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都是“我”

2020-03-26王小王

文学港 2020年3期
关键词:蒙面耶稣乞丐

王小王

我。我。我。开头肯定又要从“我”字开始。我对“自我”这个问题一直很疑惑,人要是没有自我意识到底还算不算一个人,动物会不会感知到“自我”;“自我”到底是如佛教中所說完全虚幻,还是一个确实的存在;如果确定存在这么一个“我”,那它的本质是什么。

2016年底,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笔试的写作题目是《口罩》。彼时雾霾严重,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配饰,各种各样的口罩兼具功能与美感。作为一项写作专业的考试,它当然不会满足于停留在“口罩”本身的层面上。这题目简单直白,更加考验你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我想到了满街戴着口罩的人,继而更极端地想到,假如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呢?

如果并不是在雾霾或者细菌环境,那口罩的功能就从隔离外界变成了隔离自我,它更多意味着掩藏、隔绝、陌生化和阻止亲密。一旦受到点儿启发和勾引,内心一直纠结的问题就会跳出来。于是我想到了“自我”——肤浅的自我认知,被遮蔽的“我”,假“我”与真“我”,个体的“我”与广义的“我”。“口罩”此时成了一个绝好的道具,它带着生活的质感,适于作为小说中情节生发和细节书写的工具;它有着“遮蔽”的功能,适于被放大、变形,承载形而上的思考。这便有了一篇三千字的考场作文,一个荒诞故事。

之后,这个考场上临时急就的小东西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洞口,等着我爬进去摸索,寻找内里隐藏的更大空间。后来我终于动笔,写成了如今这篇一万五千字的《蒙面人》。

一个人人蒙面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人性谜题的世界。我没有给小说主人公起名字,通篇用“他”来指代,也在暗示一种普遍性。在他的眼中,同事奸滑狡诈,可他同时也在做着更为奸诈的事情;他失望于相亲对象的虚荣、空洞、不相信爱情,可他的内心其实也同样苍白、势利,将爱情等同于外在条件的匹配;他每天走过都不屑于看那乞丐一眼,在发觉自己可怜的时候才想找一个更可怜的人施舍而获得心理平衡,可他同时也被乞丐当成了怜悯的对象;他感慨公司里从不缺乏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可他每天午餐期间充当的却是个地道的八卦使者;他咒骂大街上乱开车的人,可他同样不遵守交通规则;他鄙视靠关系进来的食堂管理员,可他也是个热衷于搞关系的高手;他憎恨总经理的虚伪,可他同样心口不一……当然了,这些他都不自知,我也没有刻意强化这种类比,于是小说中的他一直自以为高尚和坦荡。正如我们每个人。直到全世界所有人摘下蒙面的口罩,他才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他自己。

即使不是在基督世界,我们也熟悉那个福音书里的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将一个行淫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说摩西在律法上吩咐,这样的妇人要用石头打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她。人们听见这话,就都一个一个地出去了。圣经故事中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无罪,可怕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觉得自己是有资格拿起石头的。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这似乎是一件永不可完成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一直去做。

猜你喜欢

蒙面耶稣乞丐
蒙面大盗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没钱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现代乞丐
乞丐
鹏鹏猪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