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庭坚与董其昌书法思想之异同

2020-03-27刘子莹

神州·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董其昌黄庭坚书法艺术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书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闪发亮的行星。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名家可谓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这些都是我国书法启蒙的奠基人,而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出色的书法大家,黄庭坚和董其昌就是其二。黄庭坚和董其昌的书法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艺术都自成一派,各有各的特色,都被世人所追捧,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体会,每一个书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的反映,书法家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书法艺术作品当中,让后人能够从中窥探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作者的心路历程。本文将对黄庭坚和董其昌二位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二人书法思想的异同,针对二人的书法成就进行简述。

关键词:黄庭坚;董其昌;书法艺术;书法思想

黄庭坚与董其昌都是中国书法史中的著名大家,他们的书法艺术自成一派,风格独特,书法思想丰富多彩,二人的书法作品都在书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谈起书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必然要谈到两位大家所在的时代背景与学习经历,艺术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文章如此,书法亦如此。

一、黄庭坚时代背景及简述

黄庭坚字鲁直,又称豫章先生,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人,生于北宋,是一位文学与书法皆有造诣的名家,属于“宋四家”之一。儿时的黄庭坚就聪慧过人,书读数遍便能背诵,幼时接触黄庭坚的人许多都认为他是天才,长大后黄庭坚考中进士,供职京师,后来因为言论大胆无所顾忌而遭到贬谪。

北宋是中国历史中艺术思想变化较为激烈的时代节点,北宋初期,为了让社会状况看起来更加平静,掩饰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宋太宗极大注重文艺方面的发展,推崇艺文,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朕君临天下,亦有事于笔砚,特中心好耳”就来自于宋太宗。宋仁宗时诗文改革运动的开展、宋四家的出现和文人画的兴起使得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宋四家即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人,四人在书法创作上都推崇“写意”,注重书法思想的主观因素,苏轼认为书法就是一种行为上的“无意”,但又要把“意”当作作品的灵魂,在书法中充分的用“无意”将“意”描绘出来;黄庭坚的书法思想提倡重视自然,推崇“得妙于心”,主张达到超然一切的心态;米芾主张把“意”与自我结合,意到即我到,我到便写意,追求个性的创造和建设;蔡襄的“意”给人一种游转于各家风格之间的感觉,他注重自己独特的感觉,追求自己的笔法,将“意”赋予笔尖。苏、黄、米三人各有个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其中特别以行草和行楷见长,而蔡襄相比于前三位则显得更加“规范”,蔡襄虽然行书草书皆有所造诣,但楷书尤其擅长,他的楷书比较偏于规矩,恪守晋唐法度,基础非常雄厚。

二、董其昌时代背景及简述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又叫董文敏,松江华亭人,生于明朝。说起董其昌的书法造诣,要先提到他学习书法的契机。董其昌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的会考,本以为自己的文章写的超凡脱俗,定能中的,结果放榜时竟然在自己的堂侄之下,董其昌屈居第二。疑惑的董其昌不服气,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当时阅卷的知府认为董其昌文章虽好但字写的太差,董其昌于是深受打击,立志要修身练字,从此开启书法之路,这件事也是促成董其昌后来书法成就的前提和条件。

明朝初期时,新朝建立,朝代更迭,社会思潮逐渐平息,文艺圈和书坛处于平静的状态,书法界中盛行赵孟頫和台阁体,文人雅士多以赵孟頫为学习对象。到明中期时,祝允明、文徵明等吴门书家的出现开始试图打破这一平静沉寂的局面,各文人纷纷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创作出个性化较强的作品。明中期之后,社会出现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随着泰州学派和禅宗思想逐渐的兴起和发展,一股以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社会新潮运动萌生,这直接影响了明朝在美学思想上的大发展和大变化,个性和解放、自由和随性成为了明代美学的特色和特点。明末时,随着手工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一股追求个性和解放的思潮运动在文人和市民阶层迅速兴起,人们开始对社会和传统进行反叛,争取人权。在明代的书法圈中,文人大多以晋宋之意为尺度,在前代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明代的书法界一般都注重于书法的美观性,崇尚学习传统并且又注重书法的笔法。在这样思想多元而又时刻变化的时代,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法方法,有自己的一套个性的书法思想对于书法家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挑战。

三、黄庭坚与董其昌书法思想中的异同

黄庭坚的书法最初启蒙来自于周越,后来又学习和临摹了颜真卿、怀素和张旭等人的书法风格和笔法,书法基础雄厚,对书法思想的探索比较深刻。黄庭坚在书法的创作中非常注重“俗气”摆脱,曾自己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氣不脱。”可见“俗气”的摆脱对于黄庭坚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书法学习中的追求之一。另外,受张旭书法思想的影响,黄庭坚还特别的注重书法的笔法,他认为想要学草书就必须要真的下笔,从笔上来感受草书的笔法,实践过了之后,写草书便自然变的简单许多。他研究张旭的书法作品,思考张旭的书法思想和笔法,认为他的作品每个字都蕴含着法度,将个性和规范融合的恰到好处,即“恣性颠逸,其书字字入法度也”。黄庭坚的作品中特别是行书和草书,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他的笔法极具变化性,总是波澜起伏,大胆肆意,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韵味,在书法的历史上除了“二王”,能在作品中兼具二体还能有如此高超的水准的书法家,实在是少之又少。

董其昌作为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其作品也具有相当浓厚的个人风格。董其昌的书法启蒙来自于颜真卿,后来又跟随王羲之、宋四家的作品进行提高,其中特别青睐于米芾的风格,学习米芾最为得力。董其昌并不是一个刻板规矩的书法家,他主张“以奇为正”,崇尚敢于打破从前的强硬规范,敢于立新法,有新思。但同时,思想提倡树新风并不等于董其昌是一个激进的人,在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无一不透露出一种“平淡”之感,而且在这种平淡感之中,又能看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他曾说过:“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即在最后的“淡”前,要有深厚的书法基本功,没有之前工整的练习就不会有最后的美感。除了平淡,董其昌最注重的就是“柔”与“静”,在这种书法思想的指引下,董其昌所有的作品都给人一种“出世”之感,一种“万物皆空”的境界,他认为书法中的这种“淡”是天生性格所带,而“空”则是随人所变,空即无意,随意发挥,无所束缚,“空”也是一种追求个性的境界。

黄庭坚的“入神”与董其昌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黄庭坚认为要学得书法的“神”,必然要先“熟观”,临摹是古代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一般的书法学习都来自于日常临摹,黄庭坚更加注重临摹的效果,只有临摹达到熟练,熟悉古代书法家的各种笔法,眼睛上有了辨识度,才能够达到书法的“入神”。而董其昌也在临摹上大费心思,他提倡“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主张通过不断的临摹,让作品在“形”上与古代作品能相符合,但在“神”上却要离开旧作品,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风格,强调有基础的个性。(见图1)

四、结论

黄庭坚的作品就如同一杯茶叶,越品越能意会出深厚的韵味,他的书法跳脱跌宕,给人全然一新的视觉之感,超越人们对以往书法的刻板印象。而董其昌却通过自己跃动的字体和求奇的书法思想给人一种平淡且柔静的感觉,他从繁入简,回归本真,有一种超然的境界。但二者又有很多相通之处,二人都注重于书法基本功的培养,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中都力争追求个性,要求打破刻板,在思想境界上都有一丝“禅意”,他们的书法风格虽然各有创新和韵味,但在本质上却是与古代书法大家一脉相承。书法是对时代的反映也是对书法家思想的展现,黄庭坚和董其昌的书法思想也是浩瀚历史中时代与社会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朱长文.续书断[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21页.

[2]董其昌.荣台别集卷二书品[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1册[C].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1997年,774页.

[3]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C].跋王力之诸家书[A].转引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券,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59页.

作者简介:刘子莹(2002.1-)女,河南信阳人,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为书法学。

猜你喜欢

董其昌黄庭坚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白饭、皛饭与毳饭
董其昌的面具
从棋品看人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