朝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大体已经不复存在。现存有唐朝时期的南禅寺、麒麟寺等。在明、清时期,我国木结构建筑到达鼎盛时期。在艺术处理上,其融合了元朝和宋朝建筑特色[15-19]。另一方面,明清以来,元朝建筑已演变为历史[20-23]。同时,一些地方建筑继承了元朝建筑的特征,并进行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经过这些尝试之后,有些成为明清建筑原型。

1 明清木结构建筑构造特点

从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位置上看,明清木结构建筑基本上遵循元代的体系。目前,元代建筑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元代建筑水平远远低于中国传统建筑水平。元代建筑物都是单层建筑物,没有任何辅助台阶,该特点与前朝社会体系有直接联系。战争爆发后,人们到处逃难,当时的建筑物经常受到战火摧残。由于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重建过程中就减少了建筑物的体量以及降低了质量。由于砍伐难度,以及当时运输的不便,建筑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这也就限制了当时建筑物的规模。从明清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功能和自然角度来看,明清木结构建筑物包括宗教建筑、宫廷建筑和民居等。明清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木建筑的主体,其主要结构为木制,这些结构经过组装、构件与榫卯结构相结合。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对单个构件的依赖性高,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物的整体尺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木结构建筑的高度变高。同时,在木结构建筑建造之前,匠人们对于结构组件之间比例的关系研究也是越来越精湛。在明朝,匠人们在建筑之前进行平面构造,这对于后期建筑施工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建筑平面图和建筑实际的高度、占地面积是木结构建筑物结构的基础,因此平面图的各种细节以及把关都至关重要。

对于清朝的木结构建筑,现存有大量的历史记录,为我们研究木结构建筑及其基本结构以及建筑技法留下了宝贵的数据,这对于后世建筑研究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在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瓦解,西方建筑技术流入中国。与国外的新型建筑相比,清朝传统木结构建筑材料相对昂贵,而且跨度受木材尺寸限制。单一结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逐渐融入一些西方建筑技术,例如用砖墙代替部分木材结构,出现砖木混合结合(图1)。

图1 晚清砖木混合建筑Fig.1 Mixed brick and wood architecture in late Qing dynasty

2 明清木结构建筑文化元素

明清木结构建筑的形状和空间受到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重要的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形成、发展、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应受到社会思想形式的影响。例如明清木结构建筑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对称形式。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并发展自己的风格,这与统治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观念——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自西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体系,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明清木结构建筑处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例如严密的等级制度等[24-27]。

3 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3.1 建筑设计采用明清文化元素

对明清时期木结构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木结构建筑结构严谨有序、布局合理、配置清晰,不易受地域环境的干扰。一直遵循传统结构、模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木结构体系,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寻找新旧材料和技术相遇,以建造符合时代的建筑。直至后来,我国的建筑技术都以相同的方式在继续发展。在这期间,明清木结构建筑也在吸收利用外国文化元素,并将其集成到本国的建筑中。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时,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并学习。例如,元代以后伊斯兰文化较为盛行,后至明朝,就发现有部分明朝建筑中或多或少吸收了伊斯兰教文化,但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伊斯兰建筑和中国的建筑都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就在当时,当将基于石头的建筑元素整合到木结构建筑中时,古人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个文化融合的成功例子。

在清朝末期,由于社会性质变化,新一代建筑师在现代建筑技术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当时的木结构建筑最独特的部分就是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以至于有些清朝木结构建筑屋顶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之间存在差异,还有一些建筑运用了西方的建筑技术。清朝后期的木结构建筑在设计上还结合西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当时以这些作为辅助结构增加了原本木结构建筑的坚固性。

3.2 建筑保护新技术

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找出历史建筑损毁原因,并以各种方式阻止和防止其进一步的损毁,以达到保护和修复的目的。解决文物建筑的损毁,除人为和自然损毁外,还需要利用普遍的保护和修复原则,以及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要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保护,首先必须了解其现有状态。通常,大多数现有文物建筑都有研究性报告,因此在修复文物建筑前要进行详细勘查。此外,如果古建筑整体变形或者关键的承重结构不能达到安全水平,还需要进行科学实地观察,并且对其修复保护价值进行研究。保护文物建筑的重要部分是维修工作,保护和维护文物建筑要通过遵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来进行必要的场地保护、维护和建筑破坏评估等。因此,为确保文物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在保护和修复之前制定详细的保护设计计划。

在木结构文物建筑的维护和修复中,必须注意防腐,防火和防虫工作。木材的防腐剂分为水溶性、油性和糊状防腐剂,而我国明清时期的木材防腐主要是以油性防腐材料为主,油溶性防腐剂对于水分的浸入具有很高的抵抗力,本身也不易挥发。在对文物建筑进行施工和安装过程中,要注重木材的处理和干燥。现在对于文物建筑的防火措施主要是使用阻燃剂,现用阻燃剂有两种类型:阻燃浸渍和阻燃涂料。在阻燃涂料中多使用丙烯酸乳胶涂料等耐火涂料,在木材涂上这些材料后它们不会被迅速点燃,但是这种涂料不防水,仅适用于天花板、屋顶桁架和室内木材组件。在维护和修复木结构建筑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木材遭受虫害。虫害会削弱木材的性能,例如强度和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在修复过程中检查和维护木质结构,以防止虫害爆发,并确保木结构建筑的正常使用。木结构建筑的修理和加固必须基于结构检查和鉴定。首先,必须遵守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标准,然后实施承重结构的维护和加固计划。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对于单个零件的损坏应尽可能对原始结构进行局部修复或加固,必要时考虑替换材料。文物建筑在进行加固时应注意加固结构不影响原始文物建筑,对于那些损坏严重的文物建筑在拆除损毁结构过程中应该设置临时支撑,同时避免过度的敲打和振动增加文物建筑的冲击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结构荷载,确保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修复方法到对木结构建筑各个组成部分的近距离保护,中国的保护和修复技术都是非常传统的。尽可能保留文物建筑的原始外观、材料、外部和内部结构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一直遵循的惯例。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有效的测量、检测技术等正在涌入中国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中国文物保护措施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在一直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和更好的修复与保护技术。木结构建筑的研究能够提高人们的国家责任感,以及深深的自豪感。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对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发展,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结语

中国明清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庞大,具有中国特色。明清木结构建筑的精髓在于设计。本文深刻阐述了我国明清木结构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明清木结构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与文物修护保护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木结构木材建筑物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数字说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