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米开朗基罗《大卫》的象征精神

2020-03-27韩昀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英雄主义大卫

摘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是人类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卫》的再解读,认为它不仅代表了米开朗基罗对古希腊雕塑中完美人体比例的掌握,更是人体的力量美与英雄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大卫;力量;精神;英雄主义

米开朗基罗于1501年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佛罗伦萨。这个经历过剧烈政治党派斗争的城市,亟需要新的精神信仰来重塑城市的内部团结,时任佛罗伦萨首任执政官的索德里尼想到了圣经旧约中的少年英雄大卫,经过艺术方案的竞标最终决定由26岁的米开朗基罗来完成大卫雕像的制作。《大卫》由于体积巨大,米开朗基罗耗时三年才终于完成了这件人类艺术史上的杰作,最后将它安放在了佛罗伦萨市政厅广场领主宫的入口处,成为这座古城新的精神象征。

一、精湛的雕刻技艺

雕塑《大卫》高约3.96米,加上基座总高约5.5米,而《圣经》中的大卫并不像现存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雕像那般高大威武。据史料记载,大卫的真实身高其实只有1.6米左右,而他却英勇无惧,只身一人就敢单挑2米多的巨人哥利亚,最后凭着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战胜了侵略者。米开朗基罗曾说:“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一只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试想一下,少年英雄大卫击倒敌人的那块石头一定是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力量,米开朗基罗的凿刻刀也一定是被赋予了魔力。他在雕塑过程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专注度,刀石之间的碰撞产生出力与美的火花,让整个雕塑充满着力量之美。

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学有着精湛的研究,他运用艺术处理手法对《大卫》的人体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主观上将头部及躯干的比例扩大,以期符合人类的视觉规律,当我们从下往上欣赏大卫的时候,视角也就会被引至正确的观感比例。关于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实践,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艺术家以真实的比例来塑造雕像,雕像的上半部就会因为比下半部离观看者远一些而看上去相对变小。因此,我们在创造艺术形象时总是放弃真实的比例,只以那种给人以美感的比例进行。”

二、不同时期的《大卫》对比

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雕刻家多纳泰罗最早创作过一尊《大卫》的雕像,是另一种手持利剑、脚下踩着哥利亚的头颅、一副少年英雄的胜利者姿态,而且它是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基督教禁忌后的第一件男性裸体雕塑,具有开创性意义。多纳泰罗在技艺上确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多纳泰罗却并没有把《大卫》塑造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更像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俏皮少年,比起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大卫》,则显得缺乏一股沉稳内在的英雄气概。米开朗基罗对完美健壮的人体极其痴迷,不论他的绘画还是雕塑,都处处焕发着一股开山裂石般的阳刚之气,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英雄崇拜,他的雕塑作品《大卫》正是他这种创作理念的绝佳体现。

而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贝尼尼的《大卫》雕塑,较之前两尊则更为不同。作为一个晚辈的贝尼尼究竟为什么要再雕塑一尊新的《大卫》?毕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已经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典范,是很难被超越的。而贝尼尼这样做大概是出于他对前辈们英雄主义的认同。贝尼尼创作的《大卫》形象极具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质,他的大卫具有强烈的运动态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衣着纹路也都更富有激情,更像是紧张战斗中的英雄,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则更多是显露着应战前的沉着与自信。不过贝尼尼的《大卫》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感,相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显得过于矫揉造作。历史上,巴洛克艺术曾被人诟病是为宗教权贵服务的工具,是仅愉悦于视觉感官的颓废艺术,所以当它被拿去与文艺复兴的典范之作相比较时,劣势显露无疑。也如同傅雷所说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里所必不可免的事情。前人在艺术表现上已经登峰造极,后来的艺术家除了求新外,别无可能自显。”

三、内在的英雄主义精神

每一件艺术作品,其实都是在传递着艺术家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也通常是超脱物象的外在表达。《大卫》外表朴素平静,英雄主义精神是从内心体会出来的。米开朗基罗凭借着他的直觉,将大卫应战的动态瞬间转化为蕴含着巨大紧张力的静态姿势,这种姿势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经典造型。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形而上的补充,它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是超越它。”米开朗基罗成就了《大卫》,他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精神等都注入在雕塑作品中,亦可以说《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化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虽说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用于解放人性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可是由于当时教会仍然执掌着实权,艺术家们的地位并未被提高多少,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但米开朗基罗却敢于把雕塑中的大卫以裸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以这样的形式来对抗封建教会对人性的禁锢,赞美人的阳刚之美与自然之美,这是难能可贵的人文主义精神。

四、结论

在當今这个娱乐至死的消费时代,社会对物欲的追求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强烈。市面上总会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浮躁低俗的作品来博取大众的眼球,这类作品毫无精神内涵可言只追求数量而非质量。而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像《大卫》这般真诚的艺术作品,更需要的是像米开朗基罗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言:“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卫和.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英雄主义[J].美术研究,1981 (10)

[4]姜常虹.文艺复兴教学中图像史料的理解与运用——以米开朗琪罗及其《大卫》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 (1)

作者简介:韩昀(1989.3—)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米开朗基罗英雄主义大卫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我不能修建这样的堡垒”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