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十年代,50块钱的“特殊游历”
——写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暨《对联》创刊35周年之际

2020-03-28郭华荣

对联 2020年1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同志

文|郭华荣

35年前,中国楹联学会在京城成立。仅仅两个月后,她的会刊、至今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杂志诞生。处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办刊困难可想而知。白手起家四处求助是自然的事。可令我这个学会参与者、杂志创刊人难忘的是,1985 年1 月创刊,5 月27 日就收到广东三水县白坭教育办公室梁注锴联友寄来的50 元资助款。他在来信中说:“恕我直言,《对联》杂志改为16开本比32开本好。32开本《对联》放在其他杂志林里,使人感到它‘矮人半截’,在客观上给人一种卑微的感觉。我想,这大概与经济有关系吧。活动经费不足,要想搞好任何一件事也是困难的,可否在原来一百多联友中募捐一些。我想,我先寄50 元给杂志社,这不是我一时感情冲动决定的。当然,这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目,你们千万不要退,请理解中华民族的一员热爱祖国文化的心情吧!”

《对联》杂志的人都被梁注锴联友的善行感动了。在当时,50 元可是一个高工的月工资啊。老联家、常务副主编赵云峰先生激动地在信封上写道:“难得如此热心资助的岭南联友。”在联友心目中,会刊和学会是一家人、一回事,没有一分钱经费的中国楹联学会日子比会刊还紧巴。担任秘书长的常江先生8月4日来信道:“广东梁注锴信中说,赞助学会50 元寄给你们了。如果这样的话,请在会刊上披露一下,会有些影响的。便利时把50 元转来,不在钱多少,是个好事,可专为赞助立笔账。”于是在一卷五号《对联》杂志刊登了“致谢”的话:

在中国楹联学会和会刊草创、困难较大之际,承广东省三水县白坭教育办公室梁注锴同志来信热情鼓励,并慷慨惠寄50元作为资助。特在此赠联以谢:

艺苑奇葩宜属我;

联坛挚友首推君。

——《对联》杂志社

然而对这笔珍贵的资助,学会和会刊都没有轻易动用。保存一年多后的1986 年8 月11 日,将其寄赠给处境困难的一位“楹联事业拓荒人”——青年联友刘作忠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1983 年11 月16 日,从办《楹联通讯》联络中,常江先生就得知立志要“抢救国宝,振兴联艺”的湖北沙市江陵化肥厂29 岁的青年工人刘作忠,每月工资不高,全家生活本就清贫,却要开启自费收集全省乃至全国楹联的万里长征:“困难再大,没有我的决心大!唐僧能到印度取经,我就不能跑全省、全国?”

尽管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将近一年时间就跑遍湖北八十三个市县,觅得大量对联,其艰苦奋斗事迹登上了《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但有人对他的行动并不理解,说他是想出风头的“对联疯子”,但他在前进路上毫不动摇,甚至落到贫病交加、妻离子散的地步,仍然“陪伴着拂晓的清风和夜间的明月”,夜以继日地整理编著《湖北楹联大全》。

他的上述窘境被湖北省罗田县地方志办公室徐克礼联友得知后,徐克礼将其所见所闻写了《为对联爱好者刘作忠解解困境吧》,寄到《对联》杂志,我们看后深为感动。与常江先生商量后,立即将50 元“寄赠处境困难的青年对联爱好者湖北江陵航运公司刘作忠同志了”(信封上批语),在二卷五号《对联》杂志“联界呼声”栏目发表徐克礼同志的呼吁文章,并加了这样的“编者按”:

“刘作忠同志是联苑新秀,也是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之前就活跃在联坛的积极分子,他为楹联事业献身的精神为广大联友所钦佩。为振兴对联这一传统艺术,我们希望周围领导和群众以及亲人能理解他,帮助他,支持他,克服一切困难,把他潜心的事业搞好。作为联友舆论阵地的《对联》,已给刘作忠同志以力所能及的资助。我们相信刘作忠同志定会渡过暂时困难,为祖国的对联事业做出更大成绩。”

在报刊和联友的呼吁与支持下,刘作忠调到沙市政协当了文史编辑,他更醉心对联事业了。在编好《湖北楹联大全》后,带着中国楹联学会的委托介绍信,跑了全国不少地方,收集民国对联、特别是民国时期挽孙中山、陈其美等名人的对联,先后编辑出版分别近五十万字的《挽孙中山先生联选》《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受到中外文史界、楹联界广泛好评。

细想起来,刘作忠今天的楹联事业成就,也许与《对联》杂志的呼吁、尤其是联友梁注锴先生的50 元资助款有关吧!30多年过去了,梁注锴先生寄款的信我一直保存着,经常从夹信的日记本中翻出来看看,越看越感到:那时50 元钱的分量很重,今天看信的内容分量更重、更深刻、更感人。在中国楹联学会和《对联》杂志诞生35 周年的日子,不妨抄在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联友心目中对楹联事业寄予的期望:

对联杂志社编委会的同志们,首先请接受一个远在祖国南方的联友对你们热切的问候与敬意。

在你们的努力下,《对联》杂志终于问世于文坛了,这该是一件怎样叫人欢欣鼓舞的大事啊!当我读到创刊号的那一天夜里,联想到中国楹联学会已宣告成立,我躺在床上几个钟头不能入睡:

——一种该与诗词并列的文学形式——楹联,终于在文坛上占据应有的一席之位;

——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楹联,终于在理论上与实际上得到传承,并创造了继承发展的条件,于是中国楹联只能退到“实用”水平的危险也有消除的可能了!一句话,中国楹联有救了;

——众多联友中,有了一个可信赖的“头儿”——“学会”了;

对于你们诸位,特别是常江同志的不懈努力,我由衷的表示敬佩,如果没有你们这些牵头人的努力,学会将会消沉。可见你们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而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将来谁来写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必须补上这一笔!

这一夜,我想了许多,想的很远。我将把我想到的铭刻于我的记忆中。《对联》是中国楹联学会的喉舌,其任务是艰巨的,我想如何办好这个刊物确实很重要,研究楹联发展趋势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等等,都应起指导作用。总之,我想如何继承发展这一文化遗产,《对联》杂志将是一本教科书,一个指路标,任务是那么光荣又那么繁重啊!我想你们一定能出色的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欢欣鼓舞之下,我又静静的想,现在楹联学会成立了,《对联》又问世了,主观条件是较为具备了,但客观条件呢?我想社会上还未对楹联有足够的重视,即使在文化界里也有这种不重视的偏向,一提到楹联便认为是弄文戏墨的“小玩意”,无需小题大做……这样,继承楹联这一文化遗产,使之出色地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你们的肩头上了。当然,我们广大对联爱好者,也应自觉的肩负此任,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即颂 编安!

梁注锴谨上

1985.5.14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向雷锋同志学习
巧出对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王志滨诗词楹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