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陕西秦筝艺术节”看民族器乐表演的个性发展

2020-03-27王安潮

音乐生活 2020年3期

作为地方器乐流派,“秦筝”的演奏技艺个性鲜明,音色音响独特,慷慨激昂,跌宕起伏,又能凄婉悲怆,感天动地,几代琴家多是集演奏、创作、理论的技艺于一身。因而,这一地方器乐流派在历史发展、技术演绎、现代创编方面的成绩斐然,成为同类筝派中杰出代表,尤其是对地域音乐风格传承与发展之法成效显著。它的持续音乐艺术发展能力首先在于人为因素,在周延甲、魏军、樊艺凤等筝派领军人物的不懈推动下,其發展日渐繁兴,每一次集会或音乐会都会吸引同行和大众的关注。在其传播之法中,筝人借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与中外筝人的交互式沟通,形成其融通古今的地域风格特色。近年来,随着传播日盛,对其研究也是同类筝乐流派中最多者近年来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也可见秦筝关注度的增大。(见本节文后所列文献)。

作为发展为成熟的筝派之一,“秦筝”的历史文献、传承方略、创编表演等较为丰富,尤其是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理论上成果众多。反映在历史传统上,秦筝是见存筝乐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者之一,史学考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令》,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风俗通义校注》卷六: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①《昭明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笙赋〉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新声变曲,奇韵横逸。三国时魏国曹丕的《善哉行》中:“齐侣发东舞, 秦筝奏西音。”唐朝岑参的《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中:“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有“独弹筝”其史论有曹正、周延甲、魏军、项阳、焦文彬、李子伟等人的成果②;反映在传承发展上,它是当代传承谱系最为完整者之一,目前的老中青少几代筝家中皆有,传承人中有周延甲及子女周望、周展,曲云,周煜国,魏军,樊艺凤等,尤其是这些筝家对新创编的看重,使秦筝不断源有活水来,对传承的研究的文章有周延甲、盛秧、曲云、高延斌等③;反映在作品上,秦筝在业界被传扬的代表作众多,仅周延甲创编的筝曲就有50多部,很多筝家就是兼具三种能力,《秦桑曲》《香山射鼓》《云裳诉》《望秦川》《秦土情》《五陵吟》《新翻罗江怨》《惙》《秋望》《源》(《黄水谣》、《金色土地》、《向往……》)等,成为筝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邵吉民、曲云、李少斌等④;反映在学科上,它是建构体系较为完善者之一,尤其是表演、创作、理论三位一体,协同建构,对演奏的技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渐多⑤。在基础教育环节亦有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青少年培养系统业已形成。还有定期发行的期刊《秦筝》⑥,史论《秦筝史话》⑦及数量众多的曲集。其中,魏军的《秦筝曲论》⑧中包含三部分:一、根据西安鼓乐改编的筝曲;二、改编、移植的外国乐曲;三、创作的筝曲。此外,还收录了在秦筝历史研究和筝演奏技术方面的论文五篇。近年来,硕博士学位论文开始较多地关注“秦筝”的研究,也是其它同类器乐流派中少见的景观,涉及到特色音阶音律、历史发展、作品研究⑨,尤其是史料的不断开掘,使得秦筝在古谱文献缺失的情况下,仍能让今人知晓其历史风貌。

但是越是发展成熟的流派越是难以突破,如何“越雷池半步”?成为秦筝艺术家们及学界关心的问题。近来举行的“秦筝艺术节”中的一些举措较为引人关注,尤其是引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将全世界的“秦筝”人都列入其观演的对象中,舞台上下,音乐厅内外,文化的场内、域外,都有了其音乐艺术的传播,而对其品评则为秦派筝人改善其创演的直接观念影响,这些可资为同类筝派有所借鉴,也可为民族器乐在互联网语境中中外音乐观念交互式影响的考察对象之一。

一、邀聚群贤敬显现

现代“秦筝”的奠基,可追溯到曹正、高自成等非秦派古筝艺术家的帮扶。这些筝人在挖掘秦派古筝艺术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这些筝人的创作、演奏乃至音乐观念,也是秦筝现代发展突破的基础之一。对这些前辈的成就进行挖掘,对其音乐观念进行辨析,既是对秦筝发展历史的尊重与总结,在对这些传统经典的发扬之时,也是对今后的发展进行经验借鉴。

高自成是奠基现代秦筝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伊始就不遗余力地帮扶秦筝的复建,并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对其成就予以弘扬,是秦筝继往开来、现代传承的大视野、大气魄之表现。“纪念高自成先生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和高先生艺术生涯纪录短片就是艺术节中重要创举之一,它们较为全面地展现高自成的筝乐技艺。音乐会上名家云集,精彩纷呈,尤其是浓浓的人文关怀精神颇为感动现场观者。音乐会是特色鲜明地展现了一代山东筝派代表人物高自成先生古朴庄重、清新雅致的风格,根据作品的风格谋篇布局,如:雷华、薛莲等演奏的《碰八板》(一)是地域性强的作品,演奏者突出了作品淳朴庄重风格下潜在的情趣;樊艺凤、张晓红、常晓东等演奏的《汉宫秋月》是古典风韵浓郁的代表作,古雅与清悠的风格让人回味悠长;高先生之子高武钢携西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演奏的《高山流水》也属于古雅风格,是高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由其嫡传献演自然是音韵醇厚。清曲古乐社及苏堤月演出的(山东琴书)《苏堤月》、《水漫金山》 及《碰八板》(二),黄梅、樊艺凤、张晓红、顾晓燕、尹群、常晓东等演奏的《鲁豫大板套曲之〈异乡思归〉〈凤凰单展翅〉》,这些作品均为高自成传播较广的作品,尤其是能代表其山东筝派韵味之作,名家亲自上台诠释,既是对高先生的致敬,是对传统韵味的继承,也是对筝派之间相互借鉴大有裨益,而秦筝在高先生手下复建并迅速发展就是敞开胸怀继承传统、发扬经典所致。

此处要特地强调的是高先生对秦筝建构的肇始之功,音乐会上由黄梅、尹群、顾晓燕等演奏的《凤翔歌变奏曲》,就是他以秦地音调发展而成的作品,音乐开始处就以四度跳进音程而展现地域音乐的特色所在,曲间有苦音的秦地特色音阶,由吟揉而予以显现(见例1)。它是高先生以陕西音调融会山东筝曲的技艺发展而成,同属北方筝派的融合,可知高先生在秦派古筝在代表作探索上的开创之功,音调《凤翔歌》以变奏手法而巧妙地建构了秦筝,是高先生在秦筝发展手法中体现之一

像这样的筝派建构人物还有曹正等诸多先贤,艺术节特地辟出“纪念板块”是反思历程、总结经验、融会多元艺术观念之使然,这在现代文化大数据背景下,是极为必要的创新突破之策。越是故步自封地固守传统,越是会裹足不前甚至是作茧自缚,顺应时代,借鉴融合并保持特色,将高自成、曹正等前辈学术精华集萃并化为己用,方为秦筝之类的地方乐派良策。

二、荟萃精品归“秦筝”

高等教育发展使得现代筝曲新创大量涌现,尤其是专业作曲家代替筝家成为创作的主体后,那些技艺繁复、艰深、考究之作日渐成为技术快速发展的师生们的喜爱,对这些中经典之作予以展演,是对现代审美的吸收、借鉴,也是秦筝现代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促进秦筝认识自身特色的外在助力。“两岸三地筝乐名家名曲音乐会”就是初衷于此,它以聚集全球古筝现代作品及其演奏家形式而着意“秦筝”的发展和传播,以此而增加筝人心目中“秦筝归秦”的观念,这在互联网语境中以交互式而达到了某种契合。

音乐会中有秦筝学会的骨干成员、香港演艺学院的许菱子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樊慰慈教授、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张俪琼教授以及“香港演艺学院筝团”、“台湾筝艺之妍重奏团”、“台湾大观筝乐团”,演奏的作品中秦派风格之作有《清风·舞乐》(魏军)、《秦土情》(周展)、《倾杯情》(周延甲)、《惙》(曲义军)等,它们占音乐会三分之一份额。其它风格的作品有《婵歌》(王建民)、《桃花源》(李博)、《克拉克爵士》(樊慰慈)、《秋月吟》(刘乐)、《古城之憶》(张俪琼)、《晨兴》(陈哲)、《龙朔操》(樊慰慈改编)、《听雨、雨听》(麦伟铸)等,它们或以古意而与西北秦地有关,或有某些音调中夹有苦音音阶而融会有秦声,尤其是这些演奏技术上较难的作品,在发展的技术上更为丰富,这对秦筝的借鉴价值是突出的,如:对秦筝演奏、创作的观念更新,对秦筝自身艺术潜力的挖掘,对秦筝深度价值及特色的认知等。港台的筝曲是以筝团或协奏或重奏的形式,其它的作品在陈哲或李振中的钢琴伴奏下展现其现代风采。

演奏筝家中的樊艺凤、李瑜、黄鑫、李婉、宋心馨、苏畅、刘乐、薛莲、曲明明、张洁、魏月明、高阳、罗晶等是秦筝或嫡传弟子,他们较好地展现了秦筝艺术的演奏技术特点,也与许菱子、樊慰慈、张俪琼等港台名家一起展現了现代筝乐发展的丰富。古筝技艺宣扬之法中采用有独奏、齐奏、重奏、协奏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注意了筝乐的各种组合,将伴奏的衬托进行了挖掘,如:《清风·舞乐》中以更切合打击乐来烘托秦音腔韵,将秦筝的流派风格展现开来。《秦土情》是又一典型的“秦筝”作品,在秦派筝人周展的创作及演奏下而涌现的现代秦音筝曲。周延甲的《倾杯情》是秦派古筝早期探索中的代表作之一,是周先生50余部作品中最具秦声古韵者之一,此次音乐会以筝团的形式,在凸显音调的铿锵有力基础上,又以纵向和声的色彩渲染而增加了音色而多样化,渲染了艺术情境,展现了古雅的西安鼓乐中《倾杯乐》“倾杯痛饮”的豪爽与情深,曲中以八度快速弹奏而增加力量感,以大指按弦增加了音响的浓度,也早特性充音阶的压按、滑奏表现中,极为传神地展现了秦筝的技法特点和风格特征。(见例2)。

 三、主推新创谋发展

秦筝之类的乐派在其快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除了特色演奏技法的挖掘并形成特色外,另一关键所在是以作品的推陈出新而寻求突破,从上文中即可看出这种经验所在。因此,秦筝除了秦派筝家的自己创编外,还经常委约创作,“陕西秦筝学会委约新作品音乐会”就是其中的理念体现。音乐会中共约请了八位作曲家参与创作,既有秦筝人,如周煜国、魏军;也有其他领域的名家,如顾冠仁、周成龙、陈哲、黄枕宇、冯季勇、吴延。新作既有展现秦筝的新探索,也有融会多种筝乐风格于一炉之探,以作品的个性探索而推动了筝派的新境界。

周成龙创作的《黄土地的歌—圪梁梁》以陕北民歌《圪梁梁》高亢激昂的音调为基础,并以此为乐曲线索的中心,围绕主线而铺设的和声衬托,并以筝乐的点描、装饰的特有织体而加强了民歌旋律的变化幅度,展现了秦地音调拙朴、豪放。

吴延创作的《望雪》以唐代祖咏的诗词《终南望余雪》为意境,以苦音音阶为音调,展现了秦筝现代多样变化的音乐织体特色,对比与变化多样的丰富,展现了秦筝锐意创新的艺术旨趣,在筝乐的技法运用上以“摇指”而突出了吟诗行腔的线条感,与前述的《黄土地的歌》中弹挑的颗粒性表现技法不同(见例4)。

魏军创作的《水墨丹青》以传统画意为对象,以秦地音调的戏曲音乐为素材,以宫、徵、商音的跳进而展现音调的地域性风格,并以跳进后级进的音程而构建旋律,其法对描摹水墨丹青的浓淡对比意境效果明显(见例5),较好地展现了音画相互营造的艺术氛围,作者在秦筝演奏及意韵上的长期创获,为其秦筝新作的境界扩展奠定了基础。

周煜国为筝与群筝而作的《忆长安》给人印象有三点,一是西安地域音调的旋律,二是复调手法的线性布局,三是“点”与“线”不同形态在古筝上的新发展,三种形态或在三组古筝(或筝团)上呈现,或在不同段落中呈现,展现了多声音乐在纵向、横向上的对比(见例6),与作者之前的《乡韵》《云裳诉》等作品大为不同,《忆长安》既有原来弱化了韵味的吟揉渲染,而是以更为灵动的织体变化而展现秦筝的跌宕起伏之美及变化多样、多元复合的风格融合空间之旷达。

冯季勇创作的《境》以唐代王维《辛夷坞》描绘的意境为画境,曲中既有柔婉抒情的旋律,也有对比起伏极大的结构变化从而使作品意味深长且充满了张力(见例7)。此外还有顾冠仁的独奏《江南》、陈哲为筝与群筝而作《蹀马倾杯舞千秋》、黄枕宇为筝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独凭阑》等风格和形式迥异的新作。

学术视野的打开,经典作品的广纳,新创作品的邀约,是传统器乐流派由外及里的现代突破方略。它们不仅解决了传承发展的问题,将保持传统与力图创新做到了协调发展,从技艺到观念都做到了有理有據;还解决演绎创新问题,以作品而推动演奏技术的革新,反过来为创演找到了相互激励机制,从艺术实践到学科发展都找到了现代动力。

纵观“秦筝艺术节”的发展及其所获得的成就,它以表演为其主体,进而产生了器乐表演技术理论、表演史论,还在作品的新创或挖掘中,展现其整体发展之法。它不仅多元立体地展现了秦筝发展中的学术视野之开阔、胸怀之广阔,还以特性音乐风格的不断求索而广纳并举,推陈出新。主推新作使得此次音乐会具有别样的学术情怀,而演奏技艺的展现与研讨则是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石。以樊艺凤为发起点的秦筝艺术,正在努力探索民族器乐表演的地方流派——筝乐艺术的新空间,新境界,这是继承发展并举的突破之口,也是地方器乐流派集合现代文化优势而做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①(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 中华书局 , 1981.

②周延甲.筝道本源——纪念陕西秦筝学会成立暨《秦筝》创刊30周年[J].2-13(1).曹正.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J].中国音乐1981(02).曹正.历代文艺作品中的筝[J].中国音乐1981(04).周延甲,李世斌.秦筝在秦——陕西榆林古筝考察报告[J].交响1982(2).魏军.秦筝源流新证[J].交响. 1986(01);魏军.秦筝源流再证[J].交响. 1990(01) ;魏军.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渐之说[J].中国音乐2007(03). 项阳.考古发现与秦筝说[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04). 焦文彬.“秦筝归秦”的提出及其历史依据[J].交响. 1993(04). 李子伟,李文军,李淑芬.秦筝溯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③周廷甲.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J]. 交响,1988(03);周延甲.筝道本源——纪念陕西秦筝学会成立暨《秦筝》创刊30周年[J].交响,2012:2-13(1).焦文彬.论秦筝艺术的风格特色及其表现[J].  交响. 1994(02)

④邵吉民.《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J].人民音乐1989(11).高延斌.“秦筝”发展概貌[J].交响,1983(03).曲云.关于筝曲《香山射鼓》[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4(02).盛秧.三秦大地之子——周延甲[J].中国音乐2014(4).

⑤汪毓和.秦人秦筝奏秦音 古乐新秀谱新声——听硕士研究生周望独奏会后感[J].人民音乐1991(08).丁承运.论吟猱——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艺术探微[J]. 中国音乐. 1984(01)曲云.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J]. 交响,1996(04).

⑥任之琦.陕西秦筝学会《秦筝》学刊十周年喜庆活动纪实[J].交响. 1993(03).王安潮.辨析历史成就 谋求新界发展——《秦筝》发展研究交响[J].2013(4).

⑦焦文彬.秦筝史话[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⑧魏军.秦筝曲论[M].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6.

⑨王渺.论陕西筝曲中欢音苦音的声腔把握和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4.葛蓁蓁.唐筝诗中乐史资料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闫赵玉.唐宋涉筝词研究[D].西北大学,2017.程梦媛.唐代筝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梅丽娟.窥探宋词中的筝乐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3.姚瑾瑾.唐诗中弹筝女性形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张昆.汉魏六朝与唐宋时期的筝艺美学发展与比较[D].中南大学,2010.朱思思.诗人白居易与筝乐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1.张倩.陕西筝曲的创作与发展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0.吴雨蒙.论秦筝归秦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杨柳.陕西筝派与潮州筝派的比较研究吉林艺术学院,2012.朱思思.诗人白居易与筝乐艺术江西师范大学,2011.芮子晶秦筝余绪,南北之声——陕西榆林筝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2.

王安潮     博士、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