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伤与雄心

2020-03-26李一

文学港 2020年2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作家文学

李一

阅读庞羽有一种异常亲近的熟识感,那段悄然已逝的学习时光突然再现。少年时代的阅读,没有任何职业的机心,全部的托付、等待和接受,对作品的态度,就像身处一种旧的伦理关系,清澈又用力,以真心和信任为底色。在那样的契机里,我有很长时间以研究的名义阅读了一批当时与我同龄的文学新人。这期《阳光下》和《有大片云朵燃烧的夜晚》,“熟识感”却是以令人不安的“疼痛”和“震惊”被唤起。好奇驱使我寻找庞羽已出版的小说集《一只胳膊的拳击》。面对这样一位年轻又强悍的作者,我不停自问,作家的努力能够在写作中实现什么,她是否知晓下一步叙事所面临的深渊,创作的雄心到底能够提供多大能量在揭开、窥探那些连量子科学、弦理论都还未揭开的可感与不可感、存在与不存在的黑暗世界。庞羽借用着青春的絮语叫人物内心的伤痕学习主动叙述,叫“无言”去“自白”,童贞的语言似滴血般地浸染日常生活的纹理,尤其在那些结束的时刻,她的小说像是在声讨现代、后现代社会中主流的、强硬的对于“生命脆弱质地”的无视、否定和遮掩。

庞羽的创作某种意义上缩影了文学中此时的新生力量。他们不同于世纪之交崭露文坛的那代作家,好像早已训练有素,尤以短篇小说出手不凡。他们跳过了那种我们以往观察一个作家成长时常常“考古”的“青涩时期”,作品里少见技术层面的不自觉的、试探的学徒痕迹。轻盈、空灵形式的艺术性往往给人一种好小说的心理暗示。他们在短篇小说中不再拘泥于线性的时间逻辑关系和现实情节复刻,创造了独特的“时空”观念,像一个水晶球一样“心灵棱镜”人物的精神状态。是接受自文学杂志的教育、阅读的时代进益,还是内生于短篇其历史的自我藝术探求,短篇小说在这一代文学新人的书写中已不再是“生活的横截面”。他们不约而同地由形式而内容,“横截心灵”,实现了短篇小说的某种艺术革命。

在这种漂亮的短篇艺术形式中,庞羽显示了专注于人物“不可名状的心理创伤”的兴趣。“疾病”常在现代文学中角色化地参与小说情节,如郁达夫笔下“忧郁的人”、巴金作品中的肺病患者。不能说“疾病”在文学中形成传统,它作为角度和方法,常常用来关心那些边缘的、无声的小人物,书写人的现实生存、孤独处境、悲剧宿命,像美籍印裔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在文学的理解中,疾病、创伤又都是“生命存在的某种精神常态”,一种“真实”。以“疾病”来关心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生活,就如鲁敏多年前创作的短篇《暗疾》,作家往往采用旁观的姿态,给读者预留“观看”的距离。庞羽取消了这种距离。

《阳光下》用英语的时态语法,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写出了一座“折叠的”立体的小说供读者“窥探”。一个立体的可折叠的空间结构对应和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位中学女生真实的、复杂的生存处境。在她不自知的状态中,叙事“展开”那些被折叠了的暗面。“我的一匹马失眠了。我把煎鸡蛋翻了个面。”这是我曾经非常熟悉的青春小说的话语方式,向内的,近景的,自白式的。《阳光下》不是被叙事的,不是自叙,不线性,而是建模之后,在一个立体结构中给你“窥探”。她跟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被数学老师引诱、性侵,并且正努力为没有生育能力的英语老师代孕。怀孕的继母,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的婚姻,做不完的数学题——一切全由“我”以一种常态的、不经意的方式无意地透露出来。小说没有具有情节功能的对话,人物的自白不等同于自叙,不是物质的机械性动作,像是一种空白的、没有真实发生的内心独白,它们被创造、串联,间隙地生长在现实的叙事空间中。没有叙事的欲望,没有心理的挣扎,没有呼救。庞羽在云雾缭绕、风平浪静之时,安抚好雷公,请出电母布下一道光明:女生对自己想象中孩子的母爱。对一个严重匮乏爱的孩子,小说做了一件大事,呼唤神力去给予她创造爱的能量。于是我们读到,在有一天跟同桌聊天的时候,这个没有叙事能力的、悲剧而不自知、自知而又听命的女孩突然讲了一个文学故事,她“穿越”到人生的“将来时态”,看到了她女儿的悲剧性命运,痛苦不堪。过去与未来,不过都是此时内心恐惧与伤痕的投影。像是一个戏中戏,“虚构”帮助人物以精神生活的方式自救,继母腹中的胎儿,十几年后的人们,还有她的“马”——至此,《阳光下》具有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丰富饱满,在时间、空间和心灵的多维中,触及女性的共通的悲剧性的性别命运。

一股力在她的小说中背向角斗,一边拉你进黑暗的深渊,一边又不断用光明的文学意象提醒你不用太担心。她好像在努力证明着,小说到底能做些什么。短篇小说是一个很高的文学起点,题材、形式,好的短篇多有点天成的意味。当短篇的艺术形式已经如此轻灵时,它留给我们可讨论的余地有限。我以一种阅读平常心第一次读庞羽,发现她的作品激烈但不任性,她自觉地在细节方面负责解释“人设”的合理性。《有大片云朵燃烧的夜晚》中的博泽,黑色的女性内衣物化、情节化着他的内心,是他与社会“关系”的证物,他一定要在与“他人”建立关系以证明自己的历史存在。

庞羽的小说不止于青春,它似乎在触碰更宽广的世界,显示着思想的雄心。对于年轻的短篇小说创作者来说,“重复”虽会制造复调的情感氛围、塑造独特的个人风格,但因其太具有角度,也会阻碍更多的信息进入文本,限制小说的容量,还可能会带来文本接受层面上的被错过、被误读。像雷蒙德卡佛《大教堂》这样的本子,枯瘦的形象,太过透支作家的精神世界。站在一个文学历史的观察者角度,我始终认为在文学中控制速度,慢跑,享受创作中的松弛感,吸收,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诸如一句类似“对自己好点”的叮咛和嘱咐。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作家文学
作家谈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结缘《短篇小说》
我和我的“作家梦”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文学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